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群 董关鹏 郭晓科报道)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十九大对外宣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电视频道作为国家主要外宣媒体,应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积极发挥旗舰媒体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 国家电视频道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充分依靠双多边机制,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打造跨越亚欧非大陆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既非政治结盟,更不是军事同盟,而是一种松散的跨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各国的基本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克服不同国家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还面临诸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民心相通”要求我们通过开展对外传播,让沿线国家人民对“一带一路”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认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同志指出:“我国外宣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宣传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对十八大以来外宣工作的重要判断。”
十九大对外宣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国家电视频道在履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过程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累了经验,做出了成绩。我国国际传播海外布局初具规模,内容到达范围明显拓展,国际影响进一步增强。中国国际电视台贯彻落实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的指示,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包括英语新闻、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纪录等6个电视频道,以及北美、非洲、欧洲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1个移动新闻网为主的新媒体集群。6个电视频道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整频道或者部分节目落地,整频道用户超过3.87亿户。
为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央决定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口中央宣传部领导,这是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重大举措。
国家电视频道作为国家主要外宣媒体,应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积极发挥旗舰媒体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一、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
(一)打造国际传播媒体集群
加快构建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互为补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同并进,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围绕我外交总体布局、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建设,打造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国际传播媒体集群。
(二)整合国际传播资源力量
加强与我国其他各类外宣媒体驻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在稿件节目、报道线索等方面共享资源,在重大外交活动和突发事件采访报道中协调行动,在落地推广、对外交往等方面相互支持配合。媒体与企业、智库、新闻院校等机构沟通合作不断深化,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国际传播合力。
(三)推进媒体本土化发展
“一带一路”国家在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千差万别,要积极推进本土战略,把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平台本土化,精准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形成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四)建立媒体共同体
不断深化同境外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内容和渠道合作,加强媒体交流对话和高层往来。通过稿件交换、合办节目等形式,与国外各类媒体开展广泛合作,创新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借船出海”力度,充分利用海外各种平台、终端、渠道拓展影响力。
今年4月9日举行的亚洲媒体高峰会议上,出席会议的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7个中亚国家十余名主流媒体负责人一致表示,中亚主流媒体愿与中方及其它亚洲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媒体间务实合作,创造国际传播新机遇。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副台长卡力别克·阿希尔巴舍夫认为,目前整合亚洲媒体的任务迫在眉睫,他表示,媒体要利用此次参会的宝贵机会,积极参与创建亚洲媒体共同体,发挥媒体的舆论优势,为未来亚洲国家间各领域互惠合作贡献力量。
(五)注意发挥地方优势
地方对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特别注意发挥边疆省区地缘优势,把国家电视频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边疆省区的对外传播工作统筹结合起来,把有关地方的工作机制、品牌项目利用好,形成整体效应。
(六)实施融合传播
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主流媒体内容权威优势和新兴媒体传播平台优势结合起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生产全媒产品。统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通过科学融合后继续成为主流媒体。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自2016年12月31日开播之初就以融媒体开创破局之势,成功地利用融媒体平台报道了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的访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国际电视台还按照融合传播理念设计建设了CGTN融媒中心,构建了多形式采集、同平台共享、多渠道多终端分发的核心业务平台,从选题策划,到任务分派执行,再到内容分发,实现新媒体端和电视充分协同、无缝链接、同频共振。
