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2月,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实践项目负责人蔡定发、“退伍不褪色,‘三红’传青年”团队队长李杜霞与退役军人面对面交谈,了解退役军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以及退役之后的生活现状。近日,团队到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调研学习退役保障新政策,实践旨在探索社会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为退役军人社会融入、青年应征入伍动员等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让更多退役军人能够享受应有的优待和尊重。
青年与退役军人面对面交流,续写军人荣光
蔡定发与71岁退役军人谢爷爷面对面交流
访谈摘要:1974年,谢爷爷毅然参军,曾服役于西藏军区后勤部队,担任文秘工作。这位71岁的退役军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军旅生涯和晚年生活。从他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军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经历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李杜霞与5年退役军人(1997-2001)一级士官李云吕面对面交流
访谈摘要:访谈对象积极鼓励有志向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参军入伍,认为军人职业能够塑造坚韧、坚强的性格,并带来独特的荣誉感,这是普通社会经历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她特别提到女兵在部队中通过严格训练展现出的英姿飒爽和坚毅性格,认为这种经历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自身经历,访谈对象分享了她与丈夫同为军人的感悟。她指出,军人经历使两人在三观上高度一致,且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凭借军人培养的坚强性格勇敢面对并克服挑战。她强调,军人职业赋予的坚韧品质让他们不畏惧困难,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访谈对象通过自身体验,表达了对军人职业的深刻认同,并呼吁更多有志青年,尤其是女性,积极参军,体验军人生活,塑造坚强人格,为人生积累宝贵财富。
李杜霞与18年退役军人(1994-2011)营级少校李志诚面对面交流
访谈摘要:访谈对象回顾了从普通百姓到军人的身份转变历程,强调了军人职业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他指出,早期军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以人海战术为主,而如今军队更注重高素质、信息化人才,要求年轻人具备科技素养和学习能力。他认为,当兵是人生的重要历练,能够培养吃苦耐劳、自律奉献的精神,同时呼吁年轻人积极参军,发挥聪明才智,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在个人成长方面,访谈对象通过努力考取军校并晋升为军官,期间不断提升学历,学习法律、通讯指挥等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提到,军旅生涯中获得的荣誉(如优秀党员、抗震救灾纪念证书等)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激励着他持续进步。他强调,军人应始终心系人民,甘于奉献,而人民也会给予军人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最后,他总结了三方面深刻感受:一是身份的转变,从百姓到军人;二是学历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三是荣誉的积累,每一份荣誉都来之不易。他提醒,荣誉只代表过去,退役后仍需严格要求自己,延续军人优良传统,为社会继续贡献力量。访谈展现了军人职业的崇高使命与个人成长的深刻意义。
李杜霞与22年退役军人(1994-2015)正营级中校陈建红面对面交流
访谈摘要:访谈对象回忆了从学生到新兵的转变过程,坦言军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异较大,尤其在执勤训练时难免感到枯燥。然而,他强调这种生活虽然严肃,却充满意义和价值,因为军人的使命始终是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和环境如何不同,穿上军装就意味着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使命感从未改变。他提到“有国才有家”的理念,认为维护国防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而军人更是首当其冲。访谈对象呼吁将爱国情怀、家国观念和国防意识代代传承,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更高,应比上一代人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为国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访谈展现了军人对使命的坚守与对国防事业的深刻理解,同时强调了新时代青年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李杜霞与23年退役军人(1994-2016)营级少校徐绍生面对面交流
访谈摘要:访谈对象分享了参军初衷,坦言当时主要是为了走出大山,开阔视野,改变生活现状。他提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认为接触社会、拓宽眼界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入伍后,尽管初次离开家乡和父母感到不适应,但军营生活让他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国防意识和责任感方面深受熏陶。他总结参军的目的包括:开阔视野、改善生活条件、实现个人目标,以及在部队中不断成长成熟。访谈对象鼓励有志青年积极参军,在部队中锻炼磨砺,认为军人的职责和宗旨始终不变,但随着国家强大和国防力量增强,新一代军人的素质和社会经历更加丰富,能力也更全面。作为退役军人,他自豪地表示,尽管身份转变,但始终心系国防,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贡献力量。他提到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让退役军人感受到更多关怀,并强调退役不褪色,始终关注国防事业,随时准备响应祖国召唤。访谈展现了军人对使命的坚守与对国防事业的深厚情感。
青年赴退役军人事务局调研,学习退役新保障
2025年3月11日,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3月雷锋月期间,贵州大学“退伍不褪色,‘三红’传青年”团队赴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观山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于上午9:30开展了调研座谈会,在交流环节,双方围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及社会融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习今年来退役军人安置新政策。
团队赴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了调研座谈会
为使贵州大学学子更深入了解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的实际流程,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特意联系观山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于下午14时30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调研活动。
团队赴贵阳市观山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沉浸式调研
目前贵阳市观山湖区作为贵阳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标杆单位,其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观山湖区入伍退伍的全流程。从退役报到到就业安置,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观山湖区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和“一件事”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了退役军人事务办理的便捷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退役军人寄语
1. 年轻的大学生,我们老一辈用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如今,你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别忘了这份安稳背后的责任。趁你们还年轻,好好学习,刻苦钻研,炼就过硬本领,以便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5年退役军人(1997-2001)一级士官李云吕
2. 大学生们,回首过去,我为国防建设拼搏十八载。展望未来,你们是主角。在大学,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学业压力不放弃,面对竞争挫折不气馁。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保持奋斗姿态,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未来之花,让国家因你们的奋斗而更加辉煌。——18年退役军人(1994-2011)营级少校李志诚
3. 同学们,看着你们朝气蓬勃的模样,就像看到了当年怀揣理想奔赴绿色军营苦练杀敌本领的战场。如今,你们的战场在知识的天地,在未来的职场。在大学时光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积极锻炼实践能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全力冲刺。相信你们定能用奋斗书写出比我们这辈人更精彩的未来,创造出无限可能。——22年退役军人(1994-2015)正营级中校陈建红
4. 年轻的学子们,我们那一代用青春和热血巩固国防,捍卫祖国和人民。如今,你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有着更广阔的舞台。在校园里,大胆创新,敢于尝试新领域,不怕失败。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奋斗为笔,绘就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也为国家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奋勇前行。——23年退役军人(1994-2016)营级少校徐绍生(贵州大学 李杜霞、蔡定发、陈敏敏、谢启航)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