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山秀水人聪慧——走进丰顺留隍
留隍镇地处丰顺县东南部韩江中下游西岸,属梅州、潮州交界处,是潮客文化交融的地区。在离镇中心约20公里的黄礤村,有一座留隍当地的名山,叫释迦岽。经过大湖、鸡啼石、竹篙岭,穿过密密麻麻的竹子山,抬头便可见释迦岽顶峰。这里山势巍然屹立,雄奇秀美。东可望气势磅礴的凤凰山,东南可瞰帆影点点的韩江,再向西南,可观揭阳、丰顺山城新貌。
释迦岽山上,深林竹茂,茶叶翠绿,阿婆隆子、野荔枝、山石榴、竹节子等各种野果挂满枝头。山泉从高处悬崖直泻,水流湍急,平如布、声如雷、势如虹,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龙潭石示(寨)、跌马石示(寨)等大大小小瀑布,各具特色,孔雀潭、阿姜潭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也使释迦岽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古寺龙蟠寺坐落于释迦岽幽深的山谷之中,古雅清致,峰峦明秀,古色古香。寺前面有一个天然湖,湖中有稀世奇珍的动物四脚鱼,其头似青蛙,身如鳄鱼,尾像蝌蚪,背为深褐色,腹下有桔红色虎斑纹;四肢细长,前肢4指,后肢5指,无蹼。这种四脚鱼被当地人当作神鱼保护。在释迦岽的山上,不仅有四脚鱼,还有山羊、门田狗、野猪、狐狸、黄猄等珍稀动物;而随处可见的金银花、天花粉、石橄榄、石猪肝、土茯岭、巴戟、乌心鸡屎藤、金婴子、雷公头等中草药,更让那些喜欢中医药的人垂涎欲滴。走进释迦岽,就像进入了生态大观园。
当然,留隍之所以有那么好的生态,应该得益于韩江水的滋润。你看,韩江两岸鸟语花香,野趣雅景,那千姿百态的奇石错落其间,有蟾蜍石、马鞭石、牛牯石,这些石头因韩江水跳跃、翻腾更显得惟妙惟肖,让传说更加生动。
在庵坑,一艘机动船,载着我们横渡韩江,波光粼粼的江面,一时间波浪泛起。而恰在此时,又下起了阵雨,急雨击波,给人以烟波浩渺的感觉,于是你会想起“长风舞红叶,急雨翻银河 ”的诗句。
画山秀水出精英。韩江水滋养了留隍的山,也滋养了留隍人。镇内的古建筑、历史街区、古桥、名人古居保存得十分完整,我们走在骑楼古街上,一种古典的美妙会飘然而至,却尽显千年古镇的古韵新貌。这里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不仅有古代为官清正的郑家兰,更有当代“地产大王”朱孟依,“自行车大王”谭伟龙,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著名慈善家许应裘,名列胡润百富榜的李海周,实业才俊许少林等一大批征战商海的成功人士,他们用智慧创造财富,用自己的财富奉献给公益、反哺家乡,他们用正能量书写着大爱。据统计,在这里,身家上亿的乡贤有近两百户,他们特别热爱家乡,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成为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当我们走进“原乡农业智慧小镇”,看到300多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这座“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园,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呈现,实现“农民增收、产业振兴、乡村美丽”的目标。我们走进“广东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在产品展示室,我们看到各式各味的姜糖、月饼、糕点,琳琅满目;在荣誉展示室,我们看到三十多个由该公司董事长刘亿淦及团队申报的专利证书……我们相信,一颗颗企业新星即将在这里升起。
留隍的山水孕育了精英,也带动了一方的发展。街道上五花八门的门市、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这座山镇今日的繁华;而“中华名果”青榄、“大乌脐、青边”枇杷,还有杨梅、龙眼、荔枝以及“留隍柑筐”“留隍草席”等具有独特工艺的产品,会让你惊叹留隍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留隍的确是个画山秀水人聪慧的好地方。我想,如果宋朝的赵昺帝能穿越时空重返留隍,肯定不会再为住小庙难堪,因为“韩江鹿湖温泉度假村”便可成为他的御用场所。正所谓:万江庙小怎留皇?韩水之滨有华堂。茶香酒美迎宾客,瓜甜果脆会友邦!
