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多个人多副碗筷嘛”,亲切而平常的问候,透露的是千年的温情与善良,在碗筷的一夹一盛中,中华的礼仪代代传承。饭碗作为器具,承托一个民族自身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情感记忆。此外,聚焦中国人的饭碗,就是聚焦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粮食安全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跟随时代发展,最终形成了让我们既熟悉又深远的“饭碗文化”。
追溯饭碗之源,传统文化绽放新气象
本是一团任人揉搓的泥团,但在匠人们精巧的手指间,变成有形有状的图案,经烈火 烧烤便坚硬而光洁,从此成为五谷杂粮的承担者,成为酸甜苦辣的品尝者。饭碗种类丰富,陶瓷碗,金属碗,竹木碗……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因此陶瓷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同时,中国传统餐桌文化注重饭碗的摆放位置和摆放方式,体现着一种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重。在用餐时,筷子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汤匙应该放在饭碗的左侧,酒杯则放在碗和汤匙的左侧,而瓷勺和调味瓶则应该放在餐桌正中央。这些餐具的摆放顺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风水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抓牢民生之根,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于每个中国人而言,有了碗,就有了盛饭的载体,也就意味着就有了解决温饱的能力,因此“饭碗”引申开来就变成“工作”的代名词,也就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保住饭碗”。于国家而言,“饭碗”二字凝聚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朴素的话语高屋建瓴,揭示了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的问题实质,指明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方向。因此,党和国家永远把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任何时候都不会放松。例如每一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而发,说明了“三农”的重中之重。
把稳粮食之舵,中国成就点燃新引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粮食发展的奇迹,战胜了“摆脱贫困”的斗争,“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不仅迎来了我国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实在可行的中国方案。此外,我国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以历史的眼光,重点讲述改革开放时代打造好中国人的饭碗、端好中国人饭碗的故事。《中国人的饭碗》这部将艺术性和思想性融合统一的大型纪录片,也将百姓饭碗与大国粮仓的“家国”故事娓娓道来,传递出中国人的粮食情怀与愿景。
粮食乃国计民生之本,粮食既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新时代继续深入思考“中国饭碗”的问题,也就能找到“饭碗”与“民生”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中国饭碗”的思想逻辑,并形成独有的“饭碗”文化。(山西侯马 魏鹏程)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