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建交70余年来,中俄树立了世代友好大国关系的典范。202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7月5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政策篇》(俄文版)首发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首发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旨在进行新书推介,展示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提升中俄两国语言文字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互鉴。
俄罗斯联邦总统文化顾问、国际俄语语言文学教师协会主席托尔斯泰先生,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科罗巴切夫校长,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出版社列别德金娜社长,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家语言问题研究所别洛夫所长,圣彼得堡俄中友好协会索嘉威主席,俄罗斯科学远东研究院杂韦雅洛娃首席研究员通过线上等各种方式出席。莅临仪式的中方嘉宾有:北京语言大学刘利校长,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刘宏副司长,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划协调处李强处长,商务印书馆余桂林副总编辑,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周令飞院长。首发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孔子学院工作处陈丽霞处长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罗季奥诺夫常务副主任共同主持。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政策篇》(俄文版)是我校在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领域的重要机制性成果,本书着重阐述了我国推广普通话、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各项措施及词典编撰等方面的内容,使俄罗斯读者首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状况,特别是有关中国语言政策相关的内容。
发布会上,俄罗斯联邦总统文化顾问、国际俄语语言文学教师协会主席托尔斯泰先生以俄联邦总统办公厅名义发来贺信,他表示,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高效的语言政策,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制定和协调语言政策方面的经验,对俄罗斯这一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而言非常宝贵。希望双方能继续合作,推动两国人文交流事业迈向新高度。
编委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在首发仪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俄文版绿皮书的问世,为两国语言能力合作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案例基础。今后,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起,加强校际共建、学术交流,深耕语言教学领域合作,广拓教育交流途径,努力为推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科罗巴切夫校长给予新书高度评价,并亲自为其做序,他提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在语言文化、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取得了多方位的成就。未来要继续推进新时代中俄多层次语言文化合作新模式、传播新模式,就这点而言,俄文版绿皮书将为俄中两国开展人文交流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商务印书馆余桂林副总编辑指出,俄文版绿皮书是继英文版、韩文版、日文版之后的又一外文版本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国外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对于中国语言政策的关注及重视程度愈来愈高,特别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民族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商务出版社真心期待以此次合作为开端,在双方有关专家学者及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互译出版更多语言文化成果,实现中俄文化互通、文明互鉴。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出版社列别德金娜社长介绍了圣大出版社与我国在国际出版合作领域的现状。谈及俄文版绿皮书的出版,她特别强调了中国在语言立法、规范词典方面所提供的宝贵经验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希望未来与北京语言大学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翻译出版更多高质量书籍。
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周令飞院长用鲁迅先生的话表示,“这是我们应该祝贺的!”,并表示近几年来中俄之间频繁开展文学文化领域的大师对话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文化发展和国际友好交流。此次新书发布会将是中俄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俄文版绿皮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语言政策领域的成绩,将有效地推动中俄两国语言文化和两国学术界的交流。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家语言问题研究所别洛夫所长表示十分荣幸能参与俄文版绿皮书的编撰,他提到中俄两国在语言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学习中国语言政策的功能和经验对于推动俄罗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该书为双方语言文字研究和文化交流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刘宏副司长做总结讲话,他认为,“中俄在语言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双方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框架下,继续深化两国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在华俄文教学和在俄中文教学。充分重视语言文字对民心相通、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未来在语言管理、语言政策研究、语言文化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推进”。
在新书首发仪式环节,由我校刘利校长和刘宏副司长作为嘉宾代表共同为新书揭幕,中俄双方领导嘉宾通过在线平台合影留念,共同见证了中俄双方在语言文字、人文交流领域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来自光明网、中国报道、俄塔社、圣大杂志社的记者们就俄文版绿皮书的出版以及中俄语言文化教育及合作等相关问题与出席首发仪式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政策篇》(俄文版)的问世,是立足我国大语言文字工作格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中文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俄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构筑中俄语言文字交流互鉴新格局,助力两国民间交往新篇章!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