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打造精品、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科学谋划布局、加大扶持力度、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业态,拓展新空间,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集农创、文旅、研学等为一体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8.5万亩,发展环城都市农业和山区特色林果业8.2万亩,培育建设新密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152个,葡萄、樱桃、蔬菜等特色农业近1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
一、定好“产业圈”,护航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发展,积极谋划发展组团,打造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加快形成“路成带、带连片、片组圈”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一是高标定位区块联动。编制完成新密市《十四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乡村产业“11453”总体布局,坚持生态绿色驱动,全面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把全市乡村产业划分为西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片区,重点围绕郑少高速和商登快速两条沿线打造农业产业经济带,形成全市乡村产业以产促村、以村带产、产村互融、多块联动格局,不断提升新密乡村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二是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制订《新密市农业特色产业(2022—2025)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重点抓好种质资源、中药材、小杂粮、林果、食用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步伐。对获得国家、省、郑州市龙头企业、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农业特色产业实现质的突破和新的飞跃。三是加强交流技术创新。按照农业园区的不同产业类型,建立全市经营主体交流群,及时发送惠农政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供需信息,引导经营者互通信息,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主体走农业产业联盟之路,做强乡村振兴产业品牌。先后组织“展巾帼风采,助乡村振兴”三八节女性经营主体座谈会、全市“羊肚菌”种植经营主体观摩交流会、“点亮青春、放歌乡村”五四青年节乡村创业主体座谈会等活动8次。开设“乡农人”素能提升大讲堂,聘请国家知名农业专家培训讲解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
二、打好“基础牌”,加快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服务网络,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是普惠金融助力发展。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引进浙江网商银行新密市县域普惠金融项目,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搭建具备地方行业特色的授信决策模型,为农户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纯信用,三分钟申请,一秒钟放款,零人工干预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产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截至4月底,网商银行共计向全市授信人数6.83万人,累计发放贷款92亿元,服务人数5.3万人,便捷有效的解决涉农企业及农户资金周转困难问题,有力促进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二是服务网络辐射更广。加快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功能升级,提供政策咨询、人员培训、营销推广、产品对接、活动策划等一站式服务;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站点,实行多站合一、一站多能、服务共享,13个镇级服务站、165个村级服务点实现业务叠加,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畅通产品进出乡村的通道。三是物流体系便捷高效。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1个智能化分拣中心,整合4家快递公司开展同仓共配,采用智能化分拣设备,提高分拣效率,基本实现“市域有分拣、乡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全市乡镇快递覆盖率达到100%,到村配送时间从原来的2—3天降低为1—2天,配送频率由原来的2—3天一次提高到1天一次,上行快递成本明显降低,基本打通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
三、快出“组合拳”,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依托乡村独特资源优势,抓龙头、育主体,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积极拓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一是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为把优势做强,特色做精,乡村产业着力在“品牌化、走高端、做示范”方面做文章。打造“溱美新密”区域公共品牌,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知名专家来新密调研中草药种植情况,为“密二花”、芍药、葛根生产等产业指导了发展方向和标准化路径。目前,我市五指岭金银花种植合作社的“密二花”已获全国道地中药材认证,“密艾”等中药材已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君达菜”等新密特色蔬菜已被收录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超化大蒜”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农业种质资源成果。河南千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以艾草加工为主的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示范项目。二是积极开发农业多重功能。充分开发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景观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果园、景观果园、开心菜园和花卉景观等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农业种植+科普研学+农耕体验”等产业融合模式,藏农于技,寓教于农,浓墨书写田园上的乡村教材。新密近百个农业园区已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和亲子打卡地,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引导村宿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伏羲山旅游景区和乡村环境,利用“扶贫+景区+民宿”模式,鼓励农民将闲置农房以出租变现或加盟入股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精品民宿,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在伏羲山风景区周边,产生了嘤嘤客栈、瓦屋客栈、响水堂等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特色民宿,“密二花”、“密艾”、“密玉”等地标性特产吸引了广大游客,“杏花节”、“油菜花节”、“密二花节”等节庆活动成为乡村发展的靓丽名片,乡村的生产、生态、文化等多种价值得到充分挖潜和发挥。四是发展经营主体多元化。不断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主体参与的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村村联合,产村互动,不断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已建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3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5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5个,家庭农场50个。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86个。乡村产业在党建引领下,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引擎”和“奠基石”。(新密市农委 钱彩辉)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