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文学海归:冰凌创作之“鲑鱼现象”

发布时间:2017-03-10 14:30:1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纽约(文/云龙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跟世界文学有了全方位的接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新成绩,在题材和体裁各方面均有突破。

  历史地看,中国文学由于历史渊源悠久而且其伦理精神又一以贯之,它一直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以其严正的“文以载”道等沛然莫御的精神和东方式审美在世界文学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但毋庸讳言,中国文学也有其独特的封闭性。古代文人认为文艺是“小道”,诗词小说都是消遣和怡情不值得全力推崇;它的突出一点就是几千年来对文学批评的忽略和轻视。

  中国古人除了文学跟政治和历史相关的评说和对诗词、小说感性且即兴式的评点外,跟西方传统完全不一样,我们缺乏针对文学创作的美学指导和技术技巧探讨性的专著及文学批评传统。即使有,它们也多被列为主流舆论外的、边缘化的话语。譬如说,在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中国之前,我们竟没有一部文学史著作来评价中国几千年的文学。所有的,也只是像《录鬼簿》那样追论前贤或作为历史著作附类借评论文艺来暗喻褒贬及世道人心的“艺文志”部分以史论文;而像《文心雕龙》《诗品》类专门论文艺的作品更如凤毛麟角。

  晚清以后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入,中国学人开始系统为文艺治史。而且五四以后引进了各种西方文学思潮,曾经蔚为壮观。可是不久战乱兵燹,其后政治运动等因素,使我国文学传统再次走向闭塞。这种情形迁延到文革只有八个样板戏和《金光大道》时期发展到极致。

    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僵局。这短短几十年来,我国的文学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中国文学跟世界文学充分碰撞、交流和互动,汲取了很多美学理念和全新的创作手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审读近年来海外文学创作发展史时,我留心到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探索西方文学并试图将其题材-体裁融入创作;同时又发现他们携带其文学理念再创作,进行着有益的文学-文化交流活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小说作家和文学活动家冰凌先生。

    冰凌代表的这种文学嬗变是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因其史无前例,一时尚找不出合适词汇来定义,姑且将它称作“鲑鱼现象”吧。

    为什么说是“鲑鱼现象”呢?将这个名词引入文学生态批评是我的生造,请允许我先做一回科普文抄公,让大家看看它的寓意。

    生物学书上介绍曰:鲑鱼,又名三文魚,是鲑科魚的统称;为洄游性鱼类,共300多个种属 的鲑鱼生活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它在世界各地皆有养殖。

    鲑鱼的特点是它在淡水环境下出生,后移到海水生长,然后再洄游到淡水繁殖。它会利用太阳和地球磁场的引导,游回自己的出生地进行繁殖。太平洋品种的鲑鱼,一般在繁殖后数周便会死亡。

    鲑鱼是卵生魚类,通常在河之上游产卵。其生长期为6个月至3年。鲑鱼先会在河里生活,直至成年。但只有10%的鲑魚卵有机会成长到这一阶段。它们的身体会随着生态出现变化,以适应在海水中存活。

    然后,鲑鱼再在海中生活一至五年,逐渐臻至性成熟;接着,大部分鲑鱼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在鲑鱼溯河产卵洄游期间,它们要遭历种种困难,跳越瀑布和堤坝,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产卵场,而且此间还不能摄食。

    每年7~10月,会有成千上万条鲑鱼到加拿大佛雷瑟河上游的亚当斯河段繁衍后代。它们都是从太平洋溯游洄流赶来的。行进的过程是逆流而上,而且每行进一个阶段河床就有一个层梯式的“增高”到另一个“层梯”,就如同我们上台阶一样,需要迈步向上。而鲑鱼只能靠身体不停地跳跃,才可能达到下一层梯——恰似我们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一样。因为特殊的环境及鲑鱼特别的产卵习惯,它们必须到达这个长距离高海拔层梯的上游,才可以产卵。所以鲑鱼们所需跃过的不仅只是一两层的“台阶”,而是极其漫长的洄游之路。

    这些台阶上面,有许许多多即将冬眠、需要补充食物的熊。它们会叼住因跳跃而露出水面的鱼儿,所以会有绝大多数的鱼葬身熊腹,永远难以企及回乡之路。

  只有经历层层难关后,鲑鱼才可以抵达最上游一个平静的湖面产卵。产卵后,鲑鱼死亡,结束它的一生。然后,孵出的小鱼苗将会重新回到海洋,一代复一代,它们又会沿着长辈走过的路成群洄游;奇怪的是它们总是能准确找到母亲产卵的地方,重复同样的悲壮生命历程。

    鲑鱼悲壮的历程被写成史诗、拍成电影并被拟人化地讴歌。这种精灵令人扼腕令人肝肠寸断也令人肃然起敬。

    向死而生、以死为生、视死如归是我们歌颂坚韧不拔人格的一种礼赞。但鲑鱼出此是它们的天性。可其寓意却甚像中世纪英国小说家班杨《天路历程》一样,是一种永恒的悲壮和悲悯。

    为什么说冰凌的文学道路跟鲑鱼现象有关呢?