二、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总体而言,我们在“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宏观视角和宏大叙事偏多,微观叙事较少;赞扬性话语多,回应问题和他国质疑型话语少;政治理想宣传多,文化传播和软性传播话语少;对重大项目报道多,对企业等民间经济往来及其他各领域经济合作报道少;对重大项目的成就报道多,对项目建设中的软实力方面关注较少;关注自身利益多,关注其他国家、公众利益与关切及与其他国家战略布局的协调与配合等因素少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来研究和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是中央全会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对外话语体系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
从理念上来看,“一带一路”的基本精神是和平发展、平等、自愿参与和包容开放,意在通过兼容共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建和谐稳定世界,惠及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在宗旨和立意上与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歧视性有别,互利、互信、互敬、合作、责任是其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人类共同繁荣是其追求方向;在各领域合作应本着政治互信、睦邻友好、文化包容、经济互补、基于自身需要及可能有利的精神而展开。从内容上来看,加强经贸合作、推进共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亚投行的金融支持是该倡议的直接、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沟通。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两大领域是战略重点,但各领域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同样是其重要内容,其则有利于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格局。“一带一路”首先是经贸合作之路,是为促进中国经济均衡、稳定发展而展开的,同时也意味着与之相伴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之路;但因其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问题,再加经济交往带来的政治辐射效应,及其与其他战略的潜在竞争,国际上杂音不断。面对复杂因素带来的障碍,“一带一路”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以“和合主义”理念建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在国家认同与认可中促成交流与合作。因此,就本质而言,对其更应从文化意义上进行理解,其最大成果除促成经济合作之外,更应是文化与文明交流和传播之路,以及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声誉、国家形象传播之路,同时也意味着对他国经验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这才能在根本上促成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并造福全人类,带来共同繁荣。
(二)明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话语内容应深刻体现丝路精神,以“和合主义”和人类一体为基本理念,以软实力传播和文明传播为核心引领,以促进国家间认同为目标,以此为主线进行话语体系建构,使“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合作领域,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同时,话语建构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指针及方向的调整。
遵循上述原则,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理念话语。一是构建丝路精神话语,立足当前全球问题显在,宣扬古丝绸之路平等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信、和平发展和促进文明交流及体现全球或区域共生关系的话语,促进建立价值共享、共同繁荣的全球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造福人类。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对其他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全球合作、对建立良好的国际新秩序,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二是“一带一路”实施具体理念话语,如强调合作精神、责任精神、诚信、创新、质量和正确义利观的话语,以更好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传播体现平等、自愿参与方面的话语,以利于回应“中国威胁论”评价;可适当展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展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
2.利益话语。建构“一带一路”可增进国家间文明交流与经验互鉴、共建和平发展纽带,合作促进安全、发展和稳定等利益的话语;建构特定项目对相关国家和公众益处的分析性话语,推动合作达成;检视其他国家利益所在,进行深度分析的话语;对同一地区存在其他国家战略的,强调不同战略之间可以沟通与合作的一面,以减轻冲突性,如不同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合作。
3.政策话语。“一带一路”面临认知管理挑战,因此要展示“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及具体规划话语,促进对该战略布局内涵的准确理解,以利他国利益权衡后的决策;面对他国质疑,要有积极、正面回应话语。
4.“一带一路”实施状况话语。呈现其实施过程中中国在理论准备、经验借鉴、细察国情、科学规划而非短视冒进、风险防范、精细化管理、守信互助、尊重多元文化、品牌建设与质量管理、环境保护、包容合作与利益共享状态、经验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及赢得民心称道等方面改进的话语,同时这也是呈现中国软实力和全面深化改革后新的面貌和走向的话语。在实施上,为解除其他国家中国威胁论方面的担忧,可不过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以先凸显经济、教育、文化等非敏感领域合作的话语,在民心相通、获得认可的基础上,再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铺路,并以实例印证实施过程中“双赢”和“共同发展”的情况;同时要展示文化等领域交流、经验借鉴和交流话语。
5.善治话语。不断宣扬全面深化改革下中国国内发展“软实力”话语和“善治”经验话语,呈现中国新的发展模式、理念和面貌。
在上述话语体系建设方向之下,可以进行概念、词汇的合理界定和表达,也可以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还可以深度理论探讨的形式予以展开;对这些形式所涉内容的具体建构,也可予以进一步探讨。同时,遵循“以点带面”的原则,结合可能对“一带一路”推行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情况,在前述内容基础上展开基于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有针对性的对外话语体系内容建设的研究。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委托课题《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案例研究》(项目批准号:17CBZX1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欧阳群,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主编;董关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晓科,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