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以园林之专长 助乡村之振兴

北京农学院大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系列专题之四
发布时间:2021-05-26 13:58:3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党的十九大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

借此“东风”,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研究生迅速响应,成立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团,组织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满怀以专业知识振兴乡村的热忱,在园林学院赵晖副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团魏佳赟、胡佳奇、齐浩冬、陈雨、胡伟、张婧仪、黄雪、杨彤梦、王海波等同学深入基层、走向乡村,来到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和西贾乡的东旺村、陈家峪村、西汉村、茶棚村、张贤村等多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园林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团

传承农耕文化 助力乡村旅游

实践团来到“东旺村”——一个拥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庄,利用村庄资源和优势,为乡村寻找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东旺村以农耕为主,耕种资源丰富、地矿产资源丰富,有一定的传统工艺和手工业基础,古庙、潞麻是其历史文化特色,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魏佳赟同学介绍说,“最有特点的就是村子的形态,村子整体形似‘神龟’,为这个传统村落又增添了一抹神秘且传奇的色彩”。

在了解村落背景、挖掘村落的资源和特色后,要打造什么形式的旅游路线?如何打造属于村落自身的旅游路线?成为了实践团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与当地村委会、村民的多次交流讨论,最终,实践团研究确定:打造一条传承农耕文化,以农耕体验文化为主的生态旅游路线,将东旺村建设成为农耕文化旅游精品村!

要打造旅游精品村,首先在规划上要有合理的游览路线。实践团走访调研、测量考察、标定地点、反复模拟体验路线……用步伐一步步丈量着东旺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行走在村前屋后。通过反复的考量和规划,实践团终于为东旺村制定出了“以人为本”的游览路线。“我们将各个农耕体验馆以‘农业发展’顺序进行连接,将仅供游人参观的文化馆、图片展等放在路线靠前的位置,将需要深入体验的商品、农事体验馆等作为节点,占地面积也较大一些,给游客们更多时间去体验”,魏佳赟说,“这种‘单行道’游览顺序,不仅可使游人依序游览,更清晰地了解乡村发展进行农耕体验,同时可使游览过程更加有序,有效地避免了高峰期出现的拥堵、游客滞留”。

东旺村农耕文化体验园规划图

主体路线确定后,其次在乡村景观建设上要经济适用、生态自然。东旺村大多为砖铺路面,在路两边没有多余的空间,无法设置绿带。因此,实践团就将着眼点刻在了细微处,有效地将砖缝利用起来,撒一些草花的种子,自然形成独特的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了乡村淳朴、自然、恬淡的特色。村中古树是村落的灵魂、见证和象征,实践团对于古树周边的规划原则是保留原有的景观,减少人为干涉,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得益彰。

作为园林学科的研究生,实践团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村中公园也进行了改造。他们建议路面用植草砖加上铺地石竹,生态美观。“植物多选择乡土树种,多用草花,如二月兰、鼠尾草、波斯菊、月见草、铺地石竹等,这类植物不需要过多的维护,能保持较自然的景观效果。水塘挖成‘神龟’形,与村庄的平面相互呼应。池岸保持其自然堤岸,更能保留有乡村的味道。” 魏佳赟同学自豪地介绍了这个“点睛”之笔。同时,为了避免落水危险,水池近岸一两米距离处挖得较浅,并种植了一些唐菖蒲等较低得挺水植物,这样既美观又安全。

实践团开展当地旅游资源调研活动

农耕体验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游人的前来,因此在乡村产品上要传承、发扬、创新。“让古老工艺活起来”是实践团的初心。“大家自嘲作为资深‘吃货’,对传统美食的创新想法颇多。当地的粉油煎饼物美价廉,但口味单一,大家咨询了学校食品专业的同学后,自主创新地在煎饼中夹一些青椒、驴肉、鸡蛋等,不仅品类增加,还丰富了营养。同时,煎饼制作简单,可便于供给、方便携带,味美且饱腹,因此在当地人气颇高。”齐浩冬同学介绍说。

潞麻是当地的传统植物,产量丰富。实践团便创新潞麻的使用,带领村民制作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潞麻制作属于特殊工艺,当地的村民多有传统的编织技艺,因此,利用传统、进行创新,从传统的实用型向工艺品转变。服务私人订制,可将麻线染色,可在工艺品上刺绣汉字、字母、卡通形象等。除了制作潞麻鞋外,还可以编织手链、麻绳包等。”实践团集思广益,为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思路。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打造的每个特色产品能够独当一面,让它们成为东旺村的一张名片,提及它们人们可以知道东旺村,提及东旺村人们就能想到它们。” 实践团自信满满,眼中充满了对未来东旺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憧憬。

规划乡村景观 建设美丽乡村

为实践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践团还来到茶棚村、张贤村、罗家庄村、杜村、西魏村和五里庄村,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同学的学科背景优势,对乡村景观进行了规划。

此次实践中,实践团认识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支撑,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没有乡村人群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乡村振兴就失去了依托,而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培育不同乡村经济主体,壮大涉农特色产业。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城市的高校学生带着灵感、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去。”“我们此次实践,要以为新农村服务为根本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要有目标、有责任、有担当。”带队教师赵晖老师强调到。

