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康养

首推本科生“科研型教学”新理念,打造“南方”特色医学教育新质生产力

记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健/范磊团队创新型医学教育改革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4-05-20 09:50:2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健/范磊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新医科”建设号召,创新性地推出了“科研型教学”的新理念,在国内医科院校中首次推出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提升计划,为本科生设置了规范化、高水平的科研训练体系,打造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医学教育新质生产力。

在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科研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但针对本科生教育的系统化科研训练仍然较为缺乏。临床技能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科研教育却常常处于边缘地位。这种教育重点的不平衡导致学生们在完成必要的临床训练的同时,往往缺乏参与高质量科研的机会和资源。本科阶段教学的相对同质化,使得本科生缺乏师承归属感,在考研目标制定中对母校的“意向度”下降,导致大量优质考生资源外流。此外,医学本科阶段教育的课程特点导致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王健/范磊团队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启动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202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至今第一期项目已圆满完成。共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项目计划,从中筛选出数十名具备较高培养前景的拔尖医学本科生。本科生科研教学成果丰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于2023年5月启动了第二期项目,学生们踊跃报名。

他们为本科生推出了一系列医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课程,涵盖科研方法、统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关键技能。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互助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

在王健/范磊团队的指导下,通过选拔脱颖而出的42名本科生组成两个科研小组,进行了文献阅读、临床数据库挖掘、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章写作等一系列实践性训练。到2024年5月,两个小组已合作完成23篇英文论文,其中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和一篇SCI文章已被《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接受发表,其他21篇文章正在投稿中。

除了参与上述科研和论文发表活动外,这些拔尖医学生还共同主持或参与了一项攀登计划,申报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他们还进一步参与了深入的课题研究,包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技能的实操。这些经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为他们未来在科研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创新教育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的问题,也为国内其他医学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展望未来,更多医学院校应借鉴南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强化本科医学教育中的科研部分,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医学新秀。

南方医科大学的创新探索,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科技、交叉、实践、质量、人才等要素,这与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南方医科大学的创新实践,展示了科研教育与临床训练可以高效整合的可能性,为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新质生产力在医学教育中的内涵体现,首先在于创新。南方医科大学通过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引入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再次,新质生产力倡导交叉。南方医科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促进医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新质生产力注重实践。学校通过实践性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最后,新质生产力追求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出的医学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医疗行业的需求。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018年,新工科正式扩容为“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通过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教育的转型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的创新探索,正是新医科建设的生动体现。学校紧密围绕新医科建设的要求,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基础上,与“新工科”等其他体系建设交互推动,建立了生物医学科学平台,培养了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同时,学校全面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新领域,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

南方医科大学的创新探索,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我国医学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