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深圳市精准扶贫及龙华对口 帮扶紫金情况总结

发布时间:2020-12-29 10:23:3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深河指挥部的正确指导下,在深河两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市驻紫金县精准扶贫工作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真扶贫、扶真贫、见实效的思路,严格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精准方略,层层压实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脱贫内生动力,通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各项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决策部署

(一)对口帮扶工作

根据省、市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及《深圳市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开展深圳市各区(新区)与河源市和汕尾市各县区市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深对字〔2014〕2号)要求,由龙华新区与河源市紫金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结对帮扶工作自2014年开始,工作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二是推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三是协同当地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四是大力推进被帮扶地基础设施建设;五是积极帮扶当地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六是助推当地各领域的制度改革。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称“双精准”)工作

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深办发〔2016〕1号)精神。从2016年起,龙华区安排由观澜、大浪、龙华、民治、观湖、福城六个办事处及龙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担河源市紫金县5个镇22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双精准”工作,主要以助推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确保帮扶对象全部出列为目标,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帮扶机构

深圳市驻紫金县精准扶贫工作组是根据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有关文件精神成立的派驻河源市紫金县开展精准扶贫的机构,工作组有3名成员,其中组长1名,组员2名。主要负责协调推进中央及省驻深单位、深圳市属单位、龙华区落实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河源紫金帮扶工作。

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指挥部是由深圳市龙华区设立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实施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县各项具体工作的机构,设总指挥、综合组、产业园区组等。主要负责龙华区对口合作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协调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22个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三、进展与成效

(一)减贫成效情况

2016年5月份以来,根据省、市扶贫工作安排,深圳市帮扶紫金县及江东新区17个镇48个省定贫困村2504贫困户8806人,目前,深圳帮扶紫金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5元)”的要求和标准,贫困村均已摘帽,贫困户均已脱贫出列。

(二)责任落实情况

1.主要领导责任落实情况

各帮扶及结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到村调研和指导工作。一是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检查工作台账;二是走乡串户、嘘寒问暖,查看百姓近况;三是专题研究、就地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2.驻县工作组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情况

目前,驻县工作组13人,驻村工作队48个,驻村干部93人。2016年以来,深圳派驻扶贫干部3轮共计330人次,广大扶贫干部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充分发扬“白+黑”“5+2”精神,切实抓好“两不愁三保障八有”扶贫政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各项工作。

(三)政策落实情况

1.“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政策落实情况

目前,48个省定贫困村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安全住房、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安全饮水、电、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信号覆盖、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等扶贫政策均已落实到位。

2.派驻干部管理服务情况

扎实抓好考勤签到、请休假等制度,通过组织调研走访、培训学习、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对帮扶成效明显的干部进行表扬,对帮扶思路不明确的予以指导,对不想干、不会干的严格执行召回制度,从严从实抓好干部管理有关工作。每村平均安排两名帮扶干部,为助力紫金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人力支撑。

(四)工作落实情况

1.党建促扶贫情况。

成立深圳市驻紫金县扶贫干部临时党总支、临时党支部和正式党支部,就近纳管73名正式党员扶贫干部和13名预备党员扶贫干部,为进一步强化党对扶贫工作推进力度夯实组织保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定党建促扶贫行动方案、进一步打造组织活动阵地、制作文化宣传栏、推行扶贫干部季度扶贫之星评先评优活动,督促、动员帮扶单位到村结对帮扶,推动文化活动驻村,协调95个单位党支部4447人次开展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现场指导、走访慰问、捐赠物资等“党建促扶贫”活动,慰问物资和慰问金投入金额达814.9148万元。评选多名扶贫之星,宣传扶贫先进做法、经验。会同紫金县委组织部发函通报表扬95名扶贫干部,感谢其防疫期间的积极作为、任劳任怨。

2.产业共建推进情况。

积极推动紫城工业园建设,协助紫金县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协助引入龙华区产业共建资金约2.29亿元,完成龙华区产业转移项目35个,产业共建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额约128亿元,逐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为主导的“三新”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惠州市紫金商会抱团投资项目、东莞智能制造协会抱团投资项目、精密机械铸造产业园抱团投资项目、皓勤电子生产项目等框架协议,杭氧投资项目、新奥天然气投资项目、废钢回收循环再利用投资项目等签约落户蓝塘产业新城,加上前期引进的总投资130亿年产600万吨短流程优特钢生产项目,蓝塘产业新城入园项目已达218亿元。

