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凝检察之力,绘无障图景 沙漠小城的他们,用法治温度消弭“障碍鸿沟”

发布时间:2025-05-21 10:25:2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河西走廊东北缘的民勤县,0.6毫米的盲道凸起、2.4米的轮椅转向空间、3秒响应的紧急呼叫装置,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以法治力量托举民生尊严的生动实践。2024年以来,民勤县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笔,以协同共治为墨,在西北戈壁上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无障碍民生答卷。

法治破障:从“脚下路”到“心头暖”

盲道断头、车位被占、卫生间上锁……这些看似细小的“障碍”,却是横亘在残障群体面前的“民生鸿沟”。民勤县检察院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聚焦盲道缺失、无障碍车位虚设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督26次,推动整改问题点位48处。通过现场勘验取证、召开听证会,将专业法律监督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主干道盲道实现100%通达,37个标准化无障碍车位嵌入城市肌理,11座公共卫生间24小时开放应急呼叫系统。  

“现在独自出门心里踏实多了!”视障人士柴兆胜用手杖轻触新铺装的盲道,纹路清晰的触感让他露出了笑容。

制度护航: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如何让无障碍建设从“一阵风”变成“四季春”?民勤县检察院构建起法治、民主、社会协同发力的“三维监督”体系。法治维度建立“检察建议+行政问责”双机制联动监督体系,针对1家敷衍整改单位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在诉讼过程中,行政机关进行了整改,经法院审理,行政机关的行为被确认违法,同时抄送纪检监察机关启动行政问责调查,形成“检察建议刚性约束+行政问责高压震慑”的叠加效应;民主维度贯通“人大督政-政协提案-检察监督”全链条,将“关于整治城区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的政协提案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办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特殊群体代表等参与听证,厘清监管责任,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实现“民意-提案-法律行动”的闭环;社会维度搭建全民共治平台,积极与县残联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畅通残疾人诉求反馈渠道,整合无障碍设施问题线索、投诉建议等信息,形成动态更新的共享台账,制作并发放《无障碍环境监督指南》宣传手册500余册,鼓励社会公众通过12309检察服务中心、“益心为公”平台举报违规现象,形成全民监督合力,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真正扎根于城市文明土壤。

县残联负责人翻开动态台账:“通过信息共享平台,12条群众反映48小时内全部闭环处置,这是制度力量带来的改变。”

民心相通:从“物理改造”到“文明觉醒”

这座城市的文明坐标系上,无声的法治承诺正在生长。商场停车场的无障碍车位永远虚位以待,如同时刻敞开的怀抱;公交车厢的橙色座椅在人潮中筑起温暖结界,即使站立者摩肩接踵,那份专属的尊重始终静默驻守。……这些浸润式的生活场景,恰似春风化雨的文明密码。当无障碍设施不再只是冰冷的钢铁构件,当特殊座位演化为人文关怀的具象图腾,整座城市正在完成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文明进化——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真正的法治精神,是刻在砖石里的温度,是长在人心上的年轮。更深层的改变在数据中显现:2025年全县无障碍设施人为损坏发生率为0,12309检察服务中心收到群众关于公益保护建言100余条,96%的受访者认为城市“更有温度”,民勤实践证明,无障碍建设不仅是设施改造,更是一场人心的‘无障碍革命’。”

当法治精度遇见民生温度,民勤这座戈壁小城给出了新时代的答案。从强制性的“合规整改”到自觉性的“民心工程”,从物理空间的“破障”到社会文明的“无碍”,民勤经验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基层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在这里,每个0.6毫米的细节,都在丈量着社会文明的刻度;每处2.4米的空间,都在拓展着公平正义的半径。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注解:让制度的刚性守护人性的柔软,用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民勤县人民检察院  李璐)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