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非遗+普法”模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4-08 09:25: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当非遗文化邂逅法治宣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务系“非遗润法”学生团队走进济南市章丘区瓦山社区,以“引入非遗元素创新普法新形式,探索非遗+普法宣传新路径”为主题,将书法、剪纸等非遗技艺融入普法实践,为社区中老年妇女及幼童带来一场“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法治文化盛宴。活动通过趣味互动与非遗体验,吸引百余名群众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法治精神在传统技艺的映衬下焕发新活力。

非遗技艺搭桥,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活动现场,六名学生化身“非遗普法使者”,围绕《民法典》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条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讲解。为帮助理解抽象法条,团队运用“法治漫画手册”,用生动画面呈现邻里纠纷、赡养义务等典型案例。中老年居民边看边议:“这画里的故事可不就是咱身边的事嘛!”

非遗元素的巧妙融入成为活动亮点。团队提前邀请民间艺人设计法治主题剪纸模板,居民在同学指导下剪出“法”字纹样、“法治天平”等作品;书法专业学生手写法治格言书签和团扇,“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守法度者最自由”等墨宝被赠予参与群众。一把团扇、一枚书签、一幅剪纸,既是非遗文化的载体,也成为法治精神的“移动宣传栏”。“既能学手艺,还能涨知识,这活动办到咱心坎里了!”社区居民王阿姨举着亲手制作的“法治团扇”赞不绝口。

趣味问答升温,法治观念入脑入心

为增强参与感,团队设置“法治大转盘”互动环节,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趣味问答。“孙子能不能继承爷爷奶奶的遗产?”“高空抛物要负什么责任?”答对问题的群众可兑换非遗普法文创产品。孩子们簇拥在转盘前争相答题,老人们在旁笑着补充案例,普法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

活动现场还专设“法治留影区”,以剪纸法治标语为背景,为参与家庭拍摄“法治全家福”。许多居民主动与学警合影,镜头定格下一张张笑脸,法治信仰与社区温情在此刻交织。

“非遗承载着民族记忆,普法传递着时代精神。两者结合既能唤醒文化认同,又能让法律知识润物无声。”团队负责人李明阳表示,选择面向“一老一小”群体,是因他们既是法治建设的重点关怀对象,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纽带。未来团队将开发皮影普法短剧、泥塑法治故事等更多形式,让法治宣传既有传统韵味又有青春朝气。

瓦山社区张主任评价此次活动:“学生们用‘新’形式讲‘活’法律,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普法效能,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智慧。”据悉,该团队已与多家非遗工坊达成合作意向,将持续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非遗普法宣传,让法治之光照亮更多角落。(王京京 李易蔓)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