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成都温江:探索“老幼共托”模式、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

发布时间:2025-04-24 16:18:5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与生育率逐年走低,“银发浪潮”与“少子化”现象叠加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一老一小”照护需求,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以鱼凫路社区为试点,创新推出“老幼共托”服务模式,通过空间共享、情感共鸣、活动共融、价值共生的“四共”机制,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新范式。

一、现状剖析:结构性矛盾下的老幼照护困境

(一)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双重挤压

截至2024年底,温江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8.41%(184549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2.72%(127561人)。与此同时,辖区托育机构数量连续两年缩减,2024年较上年度减少6所,导致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缺口达千分之0.97。

(二)传统家庭功能弱化

调查显示,83%的双职工家庭面临"养老带娃难兼顾"困境,45%的家庭因照护压力被迫减少工作时长,造成家庭月均收入下降20%。许多正值职场的女性需同时照料年迈父母与3岁幼儿,陷入"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冲突。

(三)服务资源配置失衡

现有养老机构80%主要集中于交通干道周边,距居民区平均距离达2.3公里;而社区托育设施覆盖率仅为28.6%,形成"机构养老远、社区托育少"的结构性矛盾。

(四)代际情感联结缺失

一方面,低龄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突出,68%的老年人因子女外出工作或独立居住而缺乏情感支持;另一方面,52%的儿童与祖辈互动较少,传统家庭纽带被现代核心家庭结构削弱。

二、创新实践探索创建"四共四化"模式构建服务新生态

(一)空间共享:资源集约化

普惠老幼融合园占地面积1000余平米,将原有的集体仓储铺面通过“腾笼换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老幼共融”服务新场景。融合园采用“三区一平台”功能布局,托老照料区设多功能活动室、助餐间、理疗屋,托育区配备分龄活动室、感统训练角,共享活动区设置阅览角、手工坊,促进代际交流,智慧平台提供数字化健康监测,老人还可通过一键呼叫系统,快速获取助医、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精准化、人性化照护。此外,通过加装无障碍设施、防撞软包等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日均服务老幼100余人次,初步构建起“15分钟照护圈”。

(二)服务共优:力量多元化

融合园依托黑籽儿教育服务集团的专业优势,着力打造“养老+托育”复合型服务团队。园区8名专职教师均持有社工证、育婴师证等多项资质,并定期参加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融合园与温江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机制,由家庭医生定期坐诊。此外,整合社区资源,吸纳退休教师、医护人员、低龄老人等“雷锋伙伴”志愿者,构建“专职+兼职+志愿者”的多层次服务队伍。在服务内容上,创新推出“医育结合”模式,为老人提供慢病管理、中医理疗等服务,为幼儿开展生长发育监测、疫苗接种提醒等健康管理。

(三)代际共融:活动场景化

构建“3+1+1”多维矩阵,打造立体化代际互动场景每月开展3次时空对话读书会、跨代生日剧场等精品常规活动,每季度开展1次“种子计划”“清凉记忆”等主题活动(每季1次),以及一年一次的年度嘉年华活动。每季度,通过场景再造与环境创设内容的创新,将代际共融渗透到空间营造、活动设计、服务延伸等各个环节,构建起全时段、多维度的互动生态系统,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数字时代创新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老有所为、幼有所乐"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四)园社共建:运营市场化

探索“园社”联动方式,按照“公益低偿+市场化”逻辑运营。社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布招商引资机会清单,综合评估投资风险、经济收益、民生效益,联社入股100万元与成都黑籽儿启蒙托育公司开展合作,集体经济组织享受30%分红。同时,组集体不仅提供平价仓储铺面,还将两套清水住房平价出租,为融合园老师提供就近保障。社区针对性发布“一老一小”保障资金项目,开展赋能加持。探索“园社”联动方式,坚持市场逻辑和普惠原则相结合,充分发挥黑籽儿教育服务集团的专业能力,打造“养老+托育”复合型服务团队,引入智慧健康监测系统、代际活动课程设计等核心服务,开发个性化增值项目,如居家上门服务、智慧化养老设备、研学服务等,提升服务附加值。通过集体经济注资与政府专项补贴,降低企业前期投入压力。同时在培育期内,减免部分的房租费,水电费按民用价收取,确保企业盈利与民生普惠双赢。

三、实践成效:多维度价值显现

(一)家庭层面:经济减负与角色重构双重突破

通过"老幼共托"模式的有效实施,辖区家庭综合照护成本显著下降。通过对在园家庭的了解,家庭的托育成本从原来的5000元/月降低到到3500元/月,降幅达到30%。这种结构性降费直接释放了家庭劳动力资源,使更多的双职工家庭得以维持全职工作状态,让“照护主力”(主要为25-35岁女性)重返职场。

(二)社区层面:资源活化与治理增效协同并进

一定程度的带动了社区居民的就业,创造就业岗位8个,其中本地居民就业占比达75%。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同步提升,通过“存量物业改造+专业机构运营”模式,试点社区年度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元,2处闲置资产实现100%利用率,直接收益4.1万元。

(三)社会效益:代际融合与民生改善多维共赢

项目成功探索出“公益与市场”平衡发展路径,通过“社区出空间、企业出服务、政府出政策”的三方协同机制,一方面,孵化出首个为黑籽儿老幼共托专业运营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的方式,在保证普惠性服务覆盖率100%的前提下,开发智慧养老产品、适老化改造、研学服务等造血项目,实现机构运营利润率正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产业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内适老化改造、智慧康养等相关产业投资,构建起老幼服务产业生态圈。

四、发展建议:从试点到常态的升级路径

(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标准化建设

建议省、市级层面出台《“老幼共托”服务机构建设规范》,明确空间设计、安全标准、服务流程等要求。例如,规定托老区与托幼区必须实现物理隔离但视线联通,确保安全性与互动性平衡。同时,将“老幼共托”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对达标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使用者付费”模式,减轻运营压力。

(二)深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

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幼儿教育”双学位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可以包括:基础医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慢病管理、幼儿活动设计等。同时建立“老幼共托”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将交叉技能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三)加强宣传推广,破除观念壁垒

制作“老幼共托”宣传纪录片,通过典型案例展示服务成效。例如,拍摄《朝夕相伴》微电影,讲述老人与幼儿共同成长的温情故事,在社区广场循环播放,增强更多家长与老人的认同感。

结语:从破题到常态,构建全龄友好新范式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的探索证明,"老幼共托"模式通过重构物理空间、再造服务流程、激活社区资本,有效破解了"养老难"与"托育贵"的双重困境。该模式已入选四川省"一老一小"优秀案例,其创新价值在于:资源配置,实现"1+1>2"的集约效应;情感联结,重建代际互动的情感纽带;治理创新,开辟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府政策研究中心、温江区柳城街道办事处 张林峰)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