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些人在理解生态体验时,容易将之杂化或是片面化。例如,在访谈中,一谈到生态体验,有人就认为必须选择一个专门的时间,深入到某个原始森林、沙漠或高山大海中去专门体验。
事实上,只要当你开始防止和克服生存实践上的分裂状态和德行修养上的片面性的时候,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都会体验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感,领悟到生命活动的美感。
自然地,你会发现“生活如诗”。其实,生态体验就在你我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人们交互的生存实践之中。
我和我的同学们在紧傍长江的西山博士生公寓住宿和学习,每天早晨,太阳刚刚吐出晨曦,我们就被窗外枝头的鸟鸣声唤醒。
几位相好的同学一起到操场锻炼一阵子,回到宿舍,洗漱已毕,坐在窗前打开自己酷爱的专业及课外书籍,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各自的专业问题。
傍晚,学习累了,几个同学和着夕阳,一起到德风园边,欣赏水面上静静漂浮的莲花,在半山腰尽情闻吸梅花的清香,性情所至,还会拍几张坐在草地上或倚靠在紫藤架下的照片。
有时候,会忍不住席地而坐,或在田家炳楼404室,开起博士沙龙,围绕某个热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其他专业并不相识的同学也会参与来一起讨论。
周末,也会三五成群地到附近的大学里去跳舞,或到电影院去看场电影。读书时,会感到在进行精神旅一边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进行精神交流,一边与鸟儿对话,与风共舞。
春秋季节,读书、讨论之余,同学们邀伴到玄武湖、紫金山、中山陵、八卦洲等风景区郊游,抒发对自然美景的感慨,畅谈人生的感悟。
三年来,同学们的感情就像交响乐,在各种活动场景中交织,掠过游船,穿过珍珠泉的竹筏,弥漫了南京的山山水水,在教室和运动场上回荡,在长江和西山上萦绕。毕业分手前夕,许多同学彻夜聚谈,难舍难分,泪湿衣袖。
但是,面对这同一自然环境,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心态下,体验却很不相同。譬如,我在刚进校时,人地生疏,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寒冷孤寂”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熟悉了校内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了新的人际交往圈,与老师、同学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内心就更多了一份“鸟鸣春早"、“呼朋唤友”的体验。有诗为证:
面对同样的自然美景,同你融入其中和置身景外,是两种决然不同的体验。例如面对玄武湖,当我1996年孤身一人客居南京的时候,我曾经到玄武湖坐船游览。
但当时感到处处清冷人迹稀少湖水冰冰,心头升腾起一股无名的孤寂、凄冷之感,大有“细风无力卷残叶"、“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感慨。
但当我1999年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在南京有了面积虽小但布置得清新温暖有“小家之感"的公寓宿舍,和同学们一起在南京创办“南京博士家长学校",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开办“博士论坛",学业有所长进,同学情谊日笃,有所充实,有所寄托,有所丰满,且将自己的生命融于南京的山山水水之中的时候,我不仅对于玄武湖的体验不同,而且对南京的山山水水,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了一种开放敞亮的阳光感和无限的诗情画意,这种情怀不断地向更广大的时空弥漫开去不仅浸润着南京的人和景色,而且将所到之处的人和景致纳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在有限的生存中领悟到一种巨大的开放和生命极处的无限存在。有诗为证:
在上面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体验者并没有介入某种复杂而专门的生活场景之中,而只看到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画面,一种“返朴归真”的生活图景,然而却是饱含诗性的生活。
体验者既在生活中,又在诗中,体验者进人了诗与生活同一的境界。“诗开放了更高更强的世界远景”,“诗人直接根据生命本性表现这种生命观······“(引自【德】狄尔泰著:《存在哲学》(英文版),1957年版,第37~38页;狄尔泰:《体验与诗》,转引自列维松编:《近代批评文选》,纽约,1991年版,第53页。)就在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中,体验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开放与惬意。
实际上,同学们每天的读书和人际交往活动无时无刻不是融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无时无刻不是在同学们的学习和交往生活之中,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之中;自然、文化交织在一起,又浸淫着同学们的内心世界。
瑞妮曾从“间歇状态”的视角领悟到生态体验的境界:“我们很多人沉浸在大自然的寂静和神奇中,徒步旅行,野外露营,海边静坐时都有间歇感受的产生。
我们也在激情洋溢的性爱中感受间歇状态。当两个人对自我、双方及两人之间的交流有清晰的认识时,他们就处在间歇状态中。人人都渴望的性行为就发生在任何一方都不会去防御对方或想抽身离去时。任何一方都不会急于从中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或其他目的。付出深厚的感情时,我们的身体界限消失了,分不清谁是主动的。我们无法把自己与爱侣的身体区别开,也无法区别此的爱抚。当我们对身体及感觉有完全清醒的认识时,没有判断或议事日程介人;双方都感到某种比他们的身体无限广大的空间。我们与主宰一切的上帝融为一体,我们生活在间歇状态之中。”(引自【美】瑞妮·威尔菲尔德著,孙丽霞译:《身体的智慧》,第25页。)
由此可见,生态体验既可以置身于山川秀美的情境之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且不一定要寻找一个专门的时间去体验。
普通百姓的生活是简单朴素的,但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风凰卫视等开辟的《聊天》、《艺术人生》等节目,在与名人或平民百姓共叙人生故事倾听人生倾诉的过程中,唤醒和分享着深幽的生命体验,诉说者和倾听者都沉浸在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之中。
对比地看,体验者与其他生态因子之间处于一种对立、挑剔的身心状态,他与自己异样的生命体发生关系时便产生陌生感、疏离感、丑感、恶感、厌恶感等。
当体验者进人生态体验状态时即呈现为一种融人的身心状态,生成一种欣赏的心情,容易产生亲近感、善意感、美感、可爱感、赞叹感等。这时体验到的是每一个生命体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并以它自己认可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马斯洛曾说:“在通常的人际关系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彼此难以理解的,在爱的关系中,我们变得‘可以理解’。”
“假如我们对某人或某物喜欢或迷恋或深感兴趣,我们就很少有干预、控制、改善他或它的想法。我发现对于你的所爱,你是准备放任不管的。"(引自【美】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第22~23页。)只要你进入生态体验状态,拥有一个虚静、开放、平和、包容的心境,向自然,向他人,向一切原来外在于自己的生命体开放,那么,当你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置身于不同生活情调和风格的人群或民族当中,沉浸于爱情的海洋畅游与沐浴的时候,或在夜晚仰望阒寂的星空,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都可以体验到一种现世的、来自周围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生命涌动,体验到一种来自自己生命深处的生机和欢喜,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的存在而带给周围世界与他人的欢乐,因自己的存在而丰富了大自然之生物多样性的安宁感、和谐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时,你的存在时空获得了巨大的、无限的延伸,对自己的存在意义获得了空前的领悟,体验到自己是作为自己而存在的。只有带着自己情绪的、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立的生态体验,才可能明晰并澄清现实的“沉沦"状态,而真正达于自己本真的存在。
这时,你忽然发现生态体验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就在你一我一他的平常交往之中,你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圆融互摄,心性宁静,观听自在,美感云涌,在有限与无限合一的无穷极处不断拓展生命的时空,涌现生命的奥妙。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