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浅析新时代中小幼劳动教育课程研发的价值及策略

发布时间:2021-07-21 18:08: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郭利河 王进华(作者系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局长郭利河、山西省科教研学旅行综合实践研究院院长王进华)

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一切幸福都需要劳动去缔造。劳动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一直倡导的教育思想,爱学习、爱劳动,强调的正是手脑并用,相辅相成。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劳动试验区发挥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的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

育工作,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将联合山西省科教研学旅行综合实践研究院,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工作,整体设计中小幼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劳动教育课程研发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分析,供老师们讨论商榷。

一、课程研发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是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意义。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是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设计的根本所在。

依据研究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利用各方优势劳动教育资源,根据各个校本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共性与个性,挖掘找准结合点,在教学、家校共育、社会参与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梳理劳动资源,转化为劳动课程主题。通过发现、讨论、实践、分享、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二、课程设计说明

劳动教育课程,应将劳动教育和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劳动学习和劳动教育实践能力。课程涵盖了发现、讨论、实践、探究、交流分享和评价等板块内容。

授课采用双师或多师,跨学科协同教学。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既可轮流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多途径保障教学连贯性。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乐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成长。

三、课程情境(任务)

(一)教学目标学目标

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职业能力。(以培育有机肥劳动实践课程为例)。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店区西温庄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

授课在学校实习农场中开展,所有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

四-六年级学生探究欲望强、参与度高,乐于动手实践,他们对贴近实际生活的劳动教育课非常感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认真对待此次实践课程。

(三)工具、材料

实验工具:手套、水桶、堆肥桶、锹、铲、耙子、电子秤、温度计、皮尺。

实验材料:农作物秸秆、杂草、落叶、沼渣、土壤、蛋壳、果皮、菜叶、米糠、记录本等。

(四)引导学习

第一以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为主线,设置“自主探究”:测量有机肥堆肥高度、称重量、量温度。

第二是创造性劳动教育活动:小组根据设计好的图纸(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领取材料进行培育有机肥实验。

(五)课程内容

任务一:选择培育有机肥环境

课前,学生通过学习单自主学习。学生了解有机肥知识,设计有机肥堆肥图纸,课余时间小组设计海报“培育有机肥召集令”进班级演讲等形式收集常用培育有机肥的材料,并进行整理。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有机肥堆肥环境。

老师:你知道怎样的环境适合有机肥堆肥吗?让我们去堆肥地点选一选吧。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潮湿、光照强、通风好、阴暗处几个环境里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宜的堆肥环境,说明选择理由,并在“选择环境”表格中打钩。

任务二:有机肥堆肥制作

老师:用收集好的有机肥材料根据设计好的图纸,以小组形式分工制作有机肥。

学生:小组学生根据图纸选好材料,动手培育有机肥。

老师: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堆肥高度、重量、温度等数据。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底层放一些木屑和米糠,使堆肥透气性好。

老师: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实验工具,小组选取堆肥准备材料、确定配比。教师介绍堆肥桶结构,包括各配件的用途。根据课前资料和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分工、明确任务。

学生:学生按设计要求领取材料,确定堆肥材料配比。

老师:提示学生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学生按图纸设计开始制作,借助工具对堆肥材料进行处理。

老师: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和思考情况。

学生:学生分别称出装好材料的堆肥桶重量和空桶重量,然后算出材料重量。用温度计仔细测量出堆肥桶内温度、尺子量出堆肥高度。堆肥结束后比较产生肥料与制作堆肥时材料的高度、重量差异。

老师:提示学生定期观测堆肥情况,及时翻动堆肥。

任务三:评价

老师: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从积极参与、协同合作、问题讨论、收集资料完整、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交流分享等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自评:我真棒、还可以、需努力对应的三个表情图标(开心、一般、难过)后面打钩。

老师: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对学生测评,会基于他们的学习日志和实验成果及时在课堂上给予反馈。教师通过不断询问小组活动的进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提出如何合理修正,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在于注重与各学科融合,教学生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创造热爱劳动的氛围,推进劳动教育高效实施。

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探究为主,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劳动协作、评价多元、劳动教育全程育人。教师从直接教学转向指导活动,向学生提出开放式的挑战和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尤其敢于质疑提问,积极动手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活动热情高。课程设计中充分关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彰显弹性和张力,实现劳动教育达到教学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

五、课程方向

一是思维新,做好与学科教学的 “ 融合 ” 和 “ 区别 ”。

课程设计要跳出学科教学思维,用实践教学的思路去设计、组织、安排劳动课。课程要引导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走入社会去动手,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克服劳动课的空壳化、形式化、娱乐化以及知识化的现象和倾向。

二是路径宽,建立和健全劳动教育的 “ 常态化 ” 机制。

课程设计要注意养成劳动习惯是劳动教育目标中的具体要求。劳动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在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化,而要常态化,一定要制度化,一定要有机制保障。劳动课程规划设计要注重生活劳动日常化的特点:经常做,持续做,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服务性劳动要注重公益化特点:就中小学而言,服务性劳动要让公益精神在服务性劳动中生长出来,让公益劳动成为自觉要求和行动。公益精神成为一种动力机制时,就会激发服务的激情,增强自觉性,那么服务性劳动就可以逐步成为一种习惯。生产劳动要注重身体力行、用心感悟的特点:就是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去,经受磨炼,用心领悟生产劳动的价值意义,身心俱进,导向习惯的养成。

三是落点实,发挥劳动教育 “ 做中学 ” 的独特效能。

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同学们在亲历的劳动中,由体验到认同到认真践行的过程,离开具体劳动任务及其过程,离开真实的劳动情境,劳动精神断然培养不起来。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研发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要多设计“做劳动”的课程,而非简单的“讲劳动”的表象理论。劳动精神附着在劳动技能上,一个没有劳动技能的人、不会劳动的人,很难有真正的劳动精神。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