二、魅力留隍,践行创新驱动新发展
天空高远,湛蓝;白云飘逸,自在。庆幸自己平衡好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坐上了县作协到留隍镇开展“文学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的车辆,透过车窗,太阳明亮而耀眼,内心喜悦,更有期待。一路上洒落的是我们的欢声笑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了留隍镇。
太阳火辣火辣的,烤在皮肤上,有点疼。300亩的一期原乡农业项目让人惊喜、震撼!我们戴上原乡智慧农业小镇负责人给我们准备好的草帽,还穿上防晒衣防晒袖套,边参观边聆听小镇负责人介绍情况,原乡智慧农业小镇是珠光集团携手广东省农科院响应国家“科技兴农 将粮食安全捧在自己手中”的发展号召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社会公益实践项目,更是打造美丽乡村、农民增收、产业振兴发展模式的新型智慧农业鲜化基地。原乡智慧农业小镇以“粤东地区智慧农业科技特色小镇”为总体定位,以科技赋能农田为突破口,为传统农业乡村提供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田间农产品万物互联、为稻谷、瓜果蔬菜植入A智能芯片,展示未来农业的科技生产新方式,实现农产品管理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科技人才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
文化引领产业发展成了广东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稳健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更是发展的动力,一进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文化墙让人耳目一新。从董事长刘亿淦的介绍中了解到公司经常会举行团队拓展之旅、团队感恩之旅和团队红色之旅等团建活动,我们边品尝糕点边聆听董事长刘亿淦深情地娓娓道来。“猪肠糕”软糯香甜,清甜的味道弥漫于整个唇齿间;芝麻软姜糖香甜微辣,口感余味又悠长,越吃越上瘾……曾经从医7年的刘亿淦董事长,采取科学配方,将医学与膳食原理,以传统中医、结合现代设备创新工艺,研发出独特配方,从原料进库、仓储、生产、检验、包装,到销售,全程体现严谨、精细,精准、高效。雅太郎实业在“合作共赢、利润共享”的核心文化理念指引下,塑造了特有的团队风格,从当初单一的梅州市雅太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为产品品种多达100多个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产业,得到了广大客户及消费者的青睐,年产值达6千万,为镇域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骑楼古街尽显千年古镇的古韵新貌。漫步骑楼古街,感叹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时空倒流。老街路面宽敞平坦,铺设新型非滑石材,使人行起来更为舒适,整条街道显得干净整洁。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有服装店、百货店、餐饮小食店……从传统工艺品、现代时尚的品牌商品到传统小食应有尽有,幸福写在了街坊人们的脸上。穿梭在古街上,体会时间流淌的美丽,心情也是格外的舒畅。老街既保留了古街的老味道,又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千里韩江,风光无尽。文友们欢快地走上甲板,凭栏眺望远方,一阵江风拂面,舒心惬意,尽情饱览水天一色的韩江:天空湛蓝,山水相依……清凌凌的江水,倒映着岸边树林碧绿的身影,成了无数流动的翡翠。环视四周,群山叠翠,白云悠悠,衬托着绿色的画廊,宛如一道变幻多姿的风景。此时此刻,人因景醉,一阵阵的欢笑声雨珠般洒落江面……突然间,下起了一阵雨,哗哗直淌,直率而大方,它不像春雨那样轻舞舒展,更不像夏雨那样雷厉风行。它虽疾,却有自己的痕迹,还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丝抹不去的清凉,船艇外面下着雨,我们的心里可晴朗着。
采风行程紧凑,内容充实,意义非凡。全面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在留隍镇得到了生动践行和生动验证。
三、留隍半日游
是日,天朗气清,余与众文友乘车来从留隍游。留隍者,“万江古庙可留皇”而得名。初闻其名,暗蕴“皇”家富有及气度。及临彼地,果不其然。
首至原乡智慧农业小镇,农、科高效融合。蔬果展示温室内,瓜果品种甚番,诸如:网纹甜瓜、“夏红”西瓜、贝贝南瓜、优瑞卡蓝莓、巨型南瓜。远程物联网技术结合绿色高效生态栽培,令吾等大开眼界,巨型南瓜更添趣味。众人皆叹服:智慧农业诚集智慧一体,展新颜,彰进步也。
尔后,及雅太郎实业公司。“雅太郎”,“雅”取“高雅、儒雅”意;“太”集“太阳之光、亮”,催人奋发、上进;“郎”与“狼”谐音,取“狼之勇猛、敢拼”意。闻其名之由来,足见留隍人之气度与拼劲。观糕点制作流程,传统糕点之精细令人垂涎。赞东家智慧,工艺传承实用心,市场经营秉诚信,团队建设不含糊。
最喜庵坑横渡。初上船,雨点点,微风袭,绿波微漾,顿觉爽。行至江心,忽而大珠小珠落绿盘。抬望眼,群山簇拥,氤氲叆叇,添横渡之趣。万江古韵,半日岂能尽品?待回岸边,雨歇而兴未足,但感天地之浩渺,悟行乐之及时。
留隍半日游,赏乡镇新图景,略品万江古韵,美哉!
