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金鑫报道)李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沧州市级传承人。她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外公张金贵是西河大鼓朱派第三代传人,母亲张领娣是西河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为了将西河大鼓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她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西河大鼓,传播西河大鼓,创作并演唱了《十九大精神铸辉煌》《反腐倡廉顺民心》《打起鼓板唱河间》《看棉花》等西河大鼓新作品,把党的好声音送到了田间地头。
西河大鼓是传统曲艺曲种之一,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韵味独特、风格似说似唱,极富民间乡土气息。
从小就是西河大鼓谜
小时候看到母亲练习西河大鼓,觉得敲敲打打好玩,母亲唱得也好听,所以从小李雪就是个西河大鼓谜,月牙板、鼓和三弦都成了她儿时的玩具。
母亲每练一个新段子,李雪就在旁边跟着学,母亲学会了,李雪也学会了。外祖父说她有唱西河大鼓的天赋,所以自6岁起,李雪便跟随外祖父学习西河大鼓演唱艺术。
跟着母亲去各地演出,母亲在前台表演,她在后台唱,常引来了不少观众,说她“比妈妈唱得还好”,李雪更爱好西河大鼓了,特别想登上舞台。有时候母亲不在家,偷偷穿上母亲的演出服,演出服很长、鼓也很高,她就蹬到小凳子上,有模有样地模仿母亲在台上表演的样子。
上学后,时间变得紧张起来,西河大鼓的学习就由母亲指导。为了练好13道辙口、吐字发音基本功,赶上周日,她对着镜子练手势,手段、嘴形,一练就是半天。为了练绕口令,常常练得舌头都绕不过弯来,气息也不够用。
13岁时,在河间市举办的“少儿才艺大赛”中,李雪凭借西河大鼓“狸花猫”,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并获得“最佳才艺奖”。
李雪爱西河大鼓到痴迷,从小到大她走路唱、骑车唱,说梦话也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上学时把课文唱成西河大鼓,老师说她就是一只“小百灵鸟”。
“板不离手,曲不离口”,如今的李雪依然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的唱功,因为担心鼓的声音,打扰别人,她把书或鼠标垫当成鼓。也练弹三弦。除了自己练,每天也教儿子钟一玮。
每天听母亲和外祖母唱,耳濡目染,加上李雪的严加教导,经典唱段《长寿村》《饭桌规矩》被8岁的钟一玮表演得有板有眼。只见他拿起月牙板和鼓键子,边敲打边唱,吐字清晰、唱腔极准。西河大鼓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领娣说:“钟一玮天天听妈妈唱西河大鼓,小小年纪竟然学会了好几个段子。”
西河大鼓就是我的全部
“……衣着朴素的那是他,和蔼可亲的那是他。他就是我们党现在的习总书记,那一年刚刚二十八。……”这段唱词来自西河大鼓新唱段《看棉花》,讲述的是1983年习近平主席在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县乡村干部来河间学习种棉技术的事。在前不久结束的京津冀曲艺邀请赛上,李雪凭借此曲获得最佳表演奖。
这也是她在2018年的第五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上的演唱曲目,一曲《看棉花》引来全国众多观众的点赞。
唱词定稿后,到演出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为了练好这个新段子,唱腔排完初版,她把自己唱的录下来,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琢磨,哪里不满意记下来,再听再改,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跟母亲探讨。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不管是日上三竿,还是半夜三更,母女经常一个电话就讨论起来。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唱腔满意了,接下来还得背词、合弦,李雪每天从早晨八点开始练习,废寝忘食就成为了作息习惯,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事,一天只睡四、五钟头也是有的。
演出当天,李雪八岁的儿子发烧了,孩子粘着妈妈,想让妈妈陪。为了不耽误演出,她给儿子贴上退热贴带到现场。钟一玮在妈妈身后帮忙拿道具,还在发烧的孩子倒成了她的小跟班。
目前,李雪已经连续参加了五届西河书会,成为西河大鼓的生力军。为了学好西河大鼓,除了跟母亲学,她也常常通过手机与石家庄的宋玉娥老师交流,手机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开车去石家庄,向宋玉娥老师当面请教。
2018年,李雪到素有曲艺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天津北方曲校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曲艺鼓曲)研培班学习,因为成绩突出,毕业时李雪代表学员发言,并被选到天津广东会馆演出。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每天早早来到课堂,做了很多笔记,为了得到老师的指导,主动上台示范,晚上回到宿舍,翻看笔记,跟其他学员探讨交流,找出不足。
为了让西河大鼓更好的得到传承、让更多人知道,李雪把西河大鼓带到了“内蒙古旅游产业博览会”和“2018沧州旅游(晋中)推介会”上。她演唱的西河大鼓《河间赞》引来了很多的观众,其中不乏外国友人,有一个小女孩还现场做起了直播。
