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石油史,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延长石油厂。
1905年,陕西督府在贫瘠而偏远的延长组建了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厂。1907年,石油厂在县城西门外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并建成了第一座炼油房,从此填补了中国民族石油工业的空白,拉开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序幕。中华民族石油工业的翘楚“延长石油厂”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拥有深厚的红色石油历史文化和独有的红色基因。
彰显延长价值 根植红色基因
延长石油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培养造就了我国第一批石油产业工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而且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5月,陕北红军接管了延长石油官厂。从此,石油厂在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陈振夏为代表的石油厂工人埋头苦干,不怕困难,克服了资金短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取得了辉煌的生产成就,实现了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提出的自给有余的战略目标,赢得了“功臣油矿”的美誉。1939年至1946年,累计生产原油3155吨、汽油163.9吨、煤油1512.3吨、蜡烛5760箱、蜡片3.89吨,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边区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对石油产品的供给,增强了全民抗战的能力。1944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亲笔为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表彰以陈振夏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期间,石油厂工人边战斗边生产,在“多出一桶汽油,便可节省80头毛驴和80个人工”的口号下,努力恢复原油生产,增加原油产量,仅1949年就生产原油820吨、汽油176吨,为支援西北及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追溯石油历史 保护工业遗产
“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单位七里村采油厂,全力挖掘整理百年老厂的历史资料,组织人员赴国家、省、市和油田档案馆查阅资料,走访老职工、老领导及老一代石油工人子弟,收集整理书籍、报刊、图片及个人回忆录,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延长石油历史资料,编撰出版了《七里村采油厂史》,并编写了工业遗产旧址文稿,制作了工业旧址专题宣传视频片,最大限度地丰富了百年老厂史料宝库。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经过深入挖掘和筛选,按照修旧如旧和原貌性保护的原则,用心用情实施工业旧址恢复保护工程,相继完成了延一井旧址、苏联专家招待所旧址、石油文化阵地展馆、七1井旧址、七里村炼油厂旧址、石油设备展区、延深探一井旧址以及张家滩、董家河、安沟等4个地质教学点,工业遗产恢复保护工程逐步推进。
拓展利用空间 创新教育方式
2017年6月,七里村采油厂重组后,新一届领导班子依托百年老厂资源优势,全力实施石油文化工程,提出了建设延长石油传统精神教育基地和中国石油科普教育基地的企业文化发展之路。全厂上下勠力同心,自加压力,持续打造百年老厂品牌,建成了以“延一井”为代表的11个工业遗产旧址。延长石油厂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工业遗产”项目单位,成为国家工业博物馆联盟理事单位、国家工业旅游联盟理事单位,采油厂先后被中国化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红色教育基地”,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大思政课”教育基地,被旅游部授予“‘延一井’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并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等10多个部门及协会授予教育基地,与10多所院校签订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对子协议。
工业旧址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采油厂始终秉持保护利用并重原则,深入挖掘工业旧址所蕴含的历史故事、红色基因,最大限度的释放旧址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工信部关于开展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与大中院校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对子活动。采油厂以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为重点,研究设定了教育课程,认真做好现场教学活动。守正创新,充分利用采油厂人力资源优势,组建了石油文化和石油设备操作演示两支专业队伍,重点讲述“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优良传统,现场讲解演示石油生产工艺和操作原理,推进特色红色文化教育和“大思政课”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弘扬优良传统 提升传播能力
采油厂大力弘扬“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全体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保供应、防风险”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生产运行基础管理,深入推动党建文化融合促进工作,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打造一支专业的文化传承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了教师和讲解员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责任。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严格选拔培训教师和讲解人员,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集中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师和讲解员的综合素质。用心用情做好对外接待工作,制定完善了工业旧址定期巡查、维护保养、卫生环境及应急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努力营造清洁、安全、温馨、高效的参观学习和旅游环境。
2018年以来,采油厂借助已恢复保护的11个工业旧址这一平台,充分发挥红色石油工业文化教育人、引领人、激励人、塑造人的职能作用。面向延长石油集团职工、大专院校师生、中小学生、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石油传统和科普教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截止2023年累计接待2449批次39579人次。各界群众通过参观学习,不仅对延长的石油历史和内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耳濡目染了以陈振夏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所彰显出的“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优良传统,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成为他们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源泉。延长石油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无可替代,永放光芒。
百年延长石油老厂已有89年的“党龄”,她的前世今生始终与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传承好红色基因,对于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百年老厂”的红色血脉承载着艰难探索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记忆,是延长石油特殊的文化资源,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具有思想教育、历史见证、促进发展等价值,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要用心呵护、科学保护,深刻认识其蕴含的重要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
用打造“两个基地”和保护利用好工业遗产核心物项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阐述,讲好百年石油人艰难创业的故事、讲好作为延安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埋头苦干”精神故事、讲好延长石油为促进老区发展和为陕西省新时代追赶超越做出贡献的故事、讲好中国石油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故事,进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添砖加瓦。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形成全域推进浓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百年老厂红色血脉的认同感和弘扬践行“埋头苦干”精神的使命感,切实保护好百年老厂的革命文物和工业遗产,着力打造中国石油红色基因发源、传承教学基地,让红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让红色革命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罗洪泉 聂召卫)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