四、不曾远去的故乡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每当提起留隍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遥远的记忆。父亲是留隍人,在父亲离开至今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留隍对于我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
近日,有幸和文友一起到留隍镇开展“文学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大家先后来到原乡智慧农业小镇果蔬基地、广东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古街骑楼、庵坑横渡等地参观。
初秋雨后的天空明净湛蓝,虽少了几分暑气,但昼夜温差还是有迹可循。骄阳下的原乡智慧农业小镇果蔬基地到处生机勃勃,农民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劳作不知疲惫。智能温室大棚内,瓜果幼苗向阳而生,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幼苗着实让人喜欢。在讨论蜜瓜种植正需要这种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日照时,有文友提到新疆蜜瓜的甜度就是来自光照和温差,还打趣道:“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智能温室大棚农业小镇果蔬基地负责人介绍完关于原乡智慧农业小镇的规划、瓜果的育苗种植等详情后,大家便挥别前往广东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
留隍云片糕(锦糕),打从有记忆起,这是只有过年家里才会出现的糕点。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早早起床后便拆开一包云片糕,待我们兄弟姐妹起床洗漱后分给我们一人一块,说云片糕代表步步高升,让我们在早饭前先吃完。那时候我们不舍得一下就吃完,总喜欢抓在手里一片一片撕开慢慢吃,品味糕点的甜味、榄仁的香味。据史料记载:留隍云片糕的制作技艺是我们丰顺县留隍镇民间独特的传统糕点制作工艺,原名“万福斋”,于清道光始创制作至今历经一百多年。云片糕主要原料为糯米、白砂糖,辅料是橙糖、榄仁、芝麻油等。在未到达雅太郎之前,还以为雅太郎应该就是一个只生产云片糕的小作坊,不曾想却是一座工厂,所有的糕点制作工序在此完成。刚踏进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糕点粉的芳香,工厂环境卫生整洁,机械设备齐全,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打包产品。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食品加工厂,颇为惊叹,原来我们从小吃到大的东西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刘总是从2006年弃医从商开始接手公司的业务,公司从原名“万福斋”变更为“雅太郎”,且不停在研发新产品,新口味。从刘总对雅太郎近年来的发展介绍中,我看到了他的不易,更看到了他的努力和实力。雅太郎公司产品种类多、口味应有尽有,除了糕点类、月饼类还有姜糖,都是我们熟悉的产品。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有普通款还有网红款,而且一直以来我以为只有黄金镇生产的姜糖,不曾想品类更多、销量更好的是生产于雅太郎。
当汽车行驶在韩江边上时,以往的旧街道都换成了柏油路,韩江的景象更是一览无遗。在我的记忆里,韩江水深千尺,而此时的韩江岸边以沙滩为主,听说常常有游客带着孩子来这里玩耍。江边轮船停靠的地方还在,只是不见了船。顺着岸边道路蜿蜒来到了庵坑。岸边几艘渡船飘在江面,自是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幽静美。渡船启动后向前驶去,两边青山绿水相映,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曾有几次带着我在渡口坐轮船去潮州枫溪的小姑家。那时候陆路交通不便,从留隍通往潮州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便是轮船。还记得第一次坐轮船的时候,特别兴奋。轮船穿行在韩江水面上,轮子游过的江面打开一层层的水浪,两边的青山向后倒退,江边风景优美,江风舒适。