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化为纽带,凝聚群众力量。我们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青年志愿者包雅颖正在通过青年人的视角和口吻,将党的理论知识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以“微宣讲”的形式,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涓涓细流般沁入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近年来,沿江街道精心培育“8090”青年宣讲团,组织引导辖区80、90、00年代的青年群体,通过理论宣讲进基层的形式将政策宣传、上门走访和文化文艺活动相结合,让理论宣讲深入群众身边,打通党的理论传播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组建一支宣讲队伍,让“青年名嘴”焕发“大能量”
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为此,沿江街道把青年发动起来,通过分时分类分级举办“青年说·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来讲”“习语共鸣”暨“沿声回响 声声不息”系列理论微宣讲比赛等,注重以赛促讲、以讲促干,从辖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青年中遴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作风品格优、典型带动强的优秀青年,组建成立“沿声回响”青年宣讲团,让青年先学起来,再讲起来。同时,面向辖区青年群体,征集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依托社区“红沿广播站”“小杜直播间”“龙山客厅”等新媒体矩阵,用“青春话”传播党的“好声音”,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青年宣讲团最大的底色,就是能在基层展现年轻人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特质,用年轻人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让有信仰的青年来讲信仰,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这正是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与新思想碰出火花、产生共鸣的“秘诀”。
拓宽辖区宣讲阵地,让“沿江声音”实现“大成效”
人民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要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沿江街道充分依托企业、学校、机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固定的宣讲活动场所,以及南京市“梧桐论语”、江北新区“荷风旭语”等进基层理论宣讲载体,丰富线下宣讲形式。通过“青年宣讲+”的模式,探索理论宣讲移动课堂,讲好红色故事、英雄事迹和家乡发展变化,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同时依托青年夜校,运用“宣讲+夜校”的方式,让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基层宣讲,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深刻感悟新思想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除了线下宣讲阵地的拓展,街道还根据青年人宣讲的特点,积极探索“互联网+融媒体”的宣讲模式,拓宽线上宣讲渠道,深化“沿之有礼”理论宣讲平台建设,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眼中的沿江”等主题开展线上征文活动,将一批精品讲稿和宣讲微视频搬上“指尖”和“云端”,生动鲜活地展示沿江街道全体人民在新时代发展的征程中奋斗的历程和精彩感人的故事,扩大理论宣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高大上”的理论政策转化为“微小短”的融媒体产品,让线上理论宣讲更有“青年味”,增强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潮、更靓、更富穿透力。
搭载品牌特色活动,让“时代强音”奏出“大合唱”
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精神之魂。沿江街道将青年宣讲与“全民阅读春风行动”等活动相结合,探索阅读与理论宣讲的碰撞与融合,通过“读一本经典著作、讲一个典型故事、谈一次心得感悟”模式,使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更添书香。“宣讲+阅读”的融合形式,是“沿声回响”青年宣讲队伍不断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品牌内涵的一个缩影。“宣讲+文明实践”的结合是街道在推广青年宣讲中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搭载“沿之有礼”文明实践暑托班、寒假班,将青年宣讲纳入“思政课”,在宣讲内容设置中,不断优化宣讲内容,面向青少年群体,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寓教于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此外,还有“青年宣讲+团青夜校”面向团员青年开展政策理论培训。在共同富裕社里,掐丝珐琅画老师示范制作时,穿插讲述文化自信;在AI应用课程开课前,志愿者通过课前15分钟微型理论宣讲,面向各领域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理论学习场景,正是沿江街道推出的“青年夜校+青年理论宣讲”生动实践。街道根据青年需求,充分利用团课、主题团日等载体,开展“青年大学习”“团干部上讲台”等活动,将理论宣讲“搬”到青年身边。(任隽媛)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