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后文简称“VBEF”)日前在京举行,本届VBEF设有5大展区,吸引3000+参与企业与500+全球投资买手团,并邀请到500+大咖嘉宾莅临现场分享最新行业洞见,三天的展会期间预计有15000+人次参与。
作为见证与陪伴医疗产业近10年发展的未来医疗100强大会的全新升级——VBEF今年以“新青年”为主题,由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院、动脉橙主办,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战略合作支持,未来医疗生态展区联合健康智谷共同呈现。本次展会既是连接各方力量、推动医疗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桥梁,也预示着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展会首日,以科研成果转化最新进展、地方医疗产业生态构建、出海浪潮、医疗服务创新发展构建的四大话题尤为火热,成为与会嘉宾与参加展会的行业人士最为关心的方向,或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成果转化跨入“下半场”
过去几年,“成果转化”无疑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关键词,而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是临床需求的显著变化正在催生新一轮的创新革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我国医疗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对此,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牛津数字健康研究院院长Richard Hobbs在会上感叹道:“就医疗研究而言,中国不仅在研究数量上比英国排名高,而且在研究被引用的数量以及其他研究结果的影响方面也同样如此。”于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向上看,关于推动医疗成果转化的大量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向各地方延伸,包括创新中心、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等相继成立;其次,再聚焦到学术端,各大科研院校以及医疗机构都将创新转化列为重要指标,并且投入力度空前,大量科研成果正呼之欲出;最后看向产业端,医疗企业及投资机构也赋予了创新转化新的定义。以医疗企业为例,不仅自身研发投入显著提高,另外也正深度参与到各类创新平台的搭建中,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经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显学。正是基于产业链各方的共同推动,我国医疗成果转化当前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在技术要求上,已经从跟随式创新逐渐过渡到“颠覆性创新”。为此,国家层面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而在此次大会中,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张毓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谈道,“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引和遵循,它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提醒我们,要通过创新去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以此去满足当前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第二,在技术交付上,即医疗成果转化已经到了需要兑现成果的关键时刻。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谈道,“当前,我们正在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技术,而这就必须把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大要素同时用起来,且必须把知识放在第一位。”
另外一大前沿领域脑科学也是如此,神经外科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教授赵继宗谈道,“脑机接口现在只能说是临床研究,还没有到临床应用的阶段,也就是说当前的脑机接口是单向的,只有输出还没有产生反馈,而脑机接口的下一步发展一定是双向的,有输出,同时也有反馈。”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
第三,在成果转化生态的搭建上,正趋于系统化。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亚楼在会上谈道,“我们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院所,我们实质上是一个‘四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的功能包括研发和服务,具体而言,我们建有自己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同时还负责项目投资以及人才的培养引进。而经过多年发展,我们也逐步形成‘三元结构模式’,即有一系列的创新平台,也建设了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同时也构建了园区,我们已经构成了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综合平台。”
当然,在医疗成果转化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之中,一些典型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在创新技术上,与全球顶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在技术落地上还面临较大困难,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与临床场景的结合还需持续挖掘,脑科学也是如此,虽然在治疗癫痫、心理等疾病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全面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在创新生态的搭建上,如何让更多核心元素参与其中并发挥相应的价值,真正赋能医疗创新成果,当前仍在探索中。
地方集体“抢滩”
在此次展会中,除了有关医疗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探讨之外,还有一大重心则是聚焦在“展”上,这也是大会首日颇受产业人士关注的板块。其中,以地方医疗产业为核心的“新生态展区”热度极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深圳、佛山、武汉、山东、湖南、四川等地都设立有独立展区,并且都配备有专业的对接人员,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他们不仅在展会中做了有关当地政策、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同时还拿出了极大的诚意,包括资本赋能、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完善的配套方案。
透过其中,在传递一个信息:各地都在大力“抢滩”医疗健康产业。这当然有迹可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医疗领域正在上演一场历史性的产业迁移。一方面,随着北上广深苏在医疗健康产业逐渐趋于稳定,大量产业机会都被更多的区域吸纳 ,例如诸多上市医疗企业及头部资本纷纷在内陆城市设立分支或将核心业务横向转移。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寻找下一个潜力市场等目标的共同推动下,以天津、合肥、成都、重庆、杭州、武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当前都将医疗作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并且投入力度空前,百亿甚至千亿母基金层出不穷。参与展会的某地方园区负责人谈道,“首先,医疗产业是国家战略重点,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其次从行业本身出发,疫情之后,整个医疗领域快速增长,并且正处于新一轮发展周期的关键时刻,大量市场机会亟待挖掘;最后则是在落地转化层面,医疗行业市场体量大,能为地方贡献较大税收,此外,其也能有效带动当地就业,以及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横向发展。”