长大后的某天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才恍然当年情境。不愿长大的人,突然在一瞬间长大,只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原以为我不记得,可曾经抬头看过的天,曾经踏脚踩过的土地,总有某个时刻让人带回一段记忆和念想。而记忆的时光有点久远,现在回忆起来,只感叹远去的人事物皆不再回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正当文友们欢呼着轮流在船头拍照的时候,一阵急雨飘来,大家纷纷躲进船舱。大珠小珠急打在江面上,活蹦乱跳,给此时的韩江增添了一份灵动,给船上的我们弹奏着一篇篇动听的乐章。就像这个城镇,一点一滴地在弹奏,弹奏着时代的乐章,歌唱着美好的向往。
三十年的时间,从记忆里渐渐变得陌生的故乡其实从不曾远去,而且在变得越来越好。
五、丰顺客潮文化小探
丰顺是客家与潮汕文化交融的地域,是以半山客为主的多族群区域,确切说是以“半山客”为主的文化,同时兼有“半山鹤”“纯客”和畲族文化。这一区域主要集中在丰顺的中南部,以县城汤坑镇为核心,周边是汤西镇、八乡镇、埔寨镇、北斗镇、原东联镇等地的半山客,还有半山鹤的汤南镇(留隍镇被东联镇隔断),汤坑镇在此域居中,所以笔者简称为“汤坑地面”。这部分占了丰顺总人口的2/3强。所以,丰顺文化总的特点是以半山客(区别于纯客)为主、半山鹤(区别于纯潮州)为辅。由于半山客与半山鹤主体居住连接成片为“汤坑地面”,所以客潮文化水乳交融,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表现在语言、民性、习俗、建筑、饮食等若干方面。
(一)客潮文化区别与交融
1.客潮相融的语言。丰顺人往往使用双语,既讲客家话又讲潮汕(鹤佬/福佬/河洛)话,如在汤坑、汤南、留隍和黄金等镇特别明显。汤坑镇、黄金镇以讲客家话为主,但多数居民还会讲潮州话;汤南镇、留隍镇的居民属于“半山鹤”,以讲潮州话为主,多数居民还会讲客家话。汤坑地面是半山客的聚居地,以汤坑为中点,上有北斗、东联,下有汤西、埔寨,讲的是半山客话。丰顺半山客是讲“客家话”与“鹤佬话”兼容的汉民族方言一支族群,半山客大部分人能听懂潮汕鹤佬话,部分会讲“咸水鹤佬”,在集市、市场做买卖双方各说各的都能理解。“半山鹤”与半山客毗邻居住,区别于正宗潮汕人,他们讲潮州话,但比正宗的潮州话要硬;同时又讲半山客的客家话,但很生硬并带鹤佬口音。半山客话比较接近普通话,大部分汉字读音与客家话相近,只是音调有差别;潮汕话与普通话则差别很大,因为潮汕族群是闽南分支,他们的语言成分有较多越族的基因。
2.客潮融洽的族群关系。丰顺半山客人与纯客(深客)、潮汕(鹤佬)人都能和谐相处。上世纪30-40年代潮汕遭灾或在沦陷区被日寇蹂躏,很多灾民北逃到江西等地,路过丰顺,滞留一些灾民,“福佬嫲”“福佬弟”被丰顺人同化了。由于来时年龄小,只知道自己是福佬人,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现健在的八九十岁福佬老妇人,随自己的男人,称xx伯婆、xx叔婆、xx嫂;死后生辰八字都无法在报丧的“报帖”上写明,也无法向她的娘家人报丧。40年代灾荒,丰顺人也有一部分人逃荒到江西会昌县,多落脚在筠门岭,土改时大部分都回来了。我县留隍人是“潮州人客家祖”。说自己是潮州人,是因为他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是潮州话;客家祖则是说他们的祖上是客家人。又,汤南镇罗氏家族,根据族谱记载,罗氏的祖先是从福建石壁迁莆田移居潮州,再辗转迁移最后定居汤南的。汤南人使用的是潮州话,也有“我是潮州人”的自我认同。但,他们的族中的老大,则知道他们也是客家祖、潮州孙,他们的潮州话也比较生硬,这也就是半山鹤的原因。半山客与半山鹤相处也很融洽。
3.客潮性格差异。客家人敦礼,讲究礼节礼数、比较内敛不张扬、恪守中庸不偏激;因为客家人来自中原,受正统儒家文化影响至深,所以讲究礼节成为日常。如坐酒桌的规矩,其礼数绝对讲究,否则会遭到众人讪笑。潮汕人则具有开放、冒险、蛮做(甚至不跟你讲理)、拼搏、铤而走险的海洋性格。因其所居平原靠海所致,导致蛮干、冒险。如潮商是靠长途贩运起家,但其海贩的特征使其在世界商业史上享有全球性声誉。有“客家人开埠、潮州人占埠、广府人守埠”之说,这间接说明客家人的开拓进取,但潮州人的冒险蛮做;广府人的精打细算。半山客具备客家人的主要性格,同时也受到潮汕人的影响,如不像纯客那样重视“读书做官论”,对于做生意也比较接受;半山鹤也受到客家的影响,因为祖宗是客家人,在做生意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视文化的。