    通读冰凌作品,我们发现他出生在上海,童年时历遭坎坷却立志要当作家。冰凌甚至在青少年时为了“体验生活”而主动要求上山下乡插队农村,吃尽了苦中苦。后来他辗转返城,当了工人、记者、编辑和作家,从虫结茧到破茧而出成为了美丽的蝴蝶一时命运令人艳羡。但冰凌却不满足、不甘心,在接近不惑之年又拼搏“洋插队”赴美,在美用全部身心血肉在命运的砧板上滚。“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冰凌的奋斗验证了莎士比亚这句金言。

    留美的日子里,除了体验、工作冰凌做得风风火火,他还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海内外文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屋男女》《旅美生活》《中风》《摩根律师》《回国开会》《幽会》《京城的哥》《“骗子”》《五婶》《经典婚姻》《马林苏》等等作品不仅文学界关注,有的还“触了电”被改为电影电视剧。

    冰凌不止是在文学创作上做得有声有色,他在推广中国文学的海外拓展、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业中也成就斐然。

  冰凌赴美以后,就主持成立了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跟中国作协联手,征集我国作家著作和签名本向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著名文化机构赠书;全面吹响了向美国学术界和主流社群介绍中国文学的集结号。旋即,冰凌又跟美国汉学界泰斗夏志清、唐德刚、董鼎山等前辈和美国文化界及高校名流创立了“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向瑞典学院推举中国作家巴金、王蒙等人,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壮举不遗余力号呼转徙。二十多年来,冰凌在创作和为中国文学造势方面做得可谓有声有色,无负自己赴美的初衷。

    作为一种文学象寓,冰凌其实是一条鱼。一条山沟沟小溪里的鱼居然敢游进了大海。他九死一生活了下来,最后居然变成了一条龙!

  去美国之前冰凌已经是作家。那去美国之后他会有哪些不同呢?——这是个好问题。史书载629年,玄奘27岁,其时他已经是唐代杰出的学者和名僧。舍弃功成名就的地位,他偏要历尽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这段史实,被后人写出《西游记》而家喻户晓。

  冰凌呢,他也是自找苦吃要去西方取文学的真经。他心中有美,身上无钱;却义无返顾跃向了茫茫怒海。其实,他并没有当年的唐僧幸运,没有同伴“挑着担牵着马”,但他同样“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也经历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但“敢问路在何方”,蓦然回首,却深悟“路在脚下”!

  冰凌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端方、有力。纵观他赴美前和抵美后的创作,我们发现虽则他的写作仍然是写作,但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他去美国不是观光而是取经、是充电、体验和进修。在那里,他增加了能量、汲取了营养,正是在美国,冰凌完成了他自己的“西游记”而满载而归。著名作家蒋子龙说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引驼人,此话确为真知灼见之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取得了真经的冰凌没忘记洄游和回报故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原乡在山溪。即使要换换地界,他也要选择长江而不是哈德逊河或密西根湖。

    我们前面看到了鲑鱼宿命般的洄游,特别是飞蛾扑火般的宿命。这是一个悲壮的象征。冰凌义无反顾为文学、特别是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献身,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鲑鱼。冰凌是非典型的“大西洋鲑鱼”。

    生物学著作告诉我们,鲑鱼里有一个特殊的种群曰大西洋鲑,它是多次繁殖的;它们不会在产卵后死去,而是会回到海洋恢复自己,来年重新溯游入河重复产卵。­

    ——这正是我们的冰凌!他是一条不断入海、不断返家又不断出征的大西洋鲑鱼。他用不断地产卵暨文学创作及深情倾诉获得了文学的永生。

    冰凌有幸,他赶上了大时代。中国今天正在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若问冰凌走向世界前和出走以后到底有什么不同,我想,他永远可以骄傲地说:“我见过海”。

责任编辑:善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