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从象征团圆的中秋节与春节,到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都蕴含着中国古老的智慧。
2月1日,在即将立春之际,为了让孩子们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二十四节气里的故事。华清园社区居委会,中国儿童发展基金会,贝壳公益基金,北京早期教育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迎新春,庆立春”线上公益研学活动。因疫情原因,线下活动改为通过交互直播线上研学的方式进行。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如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影子,比如“立春吃春饼”,“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等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镌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传承。
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从小做起,孩子屹立于国际舞台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沉淀,锻造出孩子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相关文件,推行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旨在从小培养孩子对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而节气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被编入了小学二年级课程,是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必学内容。
但是如今,孩子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心在考试成绩上,用课外班、辅导班、加强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塞满,以为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很好的前途。但偶然一天,孩子问,大米是从哪来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跟农作物有关系?为什么在节气里要吃特定的食物?你才知道,教育孩子的路上,你错失了对孩子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便孩子有一个好成绩,但是对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了了解,便是缺少了民族的灵魂。
如今,我们应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节日,停下对洋节的盲目追求,停下对海外文化的一味追捧!停下对孩子考试成绩的刻意拔高!
2月1日,“迎新春,庆立春”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让孩子在线上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中国古老的智慧。
此次活动,由《发现二十四节气里的健康秘密》图书主创团队执行,老师在线上通过趣味十足的小游戏,为孩子讲解立春,节气的物候特征与饮食习俗,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二十四节气里的健康秘密,立春的习俗由来,为孩子种上一颗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感兴趣的种子,在成长中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等待种子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全程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孩子们在这期间无一离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游戏,参与度极高。由于孩子们的热情,活动时间延长二十分钟左右。
相信通过我们此次公益活动的举办,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有了初步的认知,孩子们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探索与实践。不负殷切期望,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少年!
在社区传播传统文化
动手实践体悟二十四节气
学习实践节日礼仪
与机器人互动,新技术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疫情常态化下,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让青少年沉浸在社区的传统文化氛围内。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