4.客潮观念、传统习俗不同。客家人务虚重名,潮州人务实重用。传统习俗方面,奇偶数。客家重阳数、单数、奇数如1/3/5/7/9,潮汕俗相反。农历十二月的“入年界”,北方习俗在年二十三,客家习俗多在年二十五,潮州习俗在年二十四。在汤坑地面,有的在年二十四(遵潮俗),有的在年二十五(遵客俗);过完年“出年界”,潮州习俗在初四、客家习俗在初五。再如,大年三十大祭祖,客家习俗多在上午,潮州习俗多在下午。又如送礼。碰上邻里、熟人、亲朋家做好事,要赠送鸡蛋以表心意,客家习俗讲究以阳数(逢单)为吉,给人送3、5、7个,潮州俗的讲究双数(阴数)为佳,给人拿2、4、6个等。
5.建筑中的客潮文化交融。丰顺建筑具有两种风格的体现或糅合。客家建筑大气、厚重、朴实,注重文化内涵,大厅有长联、各门上有短对;潮汕建筑华丽、雕饰,尤重外表,在雕刻、瓷塑上下功夫。如,地处半山客的清代建筑埔河文庙的建筑风格就是客潮文化交融的典范:外面庭院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里面的三层塔式阁楼却充满潮汕风格建筑。地处汤南半山鹤的省级文保单位定昌公祠的既有潮汕建筑的韵味、也不乏客家祠堂的特色,展示了潮客文化交融的典雅堂皇风格。半山鹤留隍镇“笃庆堂”建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建筑采用三进四横二围屋的形式,主体是三进四横的祠堂,从结构到装饰工艺都是典型的潮汕风格;而主体外沿的围屋,则完全是粤东客家民居围龙屋的特色。整座建筑的风貌,显示了客潮文化混融的特征。住在这座房子里的是一个朱姓宗族,现在讲潮汕语,但他们的祖上是客家人,住在留隍镇北面的黄金镇。嘉庆年间,一位祖先跟着潮州人做海上贸易发了财,就建了祠堂,把自己的宗支迁移到东留来。到上世纪20年代,宗族人口发展,又建了两圈围屋居住。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客潮文化混融的建筑风貌。而在“半山鹤”的龙上古寨你到处都能找到客家的影子,族中老人都知道他们的老祖是客家、他们的语言比起正宗的潮州话要硬得多;古寨位于丰顺县汤南镇新埔园村,为汤南罗氏始祖罗安(原籍福建莆田)宋代所建创建;占地面积16373平方米,寨墙厚0.46米,有东、南、北门和八柜(即了望哨楼),内为三街六巷一宗祠,按64卦而建;东门门匾是“耸壑昂霄”,城楼内有碑记载“东门楼始建于宋景炎年间”;南门匾为“飞龙濯足”;北门匾为“奋阳朝滨”。龙上古寨始建至今已经710多年了,保护尚好。
6.客潮兼容的饮食文化。丰顺饮食文化具有潮汕及客家的特色,饮食文化独特,资源丰富。如半山客的“三汤片”(汤坑/汤西/汤南)喜潮汕人的清淡和汤水,纯客的“丰北片”则喜客家人口味较重的菜色。客家饮食是“咸香肥”,潮州饮食是清淡(一个乌橄榄过暹罗的传说)、原味、鲜美(因为海滨地域)。丰顺饮食文化兼有客家与潮汕特色,尤其是汤坑地面(即“三汤片”)喜欢潮汕人的清鲜和汤水。它吸取了潮菜的风格,比起正宗的客家菜更别有风味,如汤坑炒面线、牛肉粄汤等等。汤坑地面喝茶时尚喝小杯(蛋壳杯)的工夫茶,这功夫茶就来自潮汕习俗。客潮兼容的饮食,独特之一是客潮均有制作面线:面线在全国是唯一的、独特在于:用一根粗线不断拉伸成细线,150斤面粉制成200斤面线,可能就是2根粗线。特点之二在于融汇后的创新:牛肉丸有借鉴潮州但多有创新,如不但味美且品种丰富:牛肉丸、牛筋丸、香菇肉丸、猪肉丸等;各种小菜如腌橄榄、菜脯干等多是客潮汇的产物。特点之三在于传承的创新:早餐的捆粄来自于对传统的管煎(以前过年的食品:豆腐皮包裹素馅成一捆筒、蒸熟待用)的创新。特点之四在于半山客对客家传统美食的创新。典型客家菜如酿豆腐、梅菜扣肉,丰顺汤坑的酿豆腐为三角形塞馅、煎或炸后再焖煮,比一般客家地区的色香味好;丰顺的梅菜扣肉用的梅菜是大芥菜干,比正宗梅菜(白菜干或春菜干)更加美味。还有一种汤坑街头传统小吃濒临消失,名叫“浮喇饼”(油炸食品):薯粉为皮、馅料为去皮蒸熟的绿豆瓣洒少许葱花与五香粉,包好后下油锅炸,起锅后酥脆喷香,现时年轻人多不知道故不多尝,仅东二市一摊制作。汤坑老街是典型的潮客交融的地域,潮客饮食四季飘香。
7.其它潮客相融的表现。如“乐善”模式。留隍镇是潮汕语言的群体,但该地却又有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很多客家人迁入此地,如上述笃庆堂的朱家即是。客潮文化的交融孕育了著名全国的福及全镇慈善的“乐善”模式,其原因:一是客家底蕴。客家人重名重义、守望相助,无条件帮忙。二是潮人意识。乐善是大慈善,较近客家精神;潮州人抱团,所以讲潮州话的留隍就会抱团,整个留隍都是乐善的慈善之花遍地开放。
(二)客潮文化区别的主要原因
1.文化的基因来源不同。客家人传承中原汉族文化为主;潮汕人来自闽越族,潮州文化源自闽越族的闽南文化,但唐宋后北方汉民的南迁,同时,后来也有很多客家人迁入,所以,又融入很多客家因素。如李嘉诚祖上是福建上杭客家,著名传统文化学者饶宗颐也是,使该地有了更多的汉族文化元素。
