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脱贫攻坚精神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1-07-24 13:37:2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班永杰

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班永杰,2021年7月18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为花垣县及来宾做了一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做脱贫攻坚精神传承人》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很高兴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到素有花垣县“南大门”之称的苗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十八洞村。我是第一次来十八洞村,来参加“党史教育万里行,红色记忆代代传”红色公益活动暨十八洞村再出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布会。今天是7月18,又是在十八洞。“十八”多么吉祥的数字。真诚祝愿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大家不会忘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致富梦”托起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新希望;“幸福梦”走出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新路径;“特色牌”拓展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小康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变化使我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近距离的观察感受到中国的脱贫奇迹。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首倡之地、首创之为彻底甩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的帽子,全县各族人民大踏步迈进了乡村振兴路,今年十八洞村,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建党100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和潇湘“红八景”。花垣县和十八洞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家都知道,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精准扶贫理念深刻融入了十八洞村的元素和实践经验。脱贫攻坚精神,作为我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全党同志,都应该认真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扶贫情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人。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什么?就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

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得以铸造和不断弘扬。其中,为民造福史,就是100年来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为民造福的历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我们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事实证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保证了脱贫攻坚战打得赢、打得好。时刻牢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实干兴邦、实干惠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了九条,阐述了党史的重要意义:

一是我们党已经发展为一个走过100年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政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

二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作出的丰功伟绩。

三是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四是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五是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六是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七是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八是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九是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

第二、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的重要内容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进程中,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形成了共产党人的顶天立地的伟大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在行动落实上的具体指导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个字要求,关键是“精准”二字,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

“我们爱挂国旗,因为国旗最吉祥”,“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人民对政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得到明显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增进了人民的政党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增进了人民的国家制度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了中华民族认同。

中国的脱贫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更快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具有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所有的人富裕”和所有的人“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方面的历史和时代的先进性。

第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伟大的扶贫情怀,做脱贫攻坚精神传承人,昂首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在各地都看到,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怀,对于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2017、2018、2019、2020、2021年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里,可以感受到让全国人民备感温暖、备感鼓舞的伟大扶贫情怀。伟大扶贫情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各级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怀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实践动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取得了全面胜利,积累了经验,锻造了精神,完成了历史性任务。然而,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争做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轨道上。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把十八洞村建成国际减贫交流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三大基地”。在凝聚红色力量,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探索“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等方面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闻听十八洞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来了,新闻人来了,研究者来了,他们让遥远的十八洞村在读者手中变得“近在咫尺”。

《我的十八洞村》责任编辑吴向红,也是我的多年的朋友,她曾说,她陪着作者在十八洞村全程采访过程中,他们为扶贫工作队的动人事迹流下过眼泪,为村民积极的生活态度欢笑过,为村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感情感动过……她深深体会到,《我的十八洞村》必须如实地反映十八洞村变化,用变化来诠释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导下的样本意义。

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决胜2020”征文开篇,首篇推出的是我的朋友、也是曾经都当过兵战友、对我启发很大的作家李迪采写的报告文学《腾飞的十八洞村》。

2020年6月29日,李迪老师因病去世。他撰写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一书。大地上的事情,劳动者的命运,他挥动大笔,在纸上耸立起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所以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骨血,因和人民的骨血融合在一起而永恒,而不朽。至今,在大家的耳边,依然回响着李迪同志说的那句话:最美的语言在民间,面对那些最朴实的人,亲近他们,亲近他们最真诚的表达。

我想起今年3月曾经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背景的一首小诗《新年啦,你都说些啥?》。我给大家朗诵一下——

新年啦,

见了乡亲们,你说些啥?

摆脱贫困,一直是你心里牵挂。

今年的新年,你说——

2020年,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成就,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历经8年,

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

832个贫困县摘帽。

去年的新年,你说——

冲锋号吹响,

万众一心加油干,

越是艰险越向前。

前年的新年,你说——

你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

大前年的新年,你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你们的承诺,

不,这是共产党人的承诺!

五年前的那年新年,你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你还说——

兄长爱护弟弟,

就见不得他们遭受饥寒,

看到了,你会为之伤心。

就见不得他们劳作辛苦,

看见了,你会为之悲痛不已。

“闻其饥寒为之哀,

见其劳苦为之悲!”

忘不了,忘不了,

中南海,那面厚重的影壁上,

金光闪闪的五大大字,

“为人民服务”。

这里,这里,富含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含义!

同志们!

中国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实现了脱贫目标,充分说明了只要道路正确、制度优越、目标坚定、治理科学、领导有力,消除贫困就是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我们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作出我们应有的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