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天青,温润素雅。一眼回眸,恰似雨后。4月4日,在宝丰县汝窑陶瓷产业园中汝廷怀窑生产基地,偌大的车间里,二十一座窑炉一字排列,李廷怀轻启窑炉之门,待热气消散,一件件泛着温润光泽的瓷器呈现在眼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汝瓷含蓄、素雅,契合着“大巧不工,大美无言”的东方美学,汝瓷的天青色,更被称为“东方绝色”。宋代汝窑为宫廷制瓷,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工艺复杂,烧制量也很小,南宋初已是“近尤难得”。传世的汝官瓷更是稀少,因而价值连城。“宋瓷为贵,汝瓷为最”在多次的国际拍卖会上也都得以验证。71岁的李廷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他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把宋代汝瓷美学融入现代生活,研发出的生活用瓷对汝瓷文化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千年汝瓷焕发新的异彩。
1952年,李廷怀出生在平顶山汝州市的农村家庭。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李廷怀自幼就喜爱瓷器。“小时候村子里有座古庙,房顶上的屋脊兽在黄昏时分随着光线变幻着色彩,美轮美奂。村里的老人告诉我,那就是汝瓷。这让我对汝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将来自己也能做出那样美妙的瓷器。”
1975年,23岁的李廷怀进入临汝县(今汝州市)地方国营汝瓷二厂工作,由此开启了他的汝瓷人生。汝瓷作为青瓷典范,断烧之后,历朝历代都尝试过复烧,但炼釉不易,烧制更难。十窑九费。古陶瓷专家曾说:“汝瓷釉色最难仿”。对于一直想烧制汝瓷的李廷怀来说,其梦想的实现同样路途坎坷。因为技术等多方原因,李廷怀所在的汝瓷厂一直未能烧制出像样的汝瓷。为此,李廷怀积极参与到汝瓷月白釉项目的科研攻关中,经过多年上千次试验,1987年这一项目终于申报成功。
2000年,汝州张公巷窑被发现,出土的大量破碎瓷片让国内众多陶瓷名家为之惊叹,李廷怀同样深感震撼:“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艺术瑰宝,绝不能丢。”那段时间,他跑遍汝州市大大小小的工地,只要发现瓷片,他就带回家分析、化验、研究。
选料、纯净处理、练土、拉胚、修胚、素烧、上釉、烤花……完成一件汝瓷作品需要十几道工序,且每一道都颇有讲究。“就说这第一步选料吧,泥土的配比多少都有严格要求,不能有细微的瑕疵。”李廷怀说,汝瓷呈香灰胎,质坚细密。要使瓷器的釉色、釉面、开片、气泡达到“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的要求,每道工序都得精细入微、做到完美,这得靠长年的经验积累和每时每刻的精心琢磨。
2004年,52岁的李廷怀投资10万元的窑炉建成。他的肩上也从此扛起了一个厚重的担子——传承。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调整配方589个,经过近两百次的反复试烧,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使得断代800余年的卵青釉汝瓷得以重现,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随后,他又成功复烧出天青色汝瓷仿古四件套,为汝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李廷怀在釉料中加入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矿物质麦饭石和20多种矿物质元素,研制出活态瓷,被中国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认证为中国大健康产品,同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2018年,李廷怀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李廷怀先后荣获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面对汝瓷烧制技艺不断取得新成就,李廷怀没有因此懈怠:“我要用自己掌握的技艺回报社会。”目前,“廷怀窑”系列产品,共7大釉色22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其中仅“龙头杯”一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2017年,李廷怀在宝丰县汝窑陶瓷产业园建立面积万余平方米的生产基地,成为集产品设计、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汝瓷专业化研发制造企业,辐射带动了本地和周边乡镇的贫困群众200余人就业,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收入。
非遗艺术的成就具备严苛要求,大浪淘沙之后,能以过硬的本事担得起“非遗传承人”称号的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而想要继承发扬非遗的光彩,并不能轻易速成。需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日复一日地精心雕琢、默默坚守对非遗的初心与坚持。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廷怀在为汝瓷传承坚守的同时又开始了创新:“汝瓷有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挖掘好就一定会有广阔发展前景。我想把汝瓷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意为引领,探索产业化发展,让昔日的皇家御用进入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让大家都买得起、用得上汝瓷。这对汝瓷的传承弘扬也很有裨益。”他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汝瓷产品设计开发合作研究室,在创新研制出的玉青釉白胎瓷、活态瓷等产品中,加入平顶山元素,别具一格。同时借助现代生产线,使失传800年的汝瓷烧制技艺得以量产,让汝瓷成为鹰城旅游文创一张新的名片。
文化自信,成就多彩梦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在延续光辉的同时,开创性地传承下去。“十四五”时期,河南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预计文旅融合综合收入将跨过1万亿元门槛,文旅文创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徐渊说,我市目前从事汝瓷研发生产的企业近千家,其中中汝廷怀窑在产品传承创新、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前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创新,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随着260多项技术成果、64项外观设计专利的实用化,汝瓷的非遗文化价值充分释放,产值达到6亿元。李廷怀以创新求发展,逐步将汝瓷推向国际舞台。他曾8次承担我国外交礼品创作任务,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他烧制的首款双奥之瓷《冬奥·泰平尊》作为官方特许商品被多国大使馆收藏。“让汝瓷走向世界,让世界感知中国。”谈及未来,李廷怀表示,他不仅要传承古法汝瓷技艺,更要把它“生活化、健康化”,让汝瓷在现代社会拥有新价值,焕发新生机,把汝瓷业发展推向世界市场,惠及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