2.地域不同导致。古诗“处置使之然”。客家居山、潮汕濒海,由此导致。客家居山、环境闭塞,易保留古代汉族的文化特色;潮汕濒海,除了具有本土特色外,因为开放易受外来影响,所以,客家文化元素也会进入,加上后期很多客家人迁徙进入潮汕地带,影响就更直接了。如音乐方面。客家汉乐,有评价是宫廷音乐;潮剧则体现了土著特点。明入清的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话》记“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曰潮州戏。潮音似闽,多有声而无字,有一字而演为二三字。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中有无字而独用声口相授。曹好之,以为新调者。亦曰畲歌。”乾隆《潮州府志》说“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虽用丝竹,必鸣金而节之,俗称马锣,喧聒难听。” 上述评论亦可见潮剧潮汕小戏本土成分的基因组成。但在汤坑地面,半山客们普遍喜欢潮乐、潮剧,坊间潮曲咿呀,春节期间上演的大戏是潮剧。小时候过年看的潮剧《陈三五娘》至今仍记得片段,尤其是对白、唱腔等深入脑海。
六、醉美留隍
近日,跟随丰顺作协一群文友走进留隍镇开展“文学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
柏油路覆盖了乡镇联通乡村的道路,路面宽敞笔直,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留隍人民带来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留隍大桥是连接留隍镇东西两岸,远远望去,韩江河清澈而明朗,幽蓝而俊美,洁净、金黄的流沙静置其间,犹如美少女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河岸边翠绿的竹子,郁郁葱葱地挺立于岸边,犹如天安门一排排阅兵式威武的战士,那密密麻麻的倒影,落在清幽的水面上,与河水、沙滩、堤坝、凉亭、大榕树及错落有致的居民楼构成了一幅最美的风景画。
我们一行来到原乡基地,基地负责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原乡智慧农业小镇以“粤东地区智慧农业科技特色小镇”为总体定位,以科技赋能农田为突破口,为传统农业乡村提供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田间农产品万物互联、为稻谷、瓜果蔬菜植入 AI 智能芯片,展示未来农业的科技生产新方式,实现农产品管理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科技人才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
留隍原乡智慧农业小镇,是珠光集团携手广东省农科院响应国家“科技兴农将粮食安全捧在自己手中”的发展号召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社会公益实践项目,更是打造美丽乡村、农民增收、产业振兴发展模式的新型智慧农业孵化基地。我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智能温室大棚水果基地,期待未来农业的科技生产新方式,真正实现农产品管理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
在留隍,不能少了美食。走在换了新颜的特色古街上,阵阵清甜的香气,不时从两边的大院或深巷里飘出,沁人心脾。这股清香,源于该镇著名特产之一“锦糕”。广东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是留隍60多家做美食的佼佼者之一。大家边品尝各种美食边听刘总娓娓道来:2006年之前,由原来祖传三代家庭小作坊经营方式。基于高标准、严要求的创新发展,2006年开始,承接传承食品制造并注册该公司,“留隍万福斋”“黄金留”基础上再创建了“雅太郎”“华驭”等品牌系列产品。公司主打产品软姜糖、猪肠糕、云片糕果仁糕、中秋月饼等系列,线上网红产品的研发、生产设备创新和包装设计上突破了诸多领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既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客户及消费者的青睐。
