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京语言大学大二的一名留学生。看到大家现在的反应,让我想起我在外边接触到新朋好友时,一般会出现的事情。他们听到我讲这么流利的中文不禁感叹,看来现在也不例外。我先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孔维桢。维桢是出自诗经里的一首诗“王国克升,维周之桢”当时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我们都知道凡事有过为他人服务的经历的人,都可以叫做贡献者。所以我为了做我们国家的栋梁,也应该通过志愿服务去实现这个梦想。
我在乌干达参加过很多志愿服务活动,而来到中国之后,我还是怀揣着同样的心态。通过我下面要给大家分享的故事大家都会发现,善良其实是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学校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项目式语言实践课,每次上课主要是参加志愿活动、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一次中秋节来临之际,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我们来到了海淀区科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在那里我们也结识了一些中国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教我们制作月饼,还和我们一起把满满的祝福写进卡片里。后面每位同学将各自亲手做的月饼分享给了社区里的人。那天我因为后面还有别的课,所以我提前离开了。不过当我走出克新社区的大门之后,自己开始想我手里拿的那些月饼如果没分享给别人就很遗憾,这件事就没有做成。
这个时候我看到一位坐在长椅上的老人,他正在看路上往来的车,看起来很孤独,让我感觉非常心酸,于是我走向他主动跟他说:“爷爷你好,马上就要过中秋节了,不知道您家有没有准备月饼呢。我将手中的月饼递给了那位老爷爷,轻声说:“老爷爷,中秋节快乐!这是我自己做的月饼,请您尝尝。”老爷爷抬头,从他的惊讶的表情中能看出来他没想到会有人给他送月饼,更没想到那个人还会是个外国人。老爷爷接过月饼,连声道谢,然后直接问起关于我们国家的一些细节。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第一次遇到外国人很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我们先想到的是我们国家之间肯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不过当我们谈到两国的文化就会发现其实也有很多相似点。我用中文给他介绍乌干达文化,那我们的交流不太像是两国人之间的交流,而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对话。我让他知道我们的国家虽然相隔千里,但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们乌干达也尊老爱幼,我们也非常愿意花心思去帮助社会里的老人和儿童。我们也非常重视家人团结的概念,就像月饼寓意着团圆、一家人吃着月饼赏月,在乌干达我们回到了家乡后也有围着篝火聊天。
我做志愿服务并不需要加入一个团队,有时候甚至都不会有人知道我暗中做的好事,但也不妨点燃他人的希望,因为志愿服务更是一种精神,我从乌干达到中国一直怀有的精神。传达爱。通过这么简单的交流,我们的关系更加了紧密,后面还跟他分享了我在中国的生活的便利,有淘宝可以购物,有饿了么可以点外卖,有滴滴可以打车。没想到他却摆摆手,说:“那是你们年轻人,我们老人学不会那些时髦玩意儿。那时候,我看到的不是街上的一位陌生老爷爷,在我眼里我把他看作我的家长,我们帮助老人应该也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年纪大一些的亲戚。他们总是想着自己跟不上时代了,但我们耐心帮助他们接受科技也能帮他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点燃心中的归属感。我们教他们还得多一些理解,他们学起来这些虽然没有我们快,但我们应该想以后我们长大了也需要一些人耐心地教会我们新的东西。我马上告诉他:“没关系,现在这些软件都有关爱老年的版本,我可以帮你下载,教你怎么用啊!”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和老爷爷聊得特别开心,我帮他下载好了软件,也教会他怎么打车,还告诉他,要是下次有困难,可以给我发微信,我来帮您呀。也许他的儿女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我想,以后我可以常来看看他。
不因善小而不为,我发现每份善良都能够在他人心中泛起涟漪。正如这句话所言: “给予而不求铭记,接受而心怀感激。” 让我们携手,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善良的真谛。(刘峰)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