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大房龙骨擎天宇 京味文学耀京西

北京“十月文学月”《京西故事集》分享会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24-10-18 14:05:1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由北京作协、房山区委宣传部指导,区文旅局、区文联、区生态文联、区作协主办的凸凹《京西故事集》分享会在房山成功举办。

这是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分会场活动之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散文评论家李林荣,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周敏,著名作家、北京作协理事、房山区作协主席、《京西故事集》作者凸凹;区生态环保局局长、生态文联主席米忠诚,区文联主席郝金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士军,区文联副主席任建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分享会,会议由区文联主席郝金英主持。

嘉宾领导

《京西故事集》是著名作家凸凹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书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之一,被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学会推举为“中国好书榜”五月份入选书目。

分享会上,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对凸凹的创作道路、文本风格及作品价值给予精彩点评;房山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领导嘉宾从繁荣山文艺创作、推动房山文化建设的角度作重点发言,分享读后感。专家们认为,《京西故事集》独具风格,既是京味文学代表之作,也是一部解读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涵与外延的形象文本。小说所描绘的京西的历史、风情、传奇和时代嬗变,展现了人的欲望和土地上的生态浑然交融。既描摹世象,反映新山乡巨变,又揭示人性,以悲悯的审视和批判为底色,深刻揭示民间的生存状态、情感样相和生活智慧,呈现出文化眼光、温暖叙事和人性关怀的艺术品质。作家虽立足京西,但以世界乡土文学的经典为坐标,深入北京的乡土文化肌理书写,为世界乡土叙事贡献了中国经验。

领导和嘉宾们对《京西故事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故事集的出版发行是今年北京文学界的重要收获,是新乡土文学的扛鼎之作。凸凹作为北京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京西作家的领军人物,开辟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引领着房山文学界的创作风向。其文学风骨和文学成就,撑起了房山文学大区的骨架,照亮了京西大地,为中国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镜鉴,同时也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了房山力量。

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发言讲话

李洱(茅盾奖获得者、北京作协主席):

凸凹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作家。我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成名作家。当时我一读到他的长篇散文及中短篇散文,就只知道他是北京作家。因为我如此喜欢他的散文,就去问了一些人,包括问了兴安,我说这个人是谁?他说他是北京作家。但我当时很明显地感觉到,他跟一般的北京作家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既非常有灵感,也有大量的阅读和很多的思考。

那么,他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书生气非常重,在年轻时候是书生气非常重的一个人。这些散文跟老舍先生散文差别很大,跟刘恒主席的一些对北京那些描述差别也很大,跟大院子弟的写法也迥然有别。我很吃惊。

我们认识之后,我看到了他的《京西逸民》,就更为吃惊。我曾经跟很多人推荐过《京西逸民》,我说他是一个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新时代文学史上被严重忽略了的一个作家,我跟张清华教授、杨庆祥教授、跟很多人私下有过讨论,我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觉得,在此之前对京西这片土地这片热土的描述,我觉得很少,好像建功主席曾经写过京西的描写过京西,但是他描写的是京西特定人群的生活,比如说煤矿。

但是对京西这片生于斯长于斯者笃定的生活的描述,我是第一次在凸凹这里才看到。尤其他作品中所塑造的这个“绳子”,这个形象实在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这个绳子我认为在共和国的文学史上没有出现过,我本能地想起我们河南作家叫李准。李准里边的这个李双双的丈夫,这个人他是一个闲人,类似于现在我们有个词叫“二流子”的,这个词是李准创造的这个词,也不能叫创造这个词的。凸凹的“绳子”,跟主流的文化观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个人他是一个拾垃圾的,他是个拾垃圾的却又是读书的人,他能思考很多的问题。

