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段鹏校长出席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论坛 并做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28 20:59:5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北京时间7月24-26日,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湖南长沙顺利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南苏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第一副主席、副总统詹姆斯•瓦尼•伊加,布隆迪保卫民主力量贤人委员会委员、国民议会议长热拉泽•恩达比拉贝,摩洛哥真实性与现代党全国委员会委员、众议院第一副议长穆罕穆德•萨巴里等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余位政界领袖、中外政府要员、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各领域嘉宾近400人出席会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受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在其平行论坛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论坛上作题为“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主旨报告。

段鹏校长在报告指出,语言是认识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3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我校承办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作为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创建,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中国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建校60多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始终以文明互鉴为主要使命,培养了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等在内的80多位外国政要、300多位外国使节、杜迪等多国中文教育督学、埃德蒙·木卡拉等多位国际组织重要官员,以及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30万名国际校友,为促进多元文明互鉴与世界和平贡献了独特力量。

一是强化语言文化教育特色,培养中外友好人才。以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语言科学交叉学科、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的“三强三新”学科建设体系,形成了“语言+”“重培优”“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开展中外融通教育、强化复语复合培养模式、构建中外语言文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多层次拔尖学生培养平台,创新开展了“阿拉伯语+石油工程”“中文+新闻传播”等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项目,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中外人文素养深厚、跨文化理解交际能力突出,胜任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平均每年接收140多个国家(地区)90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年接待外宾来访1500余人次。据统计,全球中文系主任中30%毕业或曾求学于北语。

二是发挥双循环办学体系优势,创设中外教育互联互通新典范。就在本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的共同见证下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目前北语已在海外建设了3所分校,全球4大洲14个国家先后建设了2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文项目,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40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充分发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北语共建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引领作用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世界汉学中心、“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等新平台,承担了埃及、沙特等中文教学对口支持基地任务,推动中文融入20个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与意大利等10个国家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或意向,每年派遣200多位教师赴海外任教,合作开展课程、人才联合培养、师资培养培训、科研合作交流等中文教育合作,拓展与深化“一带一路”国家教育联通与资源共享。

三是拓展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助力多元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杰出校友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回访学校,格鲁吉亚总理、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议长先后访问学校。学校目前重点参与了中法、中俄、中欧盟等十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与法国语言总司合作在法国卢浮宫等地成功举办三届“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比较国际研讨会”,在俄罗斯冬宫作为唯一中方主办方,在主论坛框架内成功协调落地两届“中俄语言文化论坛”,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主论坛开幕式,连续5年组织荷兰亲王参与其中的欧盟中高层官员来华研修项目、近500位美国中小学校长参与的美国校长访华项目等,承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预热活动“汉语桥——中非友谊知识竞赛”与中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东欧等多国别语言文化交流项目,规模超过万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高层次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贡献了独特力量。

段鹏校长在报告中强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今天,不同语言的沟通与互学,多样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共兴共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北语将勇担重任,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基,为世界多元文明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一是发挥语言文化教育的“助推器”作用,助力全球文明互鉴跑出“新速度”。加快专业化、职业型以及汉学家等高水平语言类人才以及政府官员、经贸等各领域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精英人才培养,加快分校、孔子学院/课堂、校际间教育合作规模与区域拓展,加快构建多模态“走出去”“请进来”双循环办学体系构建,持续支持中文进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以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办学、高质量中文教育,助推全球文明互鉴驶入“快车道”。

二是提升语言文化互学互鉴的“稳定器”作用,夯实中外民心相通“新基石”。语言互通与文明互鉴一直是国与国交往、民与民交流最基础、最持久、最富生命力的“稳定器”。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使得语言与文化在发挥文明互鉴基础核心作用时面对新格局新要求新挑战,因此,人文交流合作与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要从以往同型发力走向精准,错位,差异化建设,构建融合创新,平台搭建,战略合作,联合培养,国别区域精准,全方位,多领域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模式,新体系,开创文明互鉴新局面,为中外民心相通注入新动力。

三是强化语言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作用,引领中外青年交流新范式。青年是推动全球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队。推动开设更多的各个国家之间青年交流的项目和机制,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文明互鉴方面,鼓励青年到对方国家“走一走”“看一看”,开展实地调研、短期研修、系列沙龙、微演讲、联合研究、文化日、文化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让世界青年参与文化传承建构,提升各国青年对各自文化的认同感及对对方文化的包容感,开创青年交流新范式。

段鹏校长的主旨报告在中外与会嘉宾中引发热烈反响。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发挥语言教育与人文交流领航优势,与中外各国携手合作,以人才培养为本,培养更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以语言文化为桥,助力多元文明互学互鉴,以青年交流为基,筑牢各国民心相通之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