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大桃是“三品一标”农产品,也是平谷区农业发展的标志。坐落在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的国桃种质基地,则肩负着平谷大桃品质改良、展示、推广的重任,也是北京农学院与平谷区合作开展“生态桥”工程,进行桃枝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示范的基地。随着“生态桥”工程的推进,刘家店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村产业发展中逐渐产生了新的需求。如何第一时间回应需求、解决问题,2020年初夏,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依托 “生态桥”工程项目,组建了由王旭、宋汇丰、王名惠、佟琳等多名研究生共同参与的产业融合实践团队,在多名教师的带领下,扎根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国桃种质基地,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实训实践,深入基层,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搭建产学研桥梁,创新产业内容,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与生产实践 学习生产技术
作为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要想助力乡村发展,首先要了解农业农村,同学们从参与生产开始自己的实践之旅。在国桃种质基地,参与实训实践的同学与桃农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炎炎夏日,同学们一起在桃园套袋、除草、摘桃、装箱等,并在高程达教授的指导下开展林下作物种植,取得了良好成效。虽然每项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桃园湿热的环境和漂浮的桃毛对于初出校门的同学们来说很有挑战性。短短几天,同学们不仅慢慢克服了环境上的困难,而且对工作越来越熟练。实践团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了解平谷大桃历史,认知大桃品种、理解生态农业内涵、学习立体种养技术,创新实践大桃种植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同学们参与生产实践
“真的没想到国桃示范基地藏着这么多的奥秘,我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同学们说,“桃树的种植并不简单,国桃基地示范园的桃树种植与传统种植模式大不相同,园区的桃树采用主干型管理方法,每颗桃树2.5米封顶,将树形修剪为“宝塔”形。国桃基地示范园的种植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循环,也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普及了机械化种植。”在实践基地,同学们认识到:国桃示范基地的土壤经过“生态桥”有机肥的改良后有机质含量更高;基地采用高培垄栽培模式,结合微喷滴灌技术,科学灌溉;采用生物、物理手段进行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高培垄铺设黑地布,防草、排涝、保墒。
实践出真知,既然国桃种质基地肩负着大桃种植示范的任务,那么,这种种植模式就需要推广出去。农村发展研究生做的第一项社会服务工作,就是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绘制了多幅种植结构图,供其他桃农参考使用。
示范园种植结构图
搭建服务桥梁 解决实际问题
和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国桃种质基地所在的寅洞村也面临着劳动力老化、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驻基地实习的研究生就成为当地的好帮手、好桥梁。
在乡村治理方面,研究生则更多成为村委会的好帮手,积极参与农村的各类活动。实习期间恰逢寅洞村举办九九重阳节,研究生们利用自己的策划专长,与村委会一起策划、组织了九九重阳节活动。当了解到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时,同学们还在布置好会场后,热心照顾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最终,活动在一片欢声和笑语中圆满结束。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写作专长力所能及地为村民提供帮助、认真协助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会议记录和村委会日常文件整理等工作,尤其是了解到寅洞村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时,同学们还主动承担了写作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提炼了寅洞村的治理模式上报到镇里,成为示范村重要的支撑材料。
重阳节活动现场
在农业生产方面,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研究生就搭建产业服务桥梁,及时联系学院老师到现场一起予以解决。比如,同学们和高程达教授、当地果农一起解决了主干型桃树剪枝管理问题,大大提高了桃树挂果率和优质大桃产出率。再比如,由于桃树下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不仅在桃树种植上进行创新实践,还开展了桃树株间种植蘑菇的复合增收模式实践。同学们充分利用桃园土地潮湿,常年不见阳光的特点,在部分农户桃园开展蘑菇种植实验,经过质量检测,桃园种植的蘑菇不仅达到了质量安全标准,而且营养价值极高,该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桃园空间,实现了立体种植,而且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种植蘑菇也不是很容易,首先要将50%的桃树枝粉碎物与50%的秸秆粉碎物混合,使其保持70%的湿度。之后将其分散铺在树垄上作为菌床。另外,我们还要蹲在桃树下把菌棒埋在草料中,一个菌棒可以覆盖一平方米,铺上两层菌棒之后改土,把草料垄出形状,保持水分。” 研究生宋汇丰说道。
总的来讲,同学们认真、细心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获得了村委会和基地人员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学生与农民一起种植蘑菇
拓展产业内容 创新发展模式
实践团队依托大桃的文化内涵,开展文创大桃实践,丰富大桃产业内容。在2019年国宴平谷70大桃的启示下,实践团队在常丽红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创新“桃贴”设计,先后设计出“七夕”、“国庆”、“福寿”、“嘻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节日庆典系列、可爱表情系列、吉祥祝福系列、经典图像系列等桃贴。针对“70大桃”套袋印图成功率的特点,实践团队先后试验了多种材质对桃贴进行固定,最终选定了材质最价廉、成像效果最好且最易操作的保鲜膜,将大桃桃贴成功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96%以上。提高了大桃创意价值,丰富了大桃产业内容,实现了大桃由原来产品产出为导向向文创价值提升为导向的跨越。
桃贴成果图
桃贴的成功实现了大桃的价值增值,国桃种质基地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为了进一步地推广国桃基地的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观、学习、采摘,推动文旅融合,同学们制作了基地平面图、设计了宣传册和PPT。“我们通过这种展示的形式,向全国的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国桃示范基地的生态理念与种植理念,同时我们对国桃示范基地进行了平面图的绘制,这样可以使前来参观的人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出生态示范园的种植结构,更好地了解‘生态桥’国桃示范基地生态理念。”同学们介绍道:“平谷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刘家店镇有著名的丫髻山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希望刘家店镇特有的大桃文化,可以作为当地特色文化类产品、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文化产品支撑。同时加强对生态示范基地的推广,吸引全国各界人士前来示范种植基地参观生态种植技术,带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国桃基地总体平面图
深入调查研究 提炼实践成果
在国桃种植基地实践中,同学们在完成实践服务工作的同时,围绕实践内容选定毕业论文选题,顺利完成了调查问卷制作,深入开展产业调查研究,并提炼总结完成毕业论文。
调研设计
通过调查研究与亲身实践,针对当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问题,王旭同学提出:应当推广生态园种植技术,增加农地机械作业,科学管理桃树。宋汇丰同学在对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后提出:基层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小组推广宣传生态农业,提升农户的生态农业意识。王名惠同学在对循环农业对农民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中提出:农产品质量与生产要素是影响农民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三位同学不仅完成了自己的论文,还对当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与农民的生计提出了合理高效的建议。
实地调查
驻基地半年的同学们通过深入地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学习了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搭建服务桥梁,师生共同解决了生产问题;通过学以致用,协助创新了发展模式。自身的亲身实践,不仅培养了自己知农爱农的情怀,也深刻地体会到“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供稿单位: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