实践团抵达西贾乡后,积极和当地领导沟通,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入交流。各村支书依次为实践团讲解了各村的实际情况、短板和需求。“感谢各位领导的详细讲解,我们目前对西贾乡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将会‘每天一村’的计划,到各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制订方案,也会再跟各位和当地村民进行进一步交流,以便更好地为各村服务。”实践团在座谈会上表示。

实践团与村领导座谈交流

为了进一步明确实践目标和方向,实践团多次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各村的人口现状、主要产业、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这些是我们调研的记录文字稿、拍摄的图片和视频、搜集到的各村庄的相关资料”,实践团展示出了这些天的调研成果,满满的都是实践团对村子的感情和热忱。

“每天回到住所都已夜幕降临,虽然一天的‘东奔西走’让我们疲惫不堪,但心中的热爱和力量又能让我们在短暂休憩后干劲十足”,胡佳奇同学说,“我们每天在回来后都要进行会议总结,对这一天的成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下一步进行工作部署,以便大家更明确每次外出实践的目标和重点。我们也依据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了任务分工,由风景园林专业的成员发挥专业技能,根据所承接任务对村子的党建宣传区域进行规划设计,由具备新闻编辑经验的成员负责文字材料整理和撰写。”

大家积极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按时、按计划完成任务,为乡村制定出合适的方案,实践团加班加点,在条件有限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使现有景观得到改观。“非常高兴,我们最终如期地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任务,制定出了两套设计方案作品,得到当地领导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赏。”胡佳奇介绍说。

广场大门效果图之一

党建广场手绘效果图之一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纯朴,真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深入地了解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作品,如果只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那也只是空想作品,不能落地的!”实践团表示,“这次为西贾村设计的两套方案,虽然设计过程多有曲折,设计方案被不断否定、推翻,但团队成员始终凝集聚力、不断协商重建,最终创作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作品,得到村子的认可,并将作品从纸面上变为现实场景,增强了团队成员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我们实践团受益匪浅!”

挖掘乡村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

“我们村面积小,人口也少,大概全村有千余亩耕地,有建立蔬菜大棚。村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三官古庙,庙里有两株百年老牡丹。三官庙在我们村民心中的地位很高,有许多关于古庙与其中百年牡丹的传说,周围也有古宅”,陈家峪村的村民为实践团介绍到,“希望你们可以帮我们村进行产业规划”。

经过实地考察,实践团认为:依据陈家峪的特点,可以第一产业的蔬菜大棚种植作为村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以牡丹园的建设来美化村庄环境,以三官庙作为村子的文化特色。齐浩冬同学详细解释说:“我们可以利用耕地广泛发展蔬菜大棚,使陈家峪村发展成为长子县的大棚菜供应地,为长子县乃至长治市供应蔬菜。庙前广场作为村民们的主要聚集地,定期开展丰富的村民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在广场及三官庙周边绿化时采用村里的特色——牡丹进行装饰,形成‘古庙—牡丹’的文化联动。古宅是少有的特色,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这是我们的古村落遗迹,是村子的文化遗迹,体现了村落的传承和历史,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未来必会因此受益。”

如何改善西汉村现有格局,规划布局合理的乡村建设方案?如何推动西汉村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是西汉村给实践团出的“题目”。于是,实践团对西汉村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地自然、社会环境,调查当地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发现、挖掘乡村资源,寻找乡村发展优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西汉村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有一定的农业、畜牧业基础,还有沼气等新能源资源,非常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 齐浩冬同学说。“利用农业和畜牧业资源,可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畜牧业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合作社,并将农业、畜牧业产业链延长,对农业、畜牧业产品进行加工,开设生产厂,增加产业附加值。”

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实践团对于西汉村的“沼气”资源甚为关注:“沼气作为常用新能源,可发展村庄的独特循环经济体系。将村中畜牧业废弃物、村民生产生活废弃物等有机废料加以利用,用作原料制备沼气,取代煤炭、天然气供给村民生活,污染少、成本低;沼渣、沼液还田,取代化肥,增加土壤肥力,可形成当地‘0化肥’使用的特色有机农业,形成一条循环经济闭环。”

魏佳赟同学说:“在规划布局方面,我们着眼于区块的划分,根据不同功能建立相应产业园,形成各功能的规模化。村庄中心为村民居住区,设有公共小广场、村民活动设施等公共区域,便于村民活动的开展和相互的交流。在居住区周围设置农业-畜牧业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区和特高压输电站等区域;其中,变电站设置相对较远,以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西汉村规划布局图

此外,实践团还对当地特色进行总结凝练,以及抽象化、艺术化加工,为村庄进行美丽乡村设计,为其设计具备地标特色的美丽乡村logo,及相关美术设计作品。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实践团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为我们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和方向,希望未来还有机会能再来为我们指导,帮助我们村发展。”村民们都表示出了对实践团能再次到来的热烈期盼。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团始终以“帮忙不添乱、增彩不增负”为团训,积极参与高校人才走进乡村、感受乡村、宣传乡村、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为加快实施创新、激发打造新活力的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有所用,行有所获”!

(供稿单位: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