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17日,首届“武创源”国际光化学及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下文简称大赛)预赛在武汉成功举行,近300名“政、产、学、研、金、服、用”界别代表,齐聚江城武汉,以大赛为媒介,围绕光化学及绿色制造领域新质生产力议题,共同思考、商讨,如何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绿色转型,以谋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次大赛由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光化学与光生物专业委员会指导,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政府、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武汉市青山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以及武汉市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
大赛涵盖光化学合成、光化学减污降碳、光电磁功能材料、光响应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光化学、光化学绿色制造技术、电化学绿色制造技术、热化学绿色制造技术及其他成熟度高、可落地转化绿色制造技术领域。自今年4月初大赛正式启动至10月中旬举办大赛决赛,历时6个半月。初赛阶段招募国际、国内项目331项,其中80个项目进入预赛。
走进科创之城
8月15日,大赛组委会组织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合肥、西安、成都、大连、郑州等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参观走访了位于青山区的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武汉化工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硬科技企业。
图1 参观走访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
同时,武汉市青山区经科局、区委组织部、人才服务中心、区商务局等有关部门还组织召开了光化学及绿色制造领域引才、招商、投资、创新创业座谈会。有关职能部门及长江鑫时代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文简称长江青山基金)向参赛选手宣讲了武汉市及青山区有关科技创新、人才、招商、科技金融等惠企政策,并表示,区政府有关部门、长江青山基金将配套建设光化学技术及相关产业专业孵化器,对优质项目给予科研、人才、技术改造、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系列政策支持,
为项目落地转化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
图2参观走访青山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硬科技企业
大赛预赛精彩纷呈
8月16日上午,大赛预赛在武汉市青山区隆重举行。武汉市市科创局、市国资委、青山区、华中师范大学有关负责人,以及部分光化学与绿色制造领域头部企业、概念验证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人、科技服务机构代表、参加预赛的近70个科创团队和众多媒体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图3 “武创源”国际光化学及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预赛开幕
武汉市科创局二级巡视员刘红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所有企业家、专家、学者及大赛预赛的参赛选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期望能够通过本次大赛,挖掘出光化学及绿色制造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并推动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通过大赛的举办,“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热情,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为此,武汉市科创局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
图4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二级巡视员刘红在开幕式上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在致辞中指出,光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在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同时,他阐释了举办本次大赛的目的,“一方面是搭建一个展示光化学领域创新人才才华的舞台,吸引和激励更多青年才俊投身这一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是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光化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期望能够共同探索光化学领域的无限可能,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图5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在开幕式上致辞
朱海林在致辞中指出,光化学在环保、能源、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而绿色制造则代表了制造业的未来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两者的深度结合,不仅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还将孕育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为此,青山区人民政府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结合的探索力度,通过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光化学技术研究院,为科技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加大对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支持,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并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致力于将青山区打造成为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区。
图6 青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海林在大赛预赛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晋级预赛的项目分A、B两大类展开比拼,其中A类为具备行业前沿性、创新性项目,B类为具备行业技术优势和落地转化成熟性项目。本次比赛采用“选手路演+答辩”形式,专家评审组根据现场综合表现进行评分。
图7 A类项目参赛选手比赛现场
图8 B类项目参赛选手比赛现场
图9 海外A、B选手比赛现场(线上)
经过8月16日-17日四个场次、三大赛场的激烈角逐,有A、B类二十余个项目脱颖而出。大赛预赛评审专家、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董志兵认为,本次大赛晋级预赛的参赛项目整体水平较高,代表了目前光催化、绿色合成、生物医药合成等细分赛道前沿科技成果。产业专家、中国宝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立军认为,本次大赛在全球范围以“四个面向”为战略导向,广泛招募参赛项目,涵盖新能源、生物化学、芯片绿色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传统产业降污降碳细分赛道,大部分晋级预赛的参赛项目质量高、创新性突出。
金秋十月顶峰相见
大赛自启动以来,概念验证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在赛事过程中与优质项目进行沟通、交流,锚定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项目聚集技术先进性论证、概念验证、中试服务、风险投资等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其中,20余家投资机构到场观摩路演活动,并与意向项目进行深入洽谈,武汉聚华传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童义真表示,一些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材料项目让其耳目一新,作为投资机构非常愿意帮助这些高校团队的创新成果进行创业。
预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邀请有关专家、机构对进入决赛的研发团队提供专业的赛前辅导,对参赛项目进行落地论证。大赛决赛将于今年10月在2024国际光化学技术与产业大会上同步举行。(刘京)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