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庆祝建党百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又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裕安区文旅局退休老同志周其庆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致力皋陶研究四十载,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时代发展特质,提炼形成可借鉴、参考、推广的文字,结集内部出版《皋陶研究文集》,履行了新的文化使命,唱响了“两个结合”的赞歌。
皋陶生活于尧舜禹时代,担任掌管刑狱的“士师(即理官)”一职,他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和舜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皋陶族人接受大禹册封,在六安地区建立六国。亦将皋陶安葬于此。皋陶(yao)墓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西部皋陶村,六安市城东7. 5公里处。皋陶由此成为六安的重要文化符号,六安别称皋城也来源于此。
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皋陶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奠基性意义,在检察工作中充分发挥皋陶文化对现代检察权行使的良性作用,将传统法律文化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检察力量。
作为皋陶故里的检察机关,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检察院为继承皋陶法律思想中的精华,利用皋陶法律思想塑造该院干警品格、提升办案质效、厚植为民情怀,真正使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深入社会。
在六安,周其庆最早用文艺形式讴歌皋陶,催生了皋陶研究会,周老原在六安县文化局创研室工作,他创作的上古神话剧《皋陶和大禹》1989年由黄梅剧团演出并参加了省第二届戏剧节。
县政协副主席何超看戏时萌生了对皋陶的敬仰之情,赴山东考察看到孔子文化节深受触动,归来后立即给地委书记何宗新写信建议:六安要向山东学习,成立皋陶研究会,举办皋陶文化节。何书记及时作了肯定性指示,因而原六安县、市合并后在1993年隆重成立了皋陶研究会,市长王根兼任会长,何超任常务副会长。
研究会成立之后,周老根据各方面意见,把上古神话剧《皋陶和大禹》改成上古传奇史剧《法祖皋陶》。2013年,该剧荣获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铜奖)。
周老编写的故事《皋陶的传说》受到黄山书社编辑沙宗复的称赞,在《皖西日报》、《皋陶文化》发表,在舒城县、裕安区均获二等奖。
在六安,周其庆是最早最坚决地把先祖皋陶定位是司法鼻祖的研究者之一,1994年,安徽省人大和政协,相继组团来六考察皋陶文化,市领导指定周其庆汇报。他汇报称:皋陶是司法鼻祖,是李姓等始祖,是儒学重要源头。在全国首届皋陶文化研讨会召开时,他根据汇报材料写成《五月盛会话皋陶》发表于《皖西日报》;后来,又修改为《法制鼻祖 文明先驱》刊登于《皋陶文化》和《六安沧桑》。
全国研讨会后,有人或用疑古、或用最早制刑人不是皋陶等等否定皋陶是司法鼻祖。周其庆用历史典籍、用考古硕果、用精密论证逐一驳斥,写成《再谈皋陶是司法鼻祖》,发表于《皖西日报》等报刊。
《皋陶法治思想探析》则进一步阐述皋陶以尧舜德政思想为指导,确定刑法宗旨、执刑原则和根本目的,受到历代经典和名家盛赞,形成皋陶法治思想。《人民法院报》于2018年8月24日在显著位置,以显目标题和皋陶像配图刊登;接着,《江淮法治》在2018年第15期、第16期以精美题图、精湛提示发表此文,标志着最高人民法院和省人大对皋陶其人和地位的认可。
周其庆奋力弘扬皋陶文化,他向省人大、省政协考察团汇报:皋陶文化是儒学鼻祖,写成《儒学源头初探》发表于《皋陶与六安》第二集。读《中庸》时,他看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又潜心探寻,终于看到东汉王充早有尊誉:“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地。”南宋叶适作《六安县新学记》又顶礼称赞:“孔子叙书,列古圣人,尧、舜、禹、皋陶四人而已矣。”位列上古四圣的皋陶当然和尧、舜、文武同是儒学的源泉。于是,奋笔写下《儒源三探》。
对于皋陶的“五礼”,六安早有研究,但对“五礼”阐释,如同对“五刑”的阐释一样众说纷纭。周其庆反复阅读《皋陶谟》,从“允迪厥德”“知人”“安民”看出皋陶要求天子率先垂范,合九德而用之;从“行有九德”、“鞭作官刑”和“昏、墨、贼,杀”看出皋陶要求诸侯、大夫、士具备六德或三德,而忠于天子、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否则处以刑罚;从“明刑弼教”看出皋陶要求一般百姓都要知道伦理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懂得荣耀耻辱。从而明晓礼义、恪守礼法。这样就能“谋明弼谐”,建成和谐社会。因此,确认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的“五礼,天子也,诸侯也,卿大夫也,士也,遮民也”更符合皋陶“五礼”的要义。因而写成《皋陶礼文化浅探》。
周其庆在皋陶研究中突出强调:皋陶“封之于皋”,“卒崩于皋”。因为司马迁说过:“帝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所以,这成了许多名家只承认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而否定皋陶封之于皋的依据。周其庆查阅经典和现代研究,终于发现省社科院著名研究员龚维英大著:《论东夷集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
龚先生认为:皋陶封于六,其墓落成于今六安城东。因为皋陶与三苗是同族同乡,同因战乱缘故,举族南迁至大别山区。三苗常与尧、舜、禹抗争。所以,在治理水患后,要长治久安,必然派遣功勋卓著的皋陶“以镇英六,使反抗者畏威怀德。”
周其庆又在郦道元《水经·淠水注》看到:“又西经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在明代知州王元衡作的《皋陶祠记》看到:“六之祠皋陶盖其封地也”;最后在“嘉惠学林,功在千秋”(季羡林)的《四库全书》惊喜地发现:“繇……封之于皋,是日皋陶。……卒崩于皋。”于是奋笔写下:《六安是皋陶的封地》,得到了新闻媒体的赞赏,形成了社会共识。
周其庆在《皋陶文化》座谈会上,在市政协学习会上,在市司法局皋陶法治精神研究专家论证会上,都突出强调皋陶封之于皋,对我们皋城儿女特别重要,具有特殊意义!
