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致敬黄旭华:无声铸重器,深潜砺忠魂

发布时间:2025-02-12 14:54:0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他的一生,是默默无闻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三十年在深海中的埋首耕耘,为国家铸就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他的一生,是对“忠诚”、“奋发”与“坚守”最深刻的诠释。

怀揣“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赤诚之心,心系家国勇赴时代担当。出生于乡医世家的黄旭华,本一心“学医救人”,但在目睹国家山河破碎、饱受欺凌后,决心“科学救国”。58年的一纸调令,改变了他人生的航向。在那个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的年代,黄旭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核潜艇研制这一国家绝密任务之中,用长达三十年的孤寂航程,托举起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钢铁脊梁。隐姓埋名三十载,三十年后与亲人再相见,只剩下斑白双鬓与无语泪眼。广大青年干部当汲取黄旭华同志“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子情怀,坚定不移地信仰党的理想,牢记党的宗旨,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时刻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敢于啃“硬骨头”、接“烫山芋”,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无限忠诚。

笃行“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的壮志豪情,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核潜艇研制之路,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艰难旅程。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技术资料匮乏,研制核潜艇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黄旭华同志带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他们只能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来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广大青年干部当致敬黄旭华同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屈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坚韧,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保持初心,不畏艰难,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秉承“功成不傲情如水,淡泊名利心自安”的朴素情怀,坚守初心不染名利尘埃。春寒料峭,他用半截胶布粘住袖口漏风的补丁;食物短缺,三两粮票也要悄悄撕下半张塞给夜班的技术员;炎炎夏日,室内温度高达39.5摄氏度从未有过怨言。十载春秋,那件灰布衫上的补丁早已织成经纬,黄旭华同志初心仍未改变,寒来暑往,他总穿着同一双旧皮鞋踏过研究所的梧桐道,鞋跟磨出的凹痕里盛过南海的浪、北国的雪,却从未沾过半分名利的尘。广大青年干部应学习黄旭华同志“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的高尚情操,坚守初心,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诱,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脚踏实地,勤勉尽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重庆市忠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陈怡红)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