不过,地方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属性,医疗属于高精尖领域,对地缘政治、产业环境以及创新生态都有一定要求,不少区域当前还很难满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同质化竞争,由于各地在医疗产业的推动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导致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案都大同小异,很难形成独特优势。
为了尽快弥补这点缺失,各地除了大量引进医疗专项人才之外,投资阶段也逐渐向早期迁移。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医疗领域由地方国资直接参与投资的事件数388起,其中早期融资超过60%。在这基础上,各地也在深度参与到医疗产业生态中,典型变现就是不断地参与到产业会议之中,以此与医疗人士更近距离地交流,为后续合作铺垫。
对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也谈到了未来的前瞻布局,并重点提到了四个方面:一是在规划引领上升级加力,瞄准核酸药、CXO等优势领域;二是在创新驱动上升级加力,大力吸引生物医药研发重点机构,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建设高能级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平台;三是在要素赋能上升级加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健全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体系,设立生物医药投资基金,研究出台相关的专项政策;四是在载体支撑上升级加力,精心打造滨海中关村数字医疗产业园、泰达智能医药产业园等主题园区,构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园区矩阵。可以说,各地的医疗产业“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
产业出海正当时
在展会现场,出海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面对市场寒冬,医疗行业积极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出海便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二是随着前沿创新与国产替代不断推进,我国诸多医疗产品已经具备与全球最强对手同台竞技的技术实力。“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要在全球市场上发声,做自己的业务。”天图投资合伙人魏国兴在主论坛上表示,“特别是像Biotech公司,从一出生就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前FDA高级审评官员,埃格林医药创始人、董事长杜涛表达了一致观点,他认为,国内企业做创新药,如果不走出去,不出海看看,在国内很容易走不远。
“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License out达350亿美金,掀起了BD出海的风。”松禾资本医健基金董事总经理张冲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小分子抗体还是CGT等细分赛道,出海都是必答题。”“BD出海,其实与销售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需要知道产品的价值和定位,即认清在哪一个领域竞争,竞争格局如何,以及目标客户画像,最终是报价。”百利天恒董事长、首席科学官朱义表示。
前FDA资深器械注册审批专家、泛生子CMO 胡云富补充道:“如果出海,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数据。怎么去收集数据?这个时候CMO非常重要。”
除了企业自身做好出海准备外,跨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斯利康希望成为中国医疗产业出海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阿斯利康中国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执行总监、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及区域创新中心负责人陈锴表示。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也提到,君联资本希望在“一带一路”的市场去搭建一个桥梁,帮助中国产业在走出去的时候,通过资本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去推动一些可以落地的机会。
在对海外市场的划分上,爱康医疗董事会秘书韩钰表示,爱康医疗将海外业务分成两个市场,一个是欧美的成熟市场,一个是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发展在这几年表现很好,比如‘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未来潜力是很大的。”
“我们也非常看好新兴市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国家,增速是最靠前的。”蓝帆医疗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首席法务官黄婕表示。
先瑞达医疗董事会秘书、BD总监李晨在现场建议,出海除了学习一些成功经验外,也可以多学习一些教训,比如各地的文化差异、汇率波动等,从而在企业出海时能更好行稳致远。
除了主论坛上精彩的交流讨论外,在展厅现场,“出海”也在实实在在发生。本届VBEF吸引到“全球买手团”到来,并为各个区域(涵盖欧洲、北美、澳洲、中东以及东南亚等)设有独立展区,每个展区往来人员络绎不绝。
此外,来自海外的专业巡展团也与展会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契机。 帮助企业出海的第三方服务商在展会现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服务模式创新在持续
自2015年我国启动第一个三年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使一直以来“三长一短”的就医难题得到了缓解。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原副司长段政明在现场表示,全民医保的实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等,也使医疗服务不断迭代,从而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高效地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企业持续创新。
对此,通用技术集团医疗健康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光提到,作为医疗平台,通用技术集团医疗健康有限公司除了发展医院之外,更多的还要做科技上的交叉和融合。 “从ChatGPT开始,大模型时代启幕,一个开发AI医生的时代到来,通过AI医生来辅助医生,无论对运营医院,还是对医疗健康行业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荣联科技创始人王东辉表示。 在技术之外,米加健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宋涛建议,要重视商业保险的发展,当下产业要把商业保险发展的机制、舞台搭好。 在细分领域上,光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军表示,光正集团会加大对眼科领域的投入,让眼科医院回归医疗的本质,同时做有温度的医院,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这几年,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医疗行业从未像现在一样对创新如此关注。”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市场与企业传播部负责人王弢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门子医疗会与更多企业一起联动,形成一个合作的生态。
“未来医疗生态展会”是在“未来医疗百强大会”基础上的升级,今年也是第一年筹办。之所以会做出改变,是因为当下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需要一种全新的呈现形式和生态体系。对此,蛋黄科技创始人李大韬在大会现场谈道,“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新时代入口中,这一新时代的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基于新技术平台所产生的新解法和新范式,另一方面来自新的市场增量。”为此,蛋黄科技创始人李大韬也谈道,“我们在未来新的结构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梦想、有责任的年轻人,一起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新时代。‘新青年’是对我们上一个世纪那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所做行为的一种呼应,同时也是我们这代医疗人要承担起的使命。”(王文)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