当前,留隍镇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聚焦产业发展,学习特色产业、文旅和产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拓宽镇村干部的视野,提升其领导和治理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推行“走出去、请进来”、外出学习、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村干部、产业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理论知识和履职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敢担当、能带富、善治理的“领头雁”队伍,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高质量再上新台阶。
留隍,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已徐徐展开。有万千个理由相信:未来,乡村更美丽,百姓更富裕,留隍更醉美……
七、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日,有幸参加了县作协在留隍镇开展的“文学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虽然只有半天时间,但行程紧凑、见闻丰富,回来后脑海中仍时不时蹦出采风的画面,让人萌生诸多感慨。而这诸多感慨,经过我大脑的一番加工,绘成了一幅广阔的图景。我给它取名为“在希望的田野上”。
采风团的第一站是原乡智慧农业小镇果蔬基地。一下车,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贴心地给每人派发了一顶草帽。虽然骄阳似火,但我们毫不畏惧。大家热情高涨地走在略显潮湿且坑洼不平的田间泥路上,不一会儿就来到到了智能温室大棚。据专业人员介绍,这里应用远程物联网技术结合绿色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开展设施专用新优品种和观光农业展示示范,引进省农科院“橙密1号”网纹甜瓜、“夏红”西瓜、“粤科达”系列樱桃番茄、贝贝南瓜、优瑞卡蓝莓等优质品种。目前,现场种植的是“橙蜜1号”网纹甜瓜、贝贝南瓜等优质品种。这些瓜苗一株只能结一个果,每个网纹甜瓜均在五斤左右。我们听着讲解,环顾四周充满高科技元素的温室大棚,不禁发问:“这西瓜一斤多少钱?”“20元一斤,一个大概要100元。”“哇,好贵呀!”“贵有贵的道理,因为它们产量低,且生长过程完全远离虫害,且用数据控制生长指标”……当我们离开大棚,看到外围的铁丝网,我想:这可是连蚊子也进不了的地方呀!如果顾客知道这些西瓜是怎样种植的,就不会觉得20元一斤贵了吧!
出了智能温室大棚,户外是一大片宽阔的田野,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回望智能温室大棚白色的棚顶,想象我在高空俯瞰,在这300多亩的绿色田野上,它犹如镶嵌在绿翡翠上的一颗耀眼的珍珠!这是何等美丽的画面呀!虽然我不知道农民们耕作的是何种作物,但我知道在这希望的田野上,他们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广东雅太郎实业有限公司,这是留隍糕点食品的代表企业。接待我们的是董事长刘亿淦,他带领我们到各个车间参观各类糕点的制作过程。听着他如数家珍的讲解,看着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工人们娴熟地包装着成品,我咽了咽那不争气的口水,心想:回去时一定要买些回家和家人们好好品尝。
不知不觉间,我们跟随刘董的脚步来到了四楼会议室。一坐下,公司员工就给我们送上了他们的各类糕点,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块晶莹洁白的猪肠膏,轻轻咬了一口,哇!软糯鲜香,甜而不腻,美味呀!接着,工作人员又给我们端来了泡好的香茶,糕点配香茶,绝配呀!正当我在心里默默赞叹刘董的能干时,只见他信步走到发言席处,在电脑前打开PPT向我们介绍起公司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及后期布局来了。听了他的讲解,我才知道这是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一体化的专业食品制造型企业,公司主打产品有软姜糖系列、猪肠糕、云片糕系列、果仁糕系列和中秋月饼系列,有的系列多则十几种口味,少则五六种口味,加起来有上百种口味,其中软姜糖产品,已经成为我县重点龙头企业。
在刘董热情洋溢又自信满满的讲解中,我脑海中浮现出先前参观车间的画面。我似乎又看到了广阔的田野,田野上陈列着成百上千种琳琅满目的糕点,我想:对刘董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他希望的田野?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一定会收获成功,实现理想!