3.带贫益贫产业帮扶项目实施情况。

以“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市场化对接”理念为指导,通过委托专业团队深入分析紫金茶叶种植等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推动出台县统筹扶贫产业规划方案,推动紫金构建起以茶产业为主导,种植养殖、投资收益分红为辅的“一核多元”长效脱贫格局。一是推动出台县级扶贫茶产业规划方案,确保48个省定贫困村通过投资茶叶销售公司、农业发展基金,每年享受保底收益、销售分红及基金返比。鼓励龙头茶企加大农户茶叶联农带农收购力度,贯彻“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发展理念,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促进“茶旅文一体化”发展。二是推动出台县种养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规划方案,探索出温氏鸡“试验性智能环保鸡舍”南洋经验模式,形成《紫金县温氏鸡(河源模式)“试验性智能环保鸡舍”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村、帮扶单位、公司等各主体权责、理顺各方资金使用流程。出台温氏鸡“深河养殖场”系列相关制度,建立“深河养殖场”人员组织框架,形成“帮扶单位+帮扶村+项目承接人(村委会)+养殖公司”运行模式。目前该项目已在紫金方湖村、利民村等省定贫困村逐步铺开。试点白沙村建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蓝塘镇肉鸽养殖基地,年产值约200万元,年纯利润60万元。三是积极推动贫困村投资入股县统筹光伏产业、投资临江工业园、村级光伏发电站、临街商铺、小水电站等。

4.消费扶贫情况。

大力动员后方单位积极开展政府采购及员工个人消费,累计购买紫金农副产品超180万元,涉及茶叶、三红蜜柚、鸡鸭等农副产品。联合紫金县政府在国家扶贫日开展消费扶贫暨紫金蝉茶文化节活动,37家参展企业与相关帮扶单位、采购商共达成意向采购农产品逾13吨,意向金额300多万元,线上线下累计销售18.5万元,同比增幅约10%。动员后方单位采购紫金茶叶3000斤左右约60万元。

抗疫期间,积极发动扶贫干部消费扶贫产品茶叶520750元、禽类97216元、蛋类及其他20560元、蔬果类1054880元,以及落实上级有关措施,通过媒体宣传,助力销售滞销春甜桔4万斤等。

积极筹划推动2020年紫金蝉茶消费扶贫月活动开展,联合举办首届紫金蝉茶开采节系列活动,推动紫金蝉茶在全国两会及东京奥运会宣传推广事宜,邀请赵蕊蕊、李志华、张梁、陈锦浩等体育明星担任紫金县帮扶攻坚形象大使、紫金蝉茶品牌代言人,通过短视频、微视直播等方式助力紫金县脱贫攻坚工作,仅5月26日,销售茶叶30万元。推动深圳市20家金融机构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员工参与线上线下扶贫活动,定向采购扶贫茶85万元;其它包括东海证券、等7家单位发动员工、客户累计购买扶贫茶82.6万元,签订采购订单1527万元。推动深圳金融系统扶贫直播太平人寿专场,在7月26日当天销售扶贫产品3万元。8月28日,携手人民体育在紫金县举办“人民体育携手龙华帮扶紫金脱贫攻坚”发布会。

筹划推动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县招商推介会暨消费扶贫展活动,龙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11家扶贫单位或紫金企业代表签订了消费扶贫采购意向协议,意向金额500万元。

5.民生帮扶硕果累累。

推动龙华区对紫金县的民生帮扶,打造了龙华紫金帮扶品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逐步形成。如今,在紫金带有“龙华”元素的民生项目数不胜数。在教育方面,龙华区帮扶紫金县教育的资金达350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9所学校共派出86名管理干部和支教教师到各对口学校开展长期驻点支教工作,引入龙华区先进的办学理念、机制和教育教学思想,点线面相结合,促进紫金教育内涵式发展;一大批名校长、名教师走进紫金,开展讲座和示范课达到450场次,参与师生近15万人次;选派706名校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龙华深造培训,提升管理队伍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向紫金县调派医学专家近235人次,义诊群众7000多人次,举办各类医学讲座40余次,完成重点援建项目20多个,投入医疗物资及帮扶资金780多万元,促进了紫金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完成紫金(龙华)健身广场、垃圾池改造、农田水利、桥梁道路、文体设施、抗旱救灾等项目500余个,极大提升了紫金县群众幸福指数,为推动紫金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6.就业帮扶协议任务完成情况