工作中,作为一名导游,在对国内外游客进行解说时,也常常通过吟唱《诗经》,引出河间歌诗、西河大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边走边唱,引来阵阵喝彩。她通过“旅游+非遗”的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出去。这也是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李雪把西河大鼓艺术当做自己的全部,不断钻研和学习,如今已掌握了各种流派的演唱技巧。
学员的兴趣是我的动力
自今年11月初,每天下午3点,李雪都会走进第一实验小学,为学校的50名学生和10名教师教授西河大鼓。在师生没有一点基础的前提下,李雪一点一点地教唱腔、手势、站姿、眼神,一个半月的时间,师生的月牙板越打越熟练,鼓健子已经能够运用自如,演唱渐渐有了西河大鼓的韵味。李雪说:“看到学生和老师的兴趣都很高,再累也值得。只要学生们愿意学,就一直教下去。”
在走进第一实验以前,2011年李雪也曾将西河大鼓带进了第三实验小学。再后来,李雪的艺术教学遍布全市中小学校,陆续走进了沧州车站小学、广电百佳艺术学校等。2017年开始,对旅游公司的同事们进行了教授,从未间断。
令李雪更引以为豪的是,自2011年开始,李雪和母亲一直都在苦心经营的西河大鼓传承工作,目前已培养传承人200余人,学员30多人。这些学员来自一实验、三实验、一中以及职教等全市各学校,有在校生也有老师。现在市一中就读的顾万昊,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都在学,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
母女利用每周六、日的时间免费传授西河大鼓,在暑假期间也会连续授课。鉴于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而李雪的西河大鼓技艺越来越纯熟,近几年,更多的时候是李雪在为学生们讲授。
李雪说:“政府非常重视西河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西河书会,让西河大鼓在河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市文广新局也常常为爱好这门艺术的孩子们送书包、笔记本等学习用具,鼓励他们。”
刘添祥,是一实验五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西河大鼓,学习之余,在家也经常练习。没鼓,就用空的奶盒练习敲鼓点,家长也支持,常通过微信与李雪沟通。在学习唱段《长征》时,其中“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唱腔节奏、韵味总是掌握不好。李雪语音唱一遍,小添祥跟唱,然后再纠正,如此反复多次,不知不觉就过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李雪还把自己的演唱录音发给家长,让孩子多听、多练。有时天气不好,家长想让孩子休息一天,可小添祥却坚持要去学习西河大鼓。
唱段《蒸年糕》讲述的是大年三十因为年糕引起的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非常贴近农村生活。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 、便于记忆唱词, 李雪根据唱词的内容,做起了惟妙惟肖地表演,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开始李雪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发现这真的能让大家更快更准地记住唱词,就放开了。从那以后,好多段子她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唱词,有时还借用道具。
除了唱词,站姿、手势和眼神也是西河大鼓表演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为了练好“丁字步”,她和同学们一起贴墙站立,把整个背部紧贴在墙壁上,腿部、头部等都尽量贴紧墙面,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有的同学累了,站不住了,但看到李雪一直都在一丝不苟地站立,又给自己打气,重新站好。有一位和李雪熟识的学员开玩笑说:“学西河大鼓还有锻炼身体和减肥的功效。”
“小桥流水哗啦啦”一句唱词,要求眼随手动,眼神放光,手势向上走,脚下“丁字步”扎稳,唱腔有“辙”。学员年龄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李雪一遍又一遍地亲自示范,然后再逐一指导,讲到口干舌燥,全身冒汗,她不想浪费大伙时间,顾不得喝水。疲惫都会因为随之而来的感动消失,她说,看到有人喜欢西河大鼓她就抑制不住地高兴。
在电视台鼓曲专场演出时,学员顾万昊嗓子哑了,她不仅帮孩子拿了药,带着水,走下舞台,赶紧给孩子穿上衣服。把万昊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有个周末李雪崴了脚,她坚持让家人送去,两天一会儿也没耽误。课堂上她不敢用崴伤的脚用力,站了一会儿,脚又麻又胀,身上也因为疼痛出了微汗。不得不坐下来,继续教。知道李雪受伤了,孩子们把自己的小水壶递给她,说着“老师你歇一歇吧”“老师你喝点水”,孩子们关切的话语,让李雪很欣慰。
希望更多人喜欢西河大鼓
现在的年轻的人对传统曲艺感兴趣的不是很多,传承的责任重大。李雪希望能更多的走进校园,毫无保留地将西河大鼓传授给孩子们,更希望“不要只让非遗进校园,还要让非遗走出校园”,她想组织成立一个“西河大鼓展示园”,为对曲艺感兴趣的老艺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演出或教学的场所,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李雪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习近平主席对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提出的要求,我就是传承者,传承西河大鼓是我的使命。”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