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翦辉
这是一个充满爱和力量的动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2020年2月14日。那天下午,6时许,湘潭市中心医院,一阵仓促的电话声传来, 正在忙碌的临床医生周巧巧连忙接听。电话那头,声音低沉而清晰。说话者开门见山:被成功治好的新冠患者在康复期,其血浆可以采集吗?对周巧巧来说,这个声音很熟悉,她第一时间判断出,打电话的正是他们的医院“掌门人” 曾建平院长。
周巧巧不敢轻言,他知道,这个时间点,这么急促的电话,非同寻常。她谨慎地回答:条件具备,可没看到具体执行文件,目前不知道怎么执行。她如实回答,迅速挂了电话,又急忙拨一个号码。这个电话是打给湘潭市血站站长的。晚上9时许,周巧巧收到从血站发来的文件,急匆匆给曾院长拨电话。电话那头,曾院长的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好,太好了!已有相关文件,我们就赶紧行动。
2月15日,一则醒目的新闻标题让众人沸腾:“湖南首例!湘潭市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紧接着,全国各大网站转发,朋友圈大量转发,湘潭市中心医院,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
原来,2月14日9时许,曾院长在接到周巧巧的文件时,便即刻召集全体医疗骨干开会讨论,2月15日中午,医院让医生联系患者进行评估,下午5点半,便完成了检测,6点半,完成了康复者的捐献采集,2月16日,医院再次检测样本,评估是否符合输送条件,16日上午,病人接受康复者的血浆输送。“这一切,超乎想象地迅捷!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会觉得那简直就是战斗的场面,简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啊!”周巧巧如今回忆起来,不由感慨。
输血科主任蔡丹回忆了当时的采集状况,她说,这是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经历。她记得,2月14日,湘潭市中心医院院领导组织专家对康复期的自愿者进行评估,当时,他们都达到了采集血浆的指征,当然,检测出达到这个指标,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可是检测的过程,确是耗尽心力。适用的血浆,必须达到两个标准,其一必须达到献血源的标准,其二对艾滋等疾病的检测,必须过关。采集检测合格,必须保存在专业储血冰箱里。
第一个捐献血浆者,来自疫区武汉,一个30多岁的吕姓男子。蔡丹见到他的时候,问他怕不怕,他的表情很虔诚,声音很温暖:不怕,你们救了我的命,我一定要这么做,才能让我内心的感激之情,有了释放的出口。他告诉蔡丹,当初自己生病刚进医院时,身无分文,正是湘潭市中心医院,这些可爱的医生护士们主动捐款,才让他们这些无处可归的人有了安身之地,并有了治疗的希望。
爱是可以传递的。湘潭市中心医院医技支部的工作人员说,其实当看到那康复期患者准备捐献血浆,义无反顾,这种付出和真情,也深深打动我们,他们曾一次次表达对我们的感激之情,其实,对他们,我们也深深感激。他们接受了别人的爱心,也贡献出自己的一片赤诚之爱,这之间,无不弥漫着动人的人间真情啊!
有人说,在医院,很多人看淡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医生对于这些,很多都表现得极为理智。中心医院的医生们说,面对病人,尤其对他们疾病的治疗,理智是必需的。
在血浆捐献这一医疗行为中,真情无处不在,可理智必不可少。
在捐献中,捐献者和被捐赠方双方的安全,是执行医生必须格外重视的。
不管怎样,作为湖南省第一例,我们去实施,心里总是有点忐忑的,但我们有强大的医疗团队,还是不乏自信的。湘潭市中心医院当初在捐献现场的医生们说。有时候,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就像浪花和大海,我们的医院,就是我们最强力的依托,最温暖的后方。
最初的血浆捐献,来者两人,他们发现,实施者并不如往常一对一,输血科主任蔡丹回忆,输血科除了自己,还有金玲梅、周巧群,此外,湘潭中心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的徐医生来了,工会医生来了,湘潭市血站的两个工作人员也来了。医院的重视程度,远超寻常。
一切非常顺利,又非常迅捷。
事后,蔡丹将这一事件在自己的朋友圈做分享,令她吃惊的是,曾经外出学习认识的全国各地的医生朋友,都刷刷地给她点赞,一个个,又一个关爱和赞美的留言,让她疲倦的心开始沸腾,她有些说不出的感动和激动。“全省首例,你们真是做得又快有准。”当晚,蔡丹一次又一次想起了这句话,久久不能入睡。
采集血浆成功了,下一步,如何给重症病人实施?呼吸内科主任蒋明意见证了后续进展。
彭姓患者为家庭聚集性肺炎,以前曾有慢阻肺,进入医院后,治疗效果一直不好。经过观察和检测,医院决定,对其进行血浆治疗。
医生们走进彭的病室,只见其呼吸困难,伴严重焦虑情绪。安抚,是首要之举。他们迅速请来了心理医生,对彭进行心理疏导。科学的解说,暖心的关爱,让彭姓患者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相信,接受血浆治疗,是自己病情好转的一个机会。如他所愿,在进行血浆治疗的第二天,他的病情便迅速好转。
方志雄主任是医院专家组副组长,他对第一例血浆捐献事件感触尤深。第一例成功捐赠为什么出现在湘潭市中心医院,方主任认为,院领导的身先士卒,医院强大的行动力,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 捐献血浆,对于湘潭市中心医院来说,亦是边治疗边摸索的,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在方主任看来,医院本身就有这种基础能力,再加上武汉金银潭医院有这样的成功救治先例,医院领导们就更有信心了。医院连同省里专家组共同讨论,向市里回报,这样,以“弱者同情原则”,迅速给病危的人实施血浆治疗,在其病情明显加重的情况下,稳住了状态,赢得了治疗时间。他记得,那些天,其实大家都过得很苦,精疲力竭。他记得,当时已经50多天没回去,每天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哪怕白天再累再苦,晚上也要研究新的情况。对于血浆治疗的研究考证,大家都是自主的,积极的,没有任何人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当大家发现,血浆治疗者日渐康复,一个个患者走出医院,再怎么累也值了。
对于血浆治疗,曾院长给了非常专业的讲解。他认为,恢复期的血浆,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很重要的方法 ,新冠患者经治愈后,血液里产生了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顽强地对抗病毒,若把他的血浆输到新感染的体内,新感染者本来是没有抗体的,被输入血浆,便产生了抗病能力,并进一步促进他恢复。可以说,血浆能抵抗病毒,增加疾病康复的可能性,提高治愈率。
医院数据显示,之后的血浆治疗,效果都特别好,相关病人都迅速得到了恢复。在中心医院接受血浆治疗的8个重症病人,无一人死亡。
好的结果总让人欣喜,可之中,曾院长回忆,对于第一例的尝试,没有巨大的勇气是不行的。的确,在地区没有成功案例的情形下,第一个尝试者总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但我们知道,从科学原理来看,是可行的。
可这种勇气,不是人人都敢尝试。当初,就有管理部门的人站出来反对,叮嘱说要小心,有些还暗示说:在医学上,是不能轻易创新的。
可不管怎样,为了病人的健康,我们又有基础,有信心,总是要尝试的。我们的目标,尽量不出现死亡病例,捐献血浆这一块对危重症患者,确实产生的很大作用。说这话时,曾院长的语气很淡然,他轻描淡写地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可医院没有人不知道,他是有着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
“首例”的意义在哪里?曾院长的声音很温和,却掷地有声:让恢复期患者奉献爱心,这种爱,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和爱心,又是可以传染的。一个个生命被唤醒,一个个生命被滋养,我们要让越来越多人相信,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人间。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