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见,我,是一块侗锦。
大约三十年前,我出生在一个湘西侗锦世家,侗锦传承人苍老而灵巧的双手将我细细织就,侗族的蜡染赋予我精致的花纹与古朴的深蓝。我自诩侗族的瑰宝,不然人们为什么会把我戴在头上、穿在身上,不然人们怎么会纷纷夸赞我,说我是珍贵的非遗传承?
我看见,云雾缭绕、青山绿水间掩映的侗寨,如虹卧波的风雨桥,还有檐角飞扬、构造严密的鼓楼;我听见,清晨浣衣时侗妹们清脆的歌声,清流对面小伙子们爽朗的笑,还有无比曼妙的侗族大歌;我闻到寨中合拢宴腌鱼腌肉的香味和大碗米酒的醇香,以及自然草木的清香。人们叫它南楚极地、百越襟喉,而我觉得,所谓的人灵地杰,也不过如此,我爱这个地方,只有我知道,它有多美。
曾经的湘西通道侗寨偏居深山一隅,虽青绿无际、如同世外桃源,但在交通出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是有诸多不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农耕日常里,也向往着侗寨外的生活。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看见侗寨里来了一群陌生人,年轻的面孔,与侗寨格格不入的穿着,沾满了风尘泥土的白衬衫和皮鞋,略微踉跄的前行步伐。只听见一个青年喃喃自语:“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另一个青年却踌躇满志:“再苦再累也要干!脱贫攻坚的任务,就交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完成了,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我有信心!”
我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只是一块侗锦。但从那天以后,我看见这群青年整日在寨里跑来跑去,不知在忙活些什么,有时挨家挨户的走访聊天,有时在田间地头埋头研究,有时对着侗族的古建筑细细I观摩,甚至还向寨里最老的老人请教侗族文化……我想,难道寨里的美景不值得他们驻足休息片刻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眨眼间,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几层楼房拔地而起,新建在吊脚楼旁;特色作物的大棚如同排兵列将一般,出现在寨头的田间;新建的小学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盘山的公路绕出新的风景线;得益于丰厚的人文自然底蕴,旅游业欣欣向荣,寨里的年轻人们也渐渐回来了……但是寨门还在,鼓楼还在,风雨桥还在,我——侗锦,也还在。我记得那个青年说过:“扶贫先扶志,要因地制宜,精准落实,开发本土项目,才能长久持续。”我仍然不懂,但是我想,应该就是要把我们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并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华!
没有人永远是青年,但总有人是青年。新的青年已经长大了,侗锦传承人家的小妹也已经是个大学生了,犹记她小的时候,奶奶让她学侗锦,爸妈让她去大城市读书,找个有出息的工作,听着他们争论不休,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但是现在,她回来了。小妹对爸妈说:“家乡靠我们青年来建设,我相信大家都会回来的……侗锦是个顶好的东西,我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我欣慰地笑了。
现在,鼓楼外舞乐声震彻,游人与侗人齐乐,手拉手跳着多耶舞,小伙的芦笙吹出了一首好日子,姑娘的银饰在阳光下更加闪耀,合拢宴上的酒菜更加香甜,尽情地挥洒自己的喜悦。而我,正静静地躺在寨里新建的侗锦博物馆里,听着游人们的赞叹,向你讲述这一切。(石佳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