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志愿服务世界 中非携手同行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出席中非民间论坛、国际志愿服务分论坛并做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29 10:27:4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北京时间7月24-26日,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南苏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第一副主席、副总统詹姆斯•瓦尼•伊加,布隆迪保卫民主力量贤人委员会委员、国民议会议长热拉泽•恩达比拉贝,摩洛哥真实性与现代党全国委员会委员、众议院第一副议长穆罕穆德•萨巴里等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余位政界领袖、中外政府要员、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各领域嘉宾近400人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陆慷主持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布隆迪国民议会议长热拉泽·恩达比拉贝,摩洛哥众议院第一副议长穆罕默德·萨巴里分别致辞。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受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在国际志愿服务分论坛作题为“志愿服务世界,中非携手同行”的主旨报告。

段鹏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毛泽东主席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一个“抬”字,道尽多少情谊。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首访非洲时指出,中非关系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现场非洲友人共鸣的掌声响起了30次。段鹏校长强调,在百年变局加速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互帮互助,相互扶持。国际志愿服务体现了人类的奉献精神和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代表了人类的崇高境界和践行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是中非未来长期合作发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主席对志愿服务事业倾情关心关怀,亲自主持会议审议通过相关文件,多次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可以说,志愿服务作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的桥梁。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培养了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万名精通中文、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国际校友,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先生等副总理以上外国政要80余位;非洲学生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穆卡拉、喀麦隆中教部汉语总督学杜迪、“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特等奖得主欧力、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徒孙捷盖为代表的大批优秀人才活跃在中非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一线;承办了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尼罗河电视孔子课堂,学生人数十余万,汉语节目受众人数达200余万;自2004年起,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累计培训8000余人,并向世界五大洲 150 余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大中小学派出10000余人次志愿者开展中文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人数累计超过十万,服务时长累计近34万小时。可以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中非友谊的见证者、建设者、推进者,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也一直致力于为国际志愿服务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志愿服务走向世界。

在国际志愿服务领域,北语在工作中重点着重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中国特色。在中国,志愿精神自古有之。孝老爱亲、邻里相助、“达则兼济天下”等崇德向善的思想和行为,根植于中华历史、蕴藏于中华文化。我们践行着“行善立德”的中国志愿服务理念,以数字化手段开展“云上传心”活动,为偏远山区儿童提供特色教育资源;聚焦特殊群体,满足“沉默”的需求,常态化开展关爱特殊儿童及孤寡老人项目;利用寒暑假组织中外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辐射受益群众达五万人次以上。

二是发挥语言特长。在中国,“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学雷锋”活动与现代志愿服务紧密融合、拓展升华。首都文明网曾专题报道《北京语言大学有支“洋雷锋”服务队》,肯定北语的特色语言志愿服务:我们建设了包含英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共计14个语种的中外语言志愿服务队,参与了众多志愿项目,如“农民工子弟救会机构”“教小学生英语和美术”等,以语言为桥,沟通世界人民心灵。

三是坚持与世界同行。近年来,北语中外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赛会舞台上,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关村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极具国际影响力的50余场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参与志愿者达8000余人次,时长超过12万小时,为世界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打开了窗口,为中国志愿服务融入世界搭建了桥梁。 

段鹏校长特别提到,在以上志愿活动中,不乏非洲留学生的身影,如现任汉语总督学杜迪、受到媒体关注的尼日利亚姑娘丽菲玛史等都积极投身其中;在国际志愿领域中,作为天然的盟友伙伴,中非的国际志愿活动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如完成中非合作论坛的志愿服务、完成中非青年600人交流活动等。我们正在筹划承担《中国志愿》杂志英文版的编辑与出版任务,并计划在其中开辟中非志愿服务专栏,将中国的志愿服务理念和实践经验同非洲、同世界共享互学,加深交流。

段鹏校长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非洲这只雄狮正在加速奔跑”“中国这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已经醒了”,中非志愿服务合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未来,强调我们愿与非洲友人继续携手同行,让志愿服务成为中非互学互敬互促、播撒爱心希望和推进时代发展的平台,书写国际友好新篇章。

----强化保障,提升质量。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政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国际志愿服务政策,明确合作方向和目标,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中非国际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提高合作效率和效果。

 ----打造品牌,引领发展。中非共同策划和实施国际志愿服务项目:针对非洲地区的需求,设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化提升服务质量,引领民生经济发展,形成专业化模式,培育一批有需求、有成效、有生命力的品牌项目,吸引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中非精英加入志愿者队伍,引领中非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心携手、行善立德。加强中非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双方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加强与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友好城市的联系,探讨和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组建中非志愿服务队参与巴黎奥运会等重要国际志愿服务活动,同心携手讲好中非故事,讲好世界情怀。

段鹏校长着重强调中非国际志愿服务的背后,凝聚着29亿中非人民的美好愿景与磅礴力量。非洲有句谚语叫“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中国也有句老话说“独木不成林”。在中非的共同推进下,新时代的中非国际志愿服务将进一步发扬中非传统友好,深化国际团结协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更大贡献。

段鹏校长的主旨报告在中外与会领导中引起热烈反响。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发挥国际中文教育特色优势,为中非志愿服务,携手现在,同行未来。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