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宇昌 贺超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南昌工程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在思政课堂,积极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大脑,通过开设“古典今读”课程、录制“古典今读”慕课,深化“古典今读”教学改革,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造性、创新性的开展《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道德经》等传统文化教学,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立德树人,着力完善当代大学生思想品质、理想人格、政治素养等,着力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今读”教学课题为关键点,全面规划和统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南昌工程学院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汪荣有教授担任“古典今读”教改课题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员博士教师分别担任“古典今读”课题组成员和课程主讲教师,课程融学术性、思想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一体,通过公选课的通识课程方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以鲜明的水利院校特色为辅助,以《水文化概论》为通识必修课,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水”元素,以水哲学、水民俗、水精神、水生态等为单元,以思政课重点教改课题立项建设的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大学生心灵,从大一至大四、从学思到践行、从品读到诵读、从线下到线上等,全面规划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思政课教学工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今读”思政教学新篇章,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根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今读”教学研究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水平与理论层次。课堂教学离不开理论构建与支撑。自2017年起,南昌工程学院就努力构建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今读”教学科研骨干队伍,队伍集党员、博士、思政课教师三者于一体,以《论语十二讲》《中庸十二讲》《孟子十二讲》《大学十二讲》《道德经十二讲》为主干课程,以传统时节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统儒家礼仪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价值观等为题,撰写发表十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古典今读”课程讲义,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开展传统文化“古典今读”课程问卷调查,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研究,实现“古典今读”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层次,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涵养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今读”教学目标为落脚点,全面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南昌工程学院面向青年大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今读”系列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铸魂育人,培育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为教学目标,着力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紧把握“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相统一这根主线,开展“经典诵读”、“名家讲座”、“文化论坛”等活动。
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中,南昌工程学院着力践行传统文化进社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价值感。以“古典今读”教学目标为落脚点,将之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及各个方面,努力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大学生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是江西省教改重点项目:“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价值观方法研究——以工科院校‘古典今读’通识任选课开设为例”(编号:JXJG-17-18-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程宇昌,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贺超海,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