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都会组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调研团前往右玉县和中煤平朔矿区进行野外实践调研。学生参加实践调研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生态保护修复行业的重要途径。野外实践调研内容包括露天采矿工艺、矿区重建生态系统状况、复垦耕地质量、搬迁安置区居民满意度、植树造林工程等。在每个野外实践调研点,带队教师都会给学生留相应的问题,随后带着学生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包括现场测量、对象访谈、问卷调查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带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升,最后让学生进行调研总结。带队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还试图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讲解之中,让学生在野外实践调研过程中能结合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践行者。
今年暑假的野外实践调研更有意义。调研期间,恰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学生们结合野外实践调研,在带队教师的引导下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在右玉县实践调研期间,学生们参观了右玉精神展览馆和丰碑,学生们深受右玉精神的鼓舞,他们认为右玉植树造林工程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等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们也认为右玉精神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外化,还是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精神指引,它体现了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积极探索、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决心。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但生态保护修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大家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胸怀人民福祉,切实当好右玉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方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更快转化为金山银山。他们还认为右玉精神凝聚着右玉县人民的智慧和努力,是一种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就是他们在未来学好生态保护修复本领,干好生态保护修复事业的驱动力。
在露天采矿现场,学生们结合带队教师的讲解进行交流讨论,他们认为露天采矿对矿区的水、土壤、大气、生物、生态系统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为了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小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剥-采-运-排-复”一体化露天采矿工艺,实现生态减损型开采,尽量减轻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福祉的影响,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的力度,通过研制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使损毁土地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生态系统重建,并能高质量的演替。学生们结合露天矿发生的事故,他们认为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要注重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实现矿区损毁土地高质量的生态修复,排土场的安全稳定是最关键的,没有排土场的安全稳定,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生态修复。
在生态修复区,带队教师领着学生们进行实践调研,他们看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与露天采场触目惊心的土地损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现场观察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恢复的情况。他们在交流中都认为生态修复区的林地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稳定,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系统高质量的演替;同时复垦新增的耕地也为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生态修复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了复垦地的高效利用;此外,学生们认为生态修复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这些生态修复成效为周边居民福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矿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两山论”的重要践行。
在生态修复区的中煤平朔博物馆,学生们了解了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对外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安太堡露天矿就是凭着改革开放的精神,形成了“合作创新,为国争光”的企业追求。学生们认为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中煤平朔集团凭着改革开放的精神成为国内首家把生态恢复治理资金纳入生产成本的矿山企业,同时建立了“占地-采矿-复垦-还地”新模式,为中国露天采矿用地探索出一条新路,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在生态修复区,带队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五元共轭”理论,并引导学生思考“五元共轭”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当学生们得知“五元共轭”理论正是因为有本校白中科教授及其团队这些“复垦人”,怀揣着“复垦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30 年如一日,通过反复的理论假设、试验示范、监测监管、推广修正才逐渐形成的,他们都纷纷称赞本校白中科教授及其团队,并表示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以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升为突破口,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争做生态保护修复的先锋。
在采矿搬迁安置区,学生们在带队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对象访谈与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实地的调查,学生们了解了不同批次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安置补偿、就业安置、教育医疗及养老等,认真分析了不同批次失地农民相应补偿的差异。学生们认为失地农民搬迁安置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一是在采矿前应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尽量减轻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统筹做好开采、修复与安置工作;二是科学合理地做好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工作,确定合适的征地补偿标准,使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提升;三是建立完善的失地保障体系,同时尽量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有更多生活的保障。学生们都非常认可这种接“地气”的实践调研活动,让他们制定的对策建议更有“底气”。
每年暑期野外实践调研结束后,学生们都收获颇丰。学生们普遍认为,走进中煤平朔矿区与右玉县,既能看到触目惊心的采矿土地损毁,也能看到生机盎然的生态修复区;既体会了民生百态,也感悟了右玉精神,顿时感受到作为青年学子传承地质报国精神、争做生态保护修复先锋的责任与使命,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好“两山论”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为国土空间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曹银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