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贺祝平:火车到终点之前,再努力最后一把

发布时间:2024-11-14 12:31:2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1年9月,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想把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打造成全国民办高校最有特色、最优秀的艺术学院,您是最合适的人选。”2022年3月,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学院党委书记范伟找到刚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二级教授、贵州大学学科带头人贺祝平,邀请她到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担任艺术学院院长。

“范书记的话点燃了我!”贺祝平说,她想继续在自己热爱的表演和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

2022年7月,满身荣誉,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她选择“再就业”,正式成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图为贺祝平

探索表演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上好“第一节课”。

“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一定是思想道德品质课。”近30年的舞台经验和20年的教学经验让贺祝平积累了大量的表演和教学经验,但这么多年,她的“第一节课”从未变过。

从苦日子过来的贺祝平希望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时代。她认为,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必须去塑造能够激励别人的,能够打动别人的,具有正能量的角色。

来到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后,她开始思考:“如何在影视戏剧表演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表演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在民办高校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实现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贺祝平开始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将课程思政融入在表演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希望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入艺术教育过程,以知识结构创新与教学模式创新,达到课程思政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与产业融合,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教学的有机融合方式。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在贺祝平的带领下,2023年底,她带领7名青年教师申报的课题《民办高校“表演教学”的“课程思政”实践》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课题紧密围绕“课程思政”“民办高校”“表演教学”,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教学的有机融合方式。

要把学生的课堂搬上舞台。贺祝平认为,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用沉浸式参演可以检验专业知识,在红色剧目演出过程中上好“思政课”。

2024年1月15日,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红色史诗印迹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伟大转折剧场首次试演,来自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0级表演专业的20名学生参演,承担剧情部分的演出工作。3月21日,该校2021级表演专业学生从2020级学长学姐手中接过接力棒,前往遵义,继续投入到《伟大转折》剧目的演出中。

图为《伟大转折》演出现场(左二、三,右一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学生曾德龙、刘春岑、彭立方)

“让表演专业的学生参与大型红色史诗剧目《伟大转折》,这是一次最好的专业实践机会。” 贺祝平表示,在剧目排演过程中,学生无论是饰演伟大历史人物、战士或虚构的人物,都需要去主动学习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编辑所饰演角色的人物小传,揣摩人物特点,在表演过程中深刻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意识。

这是学校“表演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参演大型剧目,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舞台,用实际演出效果全面展现了学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成果。

如何快速学习红色历史,领悟人物精神?在创作之初,贺祝平为参演学生支招——到剧场旁的红军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在红色氛围中去感受人物和历史。

“要想顺利完成演出,大量的党史理论学习是必须的。在贺院长的指导下,我们去参观红军烈士陵园,查阅资料,不断地去思考、去了解在那个年代的红军战士,感受革命先辈们无私、纯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来自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0级表演专业的学生李俊霖在《伟大转折》中饰演李团长。他认为,贺祝平院长在日常的表演教学中像一盏明灯,总能在他们苦恼无法领悟角色特点的时候,为他们打开思路,提供经验,增强人物的认同感和表演的信念感。

“舞台下学习红色文化,为塑造人物角色做好内涵功课,舞台上实践检验专业能力。”贺祝平认为,在实践中,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潜移默化在参演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入行”。

“要长期坚持下去!”贺祝平也有了新的想法,暗地里与表演专业的所有老师,拧成一股绳,积攒各方面的成果,一旦时机成熟,积极参加“省级一流专业”申报,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打开门教学,让师生成果“走出去”。

戏剧文化月活动之毕业剧目演出、青年教师教学示范音乐会、心声合唱团专场演唱会、“共生共鸣”优秀作品展、2020级本科毕业生音乐会......今年3月以来,在贺祝平的推动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持续推进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十余场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活动。

图为“共生共鸣”优秀作品展现场

“教学不能闭门造车,全校有一万多人,要先让这群人看到我们艺术专业的成果。”贺祝平说,这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展示专业成果的具体体现,要结合学校特色,将艺术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品牌优势。

“当然,走出去更重要。”

2月8日,贵州省委省政府举行2024年春节团拜会,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师生受邀参加贵州省2024年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学生参加2024年春节团拜会演出合照

4月20日晚,中国·台江2024年“苗族姊妹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疆姊妹广场开幕。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的50名舞蹈专业学生受邀参加,并成功演出《苗魅·姊妹花》和《以后的以后》两个节目,获导演和观众一致好评。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学生参加中国·台江2024年“苗族姊妹节”演出

在贺祝平看来,实践是艺术专业学生最好的“试金石”,艺术专业的学生们要走出去,要去乡村,要去作贡献。

“年轻教师更要走出去!”2024年以来,贺祝平开始做一件她觉得“很酷”的事情——把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带到国家一流专业的课堂上去,长“底气”。

今年4月,在贺祝平的推荐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表演课程专业教师许伟走上国家一流专业——贵州大学表演专业的课堂,为学生开展一堂两小时的“铃木教学法”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走上国家一流专业的课堂我也很紧张,但是贺院长一直鼓励我自信,勇敢走上讲台。”许伟说,当自己把准备充分的课程内容讲授完,学生响起掌声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今后要多尝试,走上更多讲台,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争取在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躺平不是办法,也不是人生的态度,我们不能坐着等。”贺祝平说,要继续带着更多青年教师走上更多专业课堂,吸引更多优秀校友反哺校园,让更多人看到“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她说:“能够在退休后继续帮助青年教师,帮助学校去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辈子才没有遗憾。”

到乡村振兴中去,让农村孩子能看到艺术。

让贵州农村的孩子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是贺祝平一直在做的事情。

此前,贺祝平与先生朱一民制作了电影《小等》,荣获2013年第十三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剧情片长篇奖、2013年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奖励。

该电影剧本是根据贵州省青年作家肖勤创作的优秀中篇小说《暖》改编,讲述了十二岁的山村女孩小等的故事,其父母为偷生男孩而外出打工,孤独却坚强的小等在家照顾着患病的奶奶,里里外外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

“贵州乡村留守儿童需要更受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爱。”贺祝平说,退休后更要发光发热,希望能找机会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能更早地接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的世界。

进入学校工作后,贺祝平与艺术学院党委也一直在探索发挥艺术学院学生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4月13日至14日,艺术学院选派2名教师带领18名绘画专业学生前往惠水县断杉镇花山村,耗时两天为村里的200余平墙壁换上了10余幅“乡村振兴”主题墙绘,吸引附近村民、儿童驻足查看,拍照打卡。此项“乡村绘梦”品牌活动自2023年开始,已连续开展3次,通过发挥艺术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为惠水县3个村落绘制墙绘数十幅,在乡村振兴中贡献了科院的文艺力量。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师生在惠水县断杉镇花山村绘制墙绘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2007年以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共组织3.5万余名科院学子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遵义市、独山县、丹寨县、惠水县等贵州省20余个乡村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期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专业的志愿者们为乡村儿童带去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专项教学,举行文艺汇演和作品展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

暑期即将来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将开始,贺祝平在想:“这次要继续带上艺术专业的学生,走进乡村,走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中去,让孩子们的童年能够有艺术相伴,为孩子们带去一场艺术筑梦。”

“不能躺平。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从上车到下车,要把起点到终点这段旅途让自己活得开心有意义,才没有白来一趟。”贺祝平说,退休后与其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不如每天都学习新的东西去充实自己,再努力最后一把。(程丹)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