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康养

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1-05-16 12:45: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于智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周超凡研究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学家,从事中医药研究60余年,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实践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作为现代中医治则学的开创者,有学者称其为“中医治则学家”;作为从事国家药典编写工作的核心专家、国家药典卓越成就奖的获得者,有学者称其为中药学家;作为长期担任首长医疗保健工作的医生,有学者又称其为“大医”“临床大家”。

作者自1987开始,断断续续在周超凡老师身边工作学习,特别是1993年至1998年期间,在周老师任主任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治则研究室,直接接受周老师的工作指导。其后由于科室调整而离开,但仍在同一单位、同一楼层工作。作者认为,周超凡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医药圆融。把先生单纯归为某一类型的专家学者,都不能反映其学术特征与全貌,而“医药圆融”似可作为其思想特色之一。

一、圆融

圆融为佛教语,意思为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佛学以“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突出其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有机结合,无“功夫行迹之心”完美状态。这种圆融不是简单的混合与“拿来主义”,而是“和实生物”,相互取长补短,和谐圆满,故而生机无限。

基于此,作者认为,周老师为人处世与治学,突出体现“圆融”二字。

二、医药圆融

医药圆融是言医药一体,无二无别。其中“药具医之理,医籍药之用”,医药圆融,才能苍生司命,才能体现医学的核心价值观。隋•王通《文中子》谓:“医者意也,药者瀹也”;《子华子•北宫意问》:“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都强调了医药一体。《惠民局本草诗签•蒋溥序》:“医者意也,药者瀹也;先得大意,后以药物疏瀹之,此可谓善言医者矣”,则揭示了医药与医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必然联系,那就是知药懂医后方可成为“良医”。

以此标准衡量,周超凡是医药圆融的典范!如此,也就圆满地融合、消弭了有关周超凡“理论家”“临床家”与“中药专家”之争,通过方具医之理,医为方之用;方与理合,药与法会,药方法理浑然一体,彰显其“医药圆融思想”。

三、周超凡的医药圆融

纵观古今名医大师,无不都是医药圆融的典范。无论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圣张仲景,“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的刘河间,还是医药皆精的李时珍,读书五千卷的徐大椿,拜师十七人的叶天士,医林改错的王清任以及中西汇通的代表张锡纯,他们医与药,道与术的圆融,都达到了至高境界。苏东坡《石恪画维摩颂》:“挟方储药如丘山,卒无一药堪施用”说的是医药圆融而不能分离。

1、医药皆精方能圆融

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至若道听途说而言医者,岂不深自误哉。”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医与药之间的关系。毕竟“临阵如临敌,用药如用兵”,“医之知药性,犹主将之识兵,必明顺逆险阻,而后战胜攻取”。

医和药都不能独立地解决临床医学问题,必须有机结合,相互配合。这一点在周超凡身上体现的尤其鲜明。有关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传统药性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结合,临床用药技巧的总结归纳等,都是医药并重,医药皆精的体现。

2、方药并重体现圆融

周老师推崇徐大椿:“一病必有一主症”“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的观点,尤其重视中药特效药的寻找与使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菟丝子条指出:“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种药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视其方,皆不若经方之必有经络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药之专能也。药中如此者极多,可以类推。”这为我们研究、寻找并使用特效方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周老师既善用经方时方,又长于独创新方,临床常常“信手拈来皆是药,随心所欲都是方”,臻于“神用无方”境界。这源于他的医药精通,方药并重。《医方考•序》:“《易》曰方以知;又曰神无方。无方而有方,有方而无方,其斯大医之门,蹈道之径也。”周超凡研制治疗偏头痛、咳嗽、高血压、糖尿病等新方,践行了《周易•系辞下》:“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3、身心道术并重实现圆融

“医”繁体字有“醫”与“毉”两种,意思相同,但各有侧重,和之无非强调当身心并重,形神同调,身心同治。醫+毉=身心同治。

周超凡在科研临床工作中,为术为道,秉承心平耳顺,宠辱不惊,“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临床诊疗重视现代医学,重视中西医结合,与患者沟通交流重视心理学与现代叙事医学的综合应用,主张身心并重,道术互参,实践为本。因为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传千古。以道驭术,以术弘道。如果说中医治则学是对“道”的阐发,有关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则是对“术”的弘扬,其精湛高超的医术,则是身心并重,道术互参的集大成者。

三、周超凡的启示与意义

周老师出身于医学世家,至今已家传五代,有家学渊源;本人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受过系统正规的中医教育;上学乃至工作后,又拜杨树千先生等名家为师,有良好师承。古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周老师的经历印证此说。

1、“学书废纸,学医废人”

名医需要十年磨一剑!时间的积累磨练必不可少。

1万小时定律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周老师之勤奋,本所职工人所共知,有目共睹。“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是周老师的真实写照。

2、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孙思邈《大医精诚》指出:“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伤寒论序》:“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周老师经常用经典名篇教育学生,并要求背诵《本草纲目序》等名篇,还要浏览中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尽量博极医源,拓宽视野。

3、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学者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干一行爱一行,不要挑肥拣瘦。证悟至高无上的大道,要在日常参与中不去分别挑选,不受爱憎取舍,直心而应,无所住着。周老师从辍学回家从父学医,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其舅舅等为他设计的走仕途的道路,并没有让他动心,中医药信念在心中始终根深蒂固。

4、心通于道,神会心解

对周超凡的研究探寻,往往注重他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对于其心性、心灵的探寻未受到关注。“心通于道,神会心解”或为其不传之秘。“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心悟与言传或许就是心通于道的过程,神会心解则是进一步的升华。心者道也,体悟日深,淡泊宁静,心无杂念,心通于道,以至心愈远而道愈近,心愈舍而道愈得。此之谓也。

汉·王充《论衡》:“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从事医学行业,光有理论、光有理念而没有技术是不够的,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专业技能是服务人民大众,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一定要精益求精。

结语

袁枚《与薛寿鱼书》:“谈何容易! ”研究、评价、定位周超凡先生同样很困难,需要对周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全面把握,理性提升,科学归纳。

从 “医药圆融”角度入手可能是研究的最佳路径之一。但应注意,“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研究周超凡,要研究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作者简介:于智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医学博士,传承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中医学理论的集成创新研究与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主编学术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代表作:《永炎医说》《智说中医》《中医药之毒》《周超凡学术思想与论临床经验》《走出亚健康》《中医治则学》《中医病机新论》等。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