大力开展就业技能技术培训,开展养殖种植技术指导,积极动员贫困户参加“粤菜师傅”、“电子商务”、“茶艺师”等培训班,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人数18326人次。积极在暑假、寒假等节点动员贫困户参加河源、紫金大型招聘,组织龙华企业在紫金开展招聘活动,举办对口帮扶劳务协作暨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优先招聘安排有劳动意愿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就业,把就业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量身打造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劳务就业,实现劳务就业4843人次,实现人均劳务年收入11303.6元。

7.资金使用和管理

一是严格按照《深圳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源市扶贫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紫金县精准扶贫开发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紫金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等文件要求,做好资金使用与支付、管理与监督、检查和评价等,从立项到实施全过程公开公示,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制定完善《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指挥部自行采购管理办法》《指挥部财务管理制度》《新闻宣传信息稿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和制度,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规范化管理。三是成立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判资金使用情况,分析资金投入成效,强化资金管理规范意识,确保专款专用,让扶贫资金使用精准、管理规范、效益明显。四是聘请专业律师事务所开展专业法律顾问服务,先行审核工作组及48个省定贫困村所需合同及相关法律事项,并按照律师意见修改相关文本,切实降低产业发展资金的安全风险,从程序上、流程上完善行政管理、资金使用,切实提高规范意识。截至10月底,深圳帮扶资金到位7.839471亿元,已投入使用7.26567亿元,使用率约92.68%。

四、典型经验与做法

一是助力形成了以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为主导的“三新”产业发展格局。援建临江、紫城两个工业园,通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两地产业共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推动构筑起以种植养殖、资产收益分红为主业的“一核多元”脱贫增收格局。推动茶叶、南药、肉鸽、光伏纳为县级统筹扶贫产业,动员深圳帮扶的贫困村通过农业发展基金、县统筹扶贫产业、临江工业园、村级光伏发电站、临街商铺、燃气公司、鞭炮公司、小水电站等增收脱贫。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三是厚植培养“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做强做大紫金茶叶产业。充分发挥当地区位优势、气候资源和茶产业基础等先天禀赋,推动紫金茶叶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大转变,逐步发展为紫金县一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质量兴茶、品牌兴茶走在河源市前列,推动紫金县茶叶产业园成为广东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出台扶贫茶产业规划方案、鼓励贫困村通过注资农业发展基金等享受保底收益、销售分红等,鼓励龙头茶企加大农户茶叶联农带农收购力度,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茶企贯彻“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发展理念,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促进“茶旅文一体化”发展。资助紫金茶企通过参加绿博会、农博会、茶博会等大型博览会走出去;在人民网接受脱贫攻坚访谈并专题宣传紫金蝉茶,签约前女排冠军赵蕊蕊担任紫金县帮扶攻坚形象大使、紫金蝉茶品牌代言人,推动紫金蝉茶在全国两会及东京奥运会宣传推广。

四是探索搭建成以龙华区级爱心扶贫超市为主阵地,街道、驻深及金融机构定向采购与员工个人自发购买的大消费扶贫稳定布局。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设立区级消费扶贫中心及农产品销售平台、邀请李志华、张梁、陈锦浩等体育明星直播助销,发动扶贫干部及后方单位员工定向采购个人购买等,扎实推动消费扶贫行动深入开展。

五是推动阿里巴巴“村淘”项目落户紫金,建成“农村淘宝”紫金服务中心,助力紫金荣获“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并获国家资金奖励2000万元,为实现“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搭建起对接平台,切实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六是有效发挥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第一书记、党员扶贫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两个党建引领促扶贫作用,切实把党建引领促扶贫往深处引往实里抓。通过成立七个基层党组织、季度扶贫之星评先评优等,为扶贫干部解疑答惑,激励了广大扶贫干部倾情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扶贫事迹,如龙华区的女扶贫干部陈泽英把家安在了贫困村,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的扶贫干部李占平及家属一起吃住在村近五年,龙华区的诗人扶贫干部黄胜蓝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撰写出书,民建会员张旭彬积极发动龙华民建到村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七是进一步推广积分制,在龙窝镇官田村推行积分制分红,将积分与村级集体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相挂钩,实行差异化分红。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参与村内各种公益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房前屋后清洁卫生、森林防火等工作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为全县探索扶贫资产管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