午饭后,我们来到了依山而建的留隍镇党委政府会议室。此时已是下午1:00,接待我们的是留隍镇武装部长郑木水和其他部门的几位负责同志。这虽是一天中最疲乏的时刻,可大家却毫无倦色,都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彼此就座一番寒暄后,郑部长向我们介绍了留隍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从他时而饱含深情时而铿锵有力的描述中,留隍犹如一幅韵味悠长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画卷的开端是为逃难而夜宿万江古庙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接着是滔滔的韩江水,汩汩的温泉水,有烟火味十足的古街骑楼,有青翠可人的橄榄,金黄诱人的枇杷……
我想:对于留隍镇党委政府的同志们而言,留隍镇就是他们希望的田野,他们有情怀、有理想、有眼光、有智慧,他们敢想敢干,正饱含热情地耕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定会谱写出新农村发展的崭新篇章!
八、智慧留隍勇争先
初秋的留隍,风和日丽。看原乡,逛古街,游公园,坐渡船,研企业,无处不彰显了留隍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原乡智慧菜园,透明的棚顶,良好的通风系统,保障了菜棚空气的质量和适宜的气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现代青少年普遍缺少农业知识,很多人不认识水稻、番薯、玉米、大豆,也不认识各种蔬菜水果,有好些青年进入机关工作,不认识农作物,即便认识了也不了解那些农作物何时播种,何时收成。留隍镇利用乡贤投资发展智慧农业,给当地青少年创造了学习、体验的机会,是很好的范例。
留隍古街通过精心保护和修缮,路面印着青砖花面,店面经典优雅,古色古香,给游客以穿越时空的感觉;从古建筑高楼,可知当年街民已显富有;从建筑设计之美可知街民之才智;街上摆卖的当地特色糖果糕点、小吃,让游客驻足品鉴;妈祖风景区,参天的古榕树,香烟缭绕的天后宫,渗透着当地村民的善良和信仰。静坐古榕树下,空气清新,鸟儿在歌唱,蝉儿在鸣叫,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心情无比的舒畅!
坐上渡船,辽阔的水面,波涛荡漾,仰望天空,白云朵朵,蔚蓝的天空挂着几朵白云,风轻云淡!随着文友们的欢声笑语,不知不觉竟飘起了蒙蒙细雨,船缓慢地往前行驶,大家轮番到船头拍照。风雨好像也非得要凑热闹,来得越来越猛烈,文友们躲向雨篷,女士便快速地往前方递伞,前方调皮的阿哥戏称在为后方文友遮风挡雨,江面上呈现“孤舟蓑笠翁”的英雄画面。大雨很快过去,待我们回到岸边,雨已逐渐变小。乌云也快速地散去。连下雨的节奏也挺像当地市民,温柔而又善良,该来时就来,该走时就走,丝毫没有怠慢。
留隍的糖糕饼,闻名四方,留隍锦糕历史悠久,用糯米、白砂糖制成,古时候手工制作,现在部分机制,部分手工,那香甜爽口之感让人回味无穷。留隍月饼,保持传统又不断创新,香甜的随着时代之需甜度有所降低,咸香月饼更是受到男女老少的青睐。留隍橄榄,味道清香,营养丰富,久嚼满口清香。每日嚼食两三枚鲜橄榄,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是药食同源之佳品,民间有“冬春橄榄赛人参”之说。
留隍镇国土面积422平方公里,是梅州市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该镇正借助百千万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勇猛直追,有多项重点项目正快速推进。相信不久的未来,留隍镇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何望贤 高清琴 高碧青 冯六香 冯秀珍 黎伟民 冯连花 王云端)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