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薛程文、邵裕涵、杜佳诺等8人组成的非遗文化调研团队历时三个月,深入山东省16个地市,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传承现状展开系统性调研。团队通过走访传承人、观摩演出、采集影像资料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梳理出山东皮影戏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创新性保护建议,为这一传统艺术的活化传承注入新思路。
调研足迹覆盖齐鲁 解码皮影文化基因
山东皮影戏素有“中国皮影活化石”之称,济南的“活皮影”、泰山的“泰山皮影”、枣庄的“鲁南皮影”等流派各具特色。调研团队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行程逾5000公里,采访了32位皮影戏传承人及百余位从业者。在菏泽鄄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广振向团队展示了传承百年的皮影雕刻技法;在烟台海阳,团队记录了濒临失传的“海阳影戏”唱腔;而在青岛即墨,年轻传承人尝试将皮影与动漫IP结合的创新实践令团队深受启发。
聚焦痛点 提出“数字化+社区化”双轨方案
调研发现,山东皮影戏面临传承断层、受众萎缩、商业化路径模糊等共性挑战。以泰安为例,现存能完整表演传统剧目的艺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而年轻群体对皮影艺术的认知多停留在“旅游表演”层面。对此,团队提出两大核心建议:一是建立省级皮影戏数字化档案库,通过三维扫描、动作捕捉技术留存珍贵影偶与表演数据;二是推动“皮影进社区”常态化项目,联合中小学、文化馆打造沉浸式体验工坊。
成果落地 获多方关注
此次调研形成68小时高清影像档案,已完成对山东省三大国家级非遗皮影戏的数据库建构。其中关于“皮影戏IP跨界开发”“乡村非遗研学路线规划”等建议已被泰安、济宁等地文旅部门纳入工作议程。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专家评价称:“该团队以青年视角挖掘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其提出的‘非遗社区化’模式具有推广意义。”
“皮影是光与影的千年对话,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和场景创新,让老手艺找到新观众。”团队负责人薛程文表示。下一步,三人计划联合高校成立“山东皮影戏青年传承联盟”,搭建非遗传承人与文创企业的对接平台,让皮影戏在新时代继续讲好山东故事。(李菲)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