周其庆在皋陶研究中,始终致力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虔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教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衷心敬仰总书记率先垂范: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注)因此,他致力“两创”尝试。在《皋陶法治思想探析》中,能初步用好“魂和根”,因而才能有所创新,用现代意识和科学理论赋予皋陶法治思想以时代内涵。并进而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坚持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司法公正作为法治的生命线,依法治国,关键在人,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以民为本。论证了法祖皋陶为当代法治中国提供了丰原滋养。在《皋陶文化与当代治国理念初探》中,他首先厘清皋陶文化属尧舜禹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进而探索出皋陶文化与中国梦、与当代核心价值、与“四个全面”、与以人为本、与群众生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是源头活水,与时俱进;是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在浓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
《皋陶研究文集》内部出版,标志着周其庆的心愿已部分实现。40年前,他在《六安州志》上初识先祖皋陶,顿生敬仰之情,创作了《皋陶和大禹》《法祖皋陶》两个剧本。
周其庆受全国首届皋陶文化研讨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六安皋研究会主办)的启示,自豪地宣称:六安是皋陶文化的发源地,是皋陶文化研究的策源地。六安在学术界举办了“一件值得纪念的盛事”,“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必将对学术界研究起更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学勤1997年4月29日《致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贺信》);第二届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皋陶法治思想和法治中国建设研讨会(《光明日报》社、省社科院主办,市委宣传部承办),对传统文化取精用弘、守正创新,又给周老极大震动。他坚定维护皋陶是司法鼻祖,深情礼赞皋陶法治精神,尽力探索皋陶文化是儒学重要源头之一,科学认证六安是皋陶的封地,倾情求证皋陶文化与当代治国理政关系。
在研究中,周老本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细致地比较各家各派的观点,谨慎地拨开众说纷纭的迷雾,探骊得珠地追求真相,苦心孤诣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努力。他欣喜地看到六安市把皋陶法治精神作为市三大精神之一来弘扬,必将绽放绚丽的法治之花!
周其庆从事皋陶研究走过了四十年,如今,他看到很多专家、学者、志士、同仁都在探赜索隐,披沙捡金、回首过往、开拓未来,因而借助编辑《皋陶研究文集》机会,连写两篇《如何使皋陶文化走进年轻一代心灵》,希望我们从文化大片《平“语”近人》《典籍里的中国》及建党百年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获得感悟,化成行动力量,使皋陶文化研究再上一层楼,再迈新征程,“飞入寻常百姓家”;希望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熹园、三苏祠的重要讲话中汲取智慧,看清方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再下深功夫,再作新贡献,使皋陶文化走进年轻一代心灵!
他在本书《后记》中倾情感言:“皋陶文化研究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各期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在众多专家、新闻媒体和有志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要感谢大家的努力。至于本书,有的观点尚属个人学习心得。因此,恳请诸君不吝赐教。”
本书受到皋陶文化研究会、皋氏宗亲会好评,受到六安市及裕安区领导重视,受到安徽省图书馆的鼓励。省图书馆授予捐赠证书:“所赠作品将妥善入藏。敬谢之余,尚冀续有赐赠,以实典藏。”周其庆备受鼓舞,决心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到老有所为,赓续法治历史文脉,谱写法治当代华章!(张学梅 张朔 李德友)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