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毕节·黔西”文艺汇演暨和美家园慰问演出,在黔西市行政中心广场盛大举行。这是黔西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交响,是黔西市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斗、并肩前行,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的融合汇聚的绚丽“大联欢” 。
民族团结“春”潮涌动
“大联欢”文艺演出在浓烈的“智能舞台+情景模拟+民族元素”融合中拉开帷幕。
整场文艺演出通过巧妙的构思,呈现“铸牢”模范省主题,彰显了黔西市多姿多彩的山水记忆、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时代主旋律。
文艺汇演围绕传统与现代、时尚与地方历史完美巧妙结合,全面展示了黔西市各族群众奋力齐心,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
天气虽然寒冷,可现场观众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大家撑着伞、裹紧衣服,目光聚焦在舞台上。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浓郁的民族氛围如同春日的种子,绽放出美丽的民族之花。
奏响民族团结的“春”之旋律
激昂的音乐响起,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惊艳登场。舞者们在舞台上演绎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用每一个旋转、跳跃,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掌声响起,冲破了寒雨的笼罩。
多年来,党始终致力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越开越艳。
黔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带领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在脱贫攻坚时期,黔西市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举措,帮助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许多曾经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今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党继续引领各族人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让民族团结在发展中不断巩固和升华。
描绘民族团结的“春”之盛景
独唱《山水贵客》,歌手用婉转的嗓音,让人感受了大自然的馈赠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阳光总在风雨后》使人们明白,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要顽强地向着阳光生长。
在现实生活中,黔西各族人民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演员们精彩的节目内容,让现场观众沉浸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欢呼声、掌声交织成一片,仿佛春日里百鸟争鸣,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黔西的文明,始于24万年前的观音洞文化。观音洞遗址被称为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渡并称为“中国古文化三大代表区”。
这里出土的大量石器和化石,见证了远古时期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
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黔西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让各族人民在历史记忆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浇灌民族团结的“春”之花朵
这场文艺汇演,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黔西市各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礼赞和传承。每一个节目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智慧,这些传统文化滋养着民族团结的根基,使其根深叶茂。
黔西市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大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文化,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黔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例如,黔西的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还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黔西市结合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创新“乡村旅游+农旅结合+非遗文化”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以化屋村为例,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壮丽风光和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如苗绣体验、歌舞表演、乌江游船观光等。
如今的化屋村,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上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首站就来到黔西化屋村,在化屋村观景台,总书记俯瞰乌江山水,不禁由衷赞叹:“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乌江不愧为贵州的母亲河。”
在苗绣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在化屋村广场,总书记亲切地对乡亲们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乌江不仅孕育了黔西的自然风光,也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世世代代的黔西各族人民。沿岸的少数民族村寨,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如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火把节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黔西市各族群众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获民族团结的“春”之硕果
近年来,黔西市着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在经济领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了特色农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寨,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借助毕节“双5A”示范廊带契机,打造文旅“示范廊带”,助推地方文旅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以化屋为龙头,带动丘林、中果河、象祠、观音洞、水西洞等景点联动发展的全域旅游框架。
有序推进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生态营地、鸭池河大桥交旅融合、中果河农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上接百里杜鹃、下连织金洞”的精品旅游线路,探索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项目,综合推出“研学游”“亲子游”“体验游”,积极推动“过境旅游”向“过夜旅游”转变、“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全域旅游“串珠成链 ”。
形成了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民族团结在旅游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黔西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各族群众在旅游产业中就业创业,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例如,在化屋村的旅游发展中,当地的苗族群众不仅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增加了收入,还与其他民族的游客和经营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播种民族团结的“春”之希望
演出在歌舞《爱我中华》中落下帷幕,传递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也展现出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
黔西市推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经济发展方面,黔西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黔西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为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营造更加优美的环境。
多年来,黔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各民族宛如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相互映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画卷。
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黔西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民族团结之花将永远绽放在这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黔西力量 。 (郭翰 胡静)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