我记得有一句话,他说一个拾垃圾的人,他只考虑生活,只考虑活的问题。但是一个读书人他会考虑别的问题,他会考虑别人是怎么活的,以及我跟别人的关系问题。这句话你给我非常深深的感动,我理解了凸凹为什么能够塑造这样的人物,为什么这个人物还叫叫绳子。就小说而言,它就像一串像糖葫芦似的故事,用你的绳子把它串起来了。一个拾垃圾的人, 拾垃圾者他最重要的一个工具是绳子,一个人跟土地的,跟这片土地上产生的伦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用绳子捆起来的。我们和这个国家的关系,和土地的关系,和这种个人的是伦理的关系,跟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用绳子串起来的。我就感到很奇怪,凸凹怎么能找到这样一个人的?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名字来给这个土地上所产生的这样一个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命名,这是我感到非常惊讶的。

进入这部小说而言,我觉得它是“这一个”,我们知道北京文学当中还没有“这一个”。从历史上看,有所谓的京味文学、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指主要是指外地来到北京的,在 30 年代从外地来到北京,像郁达夫这些人30年代来到北京,那么来到北京之后,这批人称为京派。而京味是产生于北京的,就在北京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描写他的生长、他的成长、他的教育、他生活的作品。我们身边有京味作家,那么无论是京味还是京派作家导向都跟凸凹不一样,他很独特。

那么在共和国的文学史上,我们有大院的文化,大院子弟的一些作家,有描写国风的一些作家,也有描写像刘绍棠描写运河的这样一个作家,但是没有人像凸凹这样描写京西这片山山水水,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凸凹把他的家乡当成共和国历史当中的风和雅。他在风雅颂的那一面表现的非常非常舒服,这使我确实感到非常惊讶,就是它几乎是可以说与无论是京味,无论是大院的文学还是普通文学,还是像这个刘恒主席写的那叫实验的东西都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凸凹的写作是北京文学当中,可以说是对于我们北京文学和大北京文学的一个非常有利的一个补充。在凸凹作品当中尤其重要是,我们提到在共和国历史,尤其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说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出现的这样一种前现代跟现代的一种叠加,这种叠加我们的火车头已经跑进了21世纪,已经跑到了北欧的境地,但是我们的火车的尾巴停留在山洞里,停留在一个比较前现代的时期,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在北京,尤其是在北京的郊区,这样一种前现代跟现代的叠加。这样一种状态文化,对这种状态的描述,我认为在凸凹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是我对凸凹老师一直的评价,我虽然平时和凸凹经常开玩笑,但是我尤其要对他表示尊重,他确实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我看了《京西逸民》之后。那《京西逸民》这个词,我曾经跟凸凹老师有关这个词在电话里面讨论过,我说你这个词可以不叫《京西逸民》,就叫《逸民》,使它上升为一种中国特殊的一种,对整个中国状况的描述。但是凸凹老师他坚持,他说我是京西人,我就要用《京西逸民》这个题目,它表达了我对京西的感情。

我们知道“逸民”这个词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当中生活非常高档的,可以说是一种绚烂至极、不易平淡之后的一种隐喻,一种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的表达。但是在北京郊县,我觉得同时是大隐和小隐,也可以叫中隐,但是这个逸民在凸凹想象当中,我认为它是一种国民的代表性强的反转性的说法,这个逸民已经成为凸凹先生本人赋予一种绳子的文化品格,赋予它一种文化循环,或者说赋予它一种美好愿景的一种尝试,这也可以看出凸凹本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寄予和理解,以及使他们享有一种更高的文化发展空间的这样一种用心。

然后我看到了他的三大卷日记体散文《石板宅日思录》。我看到他的日记作品之后,我跟几个朋友打电话,我说凸凹这本日记,我觉得太重要了,这个日记我在今天在来的路上还跟周敏和李林荣两位老师讲,我说你们一定要看这个日记作品,它应该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也应该保存在每一个关心、聚焦、矩阵的京西文化发展史上,保存在研究北京文化发展史的人的案头里,因为他如此真实地写下了凸凹本人的所思所想,真实生活,毫不隐晦地、非常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生活和灵魂啊。

我觉得可以和他的小说,和他的长篇小说《京西三部曲》和这个《京西故事集》可以对赌,而且对于我们,不仅是对于人们了解京西,而且对人们了解北京文化,北京文学包括整个北京人的这个生活,对于我们了解自己,我认为都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