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四川省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全市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举措。数据显示,该市全年高效审批238个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涉及总投资300亿元,环评审批效率提升超70%,柔性执法免除企业罚款3300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勖介绍,当地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破解环评手续办理堵点。通过下放54个大项145个小项的审批权限至县(市、区),推动企业“就近办”;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20个和6个工作日,并试点“承诺审批”“打捆审批”等创新模式,实现“先批后审”,助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针对重点项目,南充建立“省市重点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清单”,组建专班提供全流程服务,对次要材料缺失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对复杂项目开展预审机制,全年协调解决总量指标、环评编制等难题百余项。
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南充探索差异化监管路径。市生态环境执法支队负责人赵志明表示,2024年通过“非现场检查”“容错纠错”等举措,向企业推送异常信息1586条,精准查处违法案件15件,同时免除24家企业行政处罚3300万元。此外,全年组织环保培训35场,帮扶指导企业150余家次,解决环境问题90余个,推动执法从“重处罚”向“重服务”转变。
南充市强化环评事中事后监管,严把环境准入、环评质量、监管执法“三道关”,全年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严查“未批先建”“无证排污”等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区分局局长刘明星表示,作为工业经济主战场,经开区从项目落地前咨询、建设中跟踪到投产后服务,全程护航绿色转型,典型案例包括协调专家破解新材料项目工艺难题,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双赢。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当营商环境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高质量发展的答卷,自然会写满生机与希望。从“简政放权”到“柔性执法”,从“要素保障”到“源头防控”,南充将继续坚持围绕“1558”工作思路、“产业兴市、工业立市”战略,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绿色动能。(易青海、唐敏)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