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近日,由重庆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主办、重庆华夏师资建设研究院承办的渝北区首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在重庆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行;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举办的思政课培训者示范性培训也同地同班同步举行。
重庆华夏师资建设研究院名誉院长、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顾问、市教委师范处原处长李光旭,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陈治国,重庆华夏师资建设研究院院长黄明超,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向忠云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班典礼,渝北区属学校50余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及来自全市各区县的思政骨干教师,共80余名教师代表参加本次培训。会长黄明超代表承办方又代表主办方致辞,陈治国院长对本次培训方案进行了解读,李光旭老处长就当前思政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好思政先锋,发挥示范引领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开班仪式由向忠云副院长主持。
开班仪式与全体合影
学员一起歌唱《我爱我的祖国》
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陈治国作了题为《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与教学实施》的专题讲座。陈治国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课程思政的实质为全体学员解读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课程思政的价值蕴含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从课程思政设计的原则、设计流程、育人模式等环节出发,为学员们列举了思政课程的模式设定;从课程思政的认识聚焦与深化、对学科教师的要求、推动落实等层面出发,为学员剖析了课程思政的深化与落实。通过培训,让学员们心中明白,在中小学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它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多维度教育变革,我们人人都是思政教师,人人都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重庆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中宣部、教育部重点教材评审专家,市委讲师团成员杨清明教授作《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分享。
杨清明教授作《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与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报告
来自重庆市江北区雨花小学的张光琼校长,是一位既有思想,更有作为的校长。
张光琼校长作《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自修之道》的专题讲座
张光琼校长以雨花小学的全民阅读成果为载体,如数家珍,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思政课教师的自修之道。从思政大课仪式化、思政大课主题化、思政大课活动化、思政微课常态化、思政微课生活化、思政微课全员化六个方面进行讲解,她发动该校师生老实大量诵读经典的创新之举带给大家的是无比的震撼。
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重庆市教委原党组书记、原主任,重庆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市社科院哲学研究员、教授叶贵本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根与魂》的讲座。他说“唯有童年所见,方能滋养终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根与魂!教师责任在肩,重担必担!
叶贵本教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根与魂》的讲座
重庆文理学院何腊生教授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让学员们在深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认识。何教授围绕“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政建设的领导”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结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阐释了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何腊生教授《解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专题讲座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毛宇做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及路径”专题讲座,她从为什么要进行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素养是什么以及如何培育思政教师素养三个逻辑层面进行了讲解。毛教授说,思政课定位是以“人”为对象,以“思”为重点,以“政”为方向,以“课”为载体,阐述了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觉悟、专业素养、创新意识、道德品格;同时聚焦思政课高度、锐度、广度、深度,以提升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学员们听课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同时更加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毛宇作《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及路径》专题讲座,学员认真记笔记
殷切期望,翘首以盼,学员们迎来了西南大学郑劲松教授。郑教授的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极具人格魅力,语言幽默风趣,引经据典,善于模仿名人讲话,逗得大家笑声不断,圈粉无数。在百年大变局中,中华民族如何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心用情用智慧开展工作等等,都给了学员们很多的思考。
郑劲松教授讲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场观摩课,学员们参观了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永川中学。该校有“以文化人明体达用”的人文情怀,“陶梁铸炼”的人生格言,“枫林夕燕”、“莺啼芳径”的自然景观,让学员们充分领悟了永川中学浑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底蕴。
永川中学沈远娟老师给中学组学员们展现了一堂《让友谊之树常青》的优质课。沈老师的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述了小丽和张玉成为好朋友过程中出现的不安,焦虑的情绪,道出了友谊的“小船”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帮助的真谛。永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智慧的舞台上闪烁灿烂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从现场课中学员收获良多,受益非浅。
永川红河小学书记严明川亲临一线,给小学组学员们讲授《专门法律来保护》一课。严书记声音洪亮,极具穿透力。六年级学生非常活泼可爱,争先恐后举手抢答老师提的问题。课堂读书声不绝于耳,此时变成了知识的海洋。
渝北区初中思政课教研员李林老师开展了“课程思政趋势下思政课课堂设计”的学术沙龙课程讲授,李老师从“导入设计”、“创设情境”、“议题设置”等6个方面重点讲解思政课课堂设计,她巧用案例、引经据典,与学员对话交流,在思维碰撞中突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理念。老师们收获颇丰,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堂重要性,课堂设计要侧重学生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要打造出具有情感性、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的思政课堂。
李林教研员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设计》学术沙龙
渝北区首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就这样在异彩纷呈的课程中和美妙有趣的各种活动中结束。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向忠云,黔江电大原校长阎中明,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部主任王艳等领导来到结业典礼现场,与学员们一起分享培训心得。
在学术沙龙与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进行了微课展示,从认识国家机构、合理利用网络、垃圾分类的好处到《让友谊之树常青》的评课和认识男生女生差异,一节节生动、有趣的微课让学员们看到思政课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学员代表就本次培训做了经验交流总结,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大咖云集,收获良多。文艺沙龙环节,多才多艺的学员们能歌善舞、能说会道。
向忠云副院长对本次培训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管理到位、成效良好等方面对参与本次培训的80余名学员进行表扬,希望学员们今后在教育岗位上锤炼自己、提升自已,做一名能够推动思政课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学员们会后表示,今后将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勤奋好学,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能力型的“四有好老师”。
这次培训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学员互动相结合、文娱晚会与聊天室相结合,以“三结合”打造培训新模式,受到学员普遍欢迎。渝北区木耳中心校的王忠洪等学员在叹培训体会时说,感谢渝北教师进修学院为提供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使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学员代表,渝北区渝石初级中学的唐勇老师说,通过培训加深了“教书育人”和“课程思政”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不少学员在本次培训中写诗填词谈感想叙体会。
学员互动与文娱晚会
学员代表、綦江职教中心副校长曹永林说,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这次举办学校思政课培训者培训在全市走在了最前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精心组织,周密计划,认真实施,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培训。班主任跟班,阎中明(黔江电大原校长)督学,成立班委,具体负责疫情防控、教学活动、同伴交流、学术沙龙等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开展,急学员之所急,想学员之所想,做到细致耐心,让学员们安心学习,确保培训工作“热情、周到、安全、有序、高效”。本次培训,班委积极努力,课前歌唱祖国、诵读经典等,创新了学习形式,激发了学习热情,强化了学习效果。深情歌唱,告白祖国,增进爱国主义情怀;诵读论语,吟唱小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熔炼团队,展示才华,凝聚小组集体力量;认真听讲,详细记录,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此次培训班为期一周,采取集中授课、实地观摩、学术沙龙和对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从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最新前沿、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等方面寓教于学,促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学思践悟,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教师队伍保障。
五天培训,收获颇丰,精进不休,学员更加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上好思政课的要求,以及上好思政课如何突破,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紧紧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升政治素养。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连他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信心,要通过他的传授使马克思主义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培训中,几位专家都讲到我们要真信、真懂,然后真用,才有可能去实现思政课的课程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和对话交流是一场头脑风暴,是一次能力洗礼,细细咀嚼,回味无穷。珍惜学习成果,返岗后应该把这几天的学习内化于心,梳理自己,外化于行,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和重要途径。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等。教师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