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杏蓬是一位浪迹湘粤的草根写手,在生活底层,具有文人心性情怀、生命境界最为相通的散文写作者,不满足于个人性灵书写的散文写作同样具有着突出的诗性特质。本文探讨了作家超越“艺术范畴”的痴诚生活,探讨了其散文写作的诗性愿景、诗性内涵、叙事诗学,以及其所表现的乡村人生活得失的“现代”品质。
欧阳杏蓬是民间散文领域颇显个性的散文家,迄今为止,他创作的散文差不多都可以说是乡村生活散文,虽然坚持了数十年的散文写作,但其作品在艺术气质、艺术品格、情思灌注上一如既往。一位作家,如何可以如此“专一”?面对无限广阔的世界、人生,这种“专一”无疑很容易被视为“狭窄”,但是,透过生活境遇中一个个生活的细节,所表达出来的喜悦、甜蜜,或者迷茫、委顿,悲怆、绝望,我感到的不仅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坚持,更是 “专一”背后,作家跨越空茫、跨越寂寥之后的一种单纯、执着的生命热情、生命信心。
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最突出的或者可以说就是身处世间、面对天地的一种人生态度、心灵境界了。当天涯不在,理想落寞,前途不明的时候,作者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必然要面对自己,面对、承担乡村世界的点点滴滴,同时又必然不能不去面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天地、自然,自觉寻找置放灵魂的地方,自然给自己带来的生命启示。乡村生活辽阔、宁静、淡然、有序。欧阳杏蓬对中国散文广读深研,与中国乡村散文作家多有情感相通、心灵相印。一方面,或坚持或发扬,不断陶冶着自己崇尚真情的情怀,另一方面,面对永恒的天地自然和转瞬即逝的微小人生,他也经常产生一种参透世事的感伤、超然、释然的心境。这便是《当天涯不在》艺术的精髓和意义。在散文领域写作者欧阳杏蓬这里,他的散文虽然无法完全解释一个时代的庞大驳杂和精彩绝伦,他写作散文之所以如此“专一”,承继、接续了中国现当代优秀文人性情、生命诗性境界,于“狭窄”领域一以贯之的执着探寻、炽热追求,的确又让我们感领到了一种独特而可贵的乡村生活。
在《当天涯不在》序中,著名作家聂茂写到”诞生是生命的开端,死亡则是另一端上的必然终点,而欧阳杏蓬却别有深意地将死亡作为《当天涯不在》的首辑。他说,世事无常,生死常见。看淡生命,目的是珍惜当下,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活着与明天,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只有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性,才能使得自己的每一次经历都是那么独一无二。人生的有限性,也在为生命加码赋能,使其成为珍惜又珍贵的情感燧石。
欧阳杏蓬亲眼目睹了一系列死亡,这促使他思考生命的短暂性和脆弱性。评论家元辰曾经感叹,“能以散文及人生大道、人的根本痛处,是欧阳杏蓬之能。”欧阳杏蓬在经历了父亲的老死、大伯伯的枯死、波的病死、钰的横死以及自己的死里逃生之后,逐渐注意到个体生命归宿——死亡的必然性,他甚至略带诗意地将其称为“人生的终点票”。在发现了自己与大众身上必然的同一使命后,他坦然地将生命的箴言娓娓道来、予以读者敦厚的劝诫:“尽量在空中多飘一会儿,优美一点,多感受一下,多看一下,多画几个圈,然后扑跌在地,波澜不惊地,安然领取一份面目全非的归宿。”(《波:波涛汹涌,波澜不惊》)所以,尽管深受脑梗带来的病痛折磨,但在死神真正来临之前,欧阳杏蓬还是想让自己继续动起来,保持生机勃勃的喜悦和元气。在《当天涯不在》中,不乏这样顽强的生命“扑棱”。这般涌动着生命力的文字,既感人催下,又温煦有力。”
著名作家李迎宾概括了欧阳杏蓬散文十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写实与诗化的化用和交融。比如《父辈,一条河流》《十三张脸》的抒写就是如此。从题目里就承载了宁远的一切。二是情感的细化与散点透视的运用。《乡关》《大地之灯》里的具象化既有兄弟之情,又有遍地月光的浪漫。“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这话或也是作者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三是冷静的笔墨里又有着无法排泄的伤感。《大地的味道》有了一种气势,雷公菌,马齿笕,鹅儿菜,棉菜,野蕌头,苦菜公,大地的馈赠。《家里的坛坛罐罐》突显“一个时代,我们来不及细细体会,也因此尘封。”四是包罗万象的抒写,所有关于宁远的一切,都在收罗之中,却又意味未尽。这也说明这些篇章中多半整合了“我”的童年和少年,而青年之后的外出打工,远在南方的独特视角,才会有距离产生的诗意观感——事实不一定会是如此,但在作者的心灵坐标上却又有着明显的情感倾斜。五是忠实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村庄的树》就是一种象征和暗示。“天还是那么高,人却换了无数茬。”六是作者身心的游走中有一种难言的撕裂感,无法回归,却寻寻觅觅,于是才会有结尾的感叹:“我亦在老去。”人生就是如此,熵增定律注定了有开始,就会有散失,最终走出时间,但人活着因为有爱。七是零零总总的杂乱感,正好与笔下的“坛坛罐罐”有了交接。即便如此,这些篇章还是分了五个部分,也可以说是时序感的组合,灵性的叠加。八是城乡之间摇摆不定中咏唱的一首乡村挽歌,却又满怀信心。《立体七月》《重生的村庄》即如此。九是内容和结构遵循心路的变化。这五大版块就是如此的轨迹映照。十是具有当代散文的个人化书写和跨文体写作的明显特征,只是在内容的精细方面和细节的推敲上,或有着更大的伸缩空间。(白涛)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