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居民议事厅为群众办实事1300余件。2024年,将新建8个街道(地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全区站点将实现100%全覆盖。2024年,朝阳区将新建3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个养老餐桌,13个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劲松114号老楼的居民已重返“家园”,住上了新房。2023年朝阳区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80万平方米,惠及4512户,近1.5万人;老楼加装电梯259部,完工数位居全市第一。2024年,将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建管一体融合,实现片区整体化提升,打造品质社区。
2023年 居民议事厅为群众办实事1300余件
北京朝阳积极推广“便于协商、善于协商、常于协商”的居民议事厅运行模式,完成16个城乡社区议事厅示范点建设,2023年,居民议事厅为群众办实事1300余件。整合空间资源打造1491个线下实体议事阵地,建成楼院居民微信群1.4万个。
朝阳区社会动员能力持续增强,通过1个区级社会工作指导中心,35个街乡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205个社区(村)级社会工作服务站,汇集社会资源力量,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协作联动,通过“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协商、“共创平安”社区治理、“文化铸魂”精神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邀居民共同参与。
“2024年,朝阳区将新建8个街道(地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届时,全区站点将实现100%全覆盖。”朝阳区委社工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朝阳区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朝阳区社区总数达到672个,居全市首位。2024年,朝阳区还将推进超大社区居委会优化调整,力争3000户以上治理难度较大的社区拆分调整不少于20个。持续巩固和深化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发挥社区治理规划师、律师、社会治理专家、物业管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社会组织代表、优秀社区书记、优秀居民代表等专业支撑团队作用,助力社区成长。推广“一码共治”“码上办”等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使用,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北京朝阳将新建3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各社区的养老餐桌更多了,从豆腐脑、油饼、豆浆、包子,到10多块钱的午餐或者晚餐套餐,老人们不出小区便能品尝美食。截至目前,朝阳区老年餐桌达到了187家,共备案运营养老机构81家、养老驿站172家、养老床位2万余张。
“2024年,朝阳区将将新建3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新建10个养老餐桌、13个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养老配套设施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益,提高普惠性养老机构供给能力,全面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保基本的基础作用。”朝阳区委社工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支持社会力量整体承接和连锁运营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驿站和老年餐桌建设。扶持品牌养老机构连锁化、普惠型发展,形成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模式。
据悉,目前,朝阳区街乡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机制建设实现全覆盖,统筹了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类服务商等资源,建立健全议事协商、涉老信息整合等机制,为辖区内全体老年人提供就近精准养老服务,有效满足15分钟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朝阳区建立了《朝阳区养老机构信用评价评分细则》进行动态等级评定,提升机构自律意识和能力。2024年,将加强养老服务机构预付资金监管,持续推动网签合同工作。全面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以及驿站赋能计划和提质增效行动。
北京朝阳老楼加装电梯新完工259部
2023年,朝阳区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80万平方米,惠及4512户,近1.5万人。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为不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期盼。2023年,朝阳区朝来绿色家园等多个小区成功加装电梯,共计259部,完工数位居全市第一。2024年将新开工28部电梯,完工150部。
2023年6月,全市首个由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社会资本四方成本共担的劲松114号楼危旧楼房改建项目实现回迁入住,居民重返家园,住上了新房。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朝阳区始终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作为落实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举措,形成了“劲松模式”、“首开经验”等系列先进经验,促进老旧小区改造由外墙保温、抗震加固,转变为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适老型”、“节水型”特色项目综合整治。同时,朝阳区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将太阳宫乡芍药居北里一、二区列为“节水型”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
2024年,朝阳区还将总结“劲松模式”等试点经验,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建管一体融合,通过“片区统筹、整体授权、分步实施”的方式,实现片区整体化提升,努力打造品质社区。”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将根据老旧小区情况形成整治工作数据库,按照城市更新‘谋划、储备、实施、运营’四类项目库分类纳入,按需调整。研究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实施计划。研究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路径,梳理小区内闲置资源,探索社会资本投入方向及后续增值服务,并搭建金融机构沟通平台,帮助社会资本进行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和居民参与改造和电梯加装。
朝阳群众在家门口可享优质医疗服务
北京朝阳建设“城市医疗集团”,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服务有效衔接,朝阳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拥有20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2024年将继续提升辖区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协助推进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北京嘉会国际化医院一期等工程建设。如今,北京市朝阳区所有实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输液治疗、吸氧服务,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儿童医疗服务。2024年,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新增床位200张。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入选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全市唯一。朝阳区拥有268家中医类医疗机构,859家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科室。2024年将新建50个朝阳区级基层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区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
2023年6月,朝阳区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之一。朝阳区在中、东、北、南4个区域医疗资源网格的基础上,以辖区内4家综合性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周边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4个医疗集团中各纳入一家中医类医院作为中医类牵头医院,建立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5个资源共享指导中心,实现跨院区、跨机构医疗资源整合。通过“社区开单、中心检查(检测)、信息共享、医院指导、社区治疗”的闭环服务模式,推进区域内结果互认,资源共享,打破医院围墙壁垒,逐步实现对疾病诊治同质化。
朝阳区持续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2023年,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北京按摩医院朝阳院区顺利开诊;北京市中医医院朝阳院区选址取得市级批复,有效弥补了朝阳区东部、南部医疗资源不足。
2024年,朝阳区将继续提升辖区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项目进度。积极推动垂杨柳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推进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朝阳区传承创新项目建设,推动朝阳区中医医院新综合楼正式启用,助力双桥医院打造成朝阳区中医药防疫基地,促进区妇保院北院区提升区域专科服务水准,充分发挥辖区医院医疗技术、管理优势,在片区网格内实行学科建设、临床医疗、技术应用等资源共享,让群众切实感受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目前,北京市首个港资独资的国际化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嘉会国际化医院建设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启动,预计2027年竣工投入使用。同时,还将协助加快和睦家医院新址选址工作进展,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国际化医疗资源。
2023年,朝阳区基层服务网底持续夯实,东湖、麦子店、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独立运行,实体化运行的中心达50家,全区44个行政实体村实现“一村一站”全覆盖。
2024年,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增加床位200张,促进基层医疗扩面提质、均衡发展。
2023年,朝阳区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朝阳区集聚了268家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国际化特色突出的城区,朝阳区不仅满足辖区百姓的中医需求,还致力于“让中医走出国门”。建立了以社区中医师为网底、区属医院中医师为支撑、驻区中医药专家为指导的双语中医药文化传播团队,连续举办八届“朝阳区驻华使节中医药健康日”活动,着力打造“亮马河说中医”系列文化传播品牌,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医药健康知识,引导驻华使节和家人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籍传播者。今年,朝阳区将进一步做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街乡等活动,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努力在每个社区至少培养1名中医药工作志愿者。同时,联合区文旅局搭建中医药旅游线路,打造朝阳中医药品牌。(张佩)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