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康养

疫情焦虑 《周易》解疫!

发布时间:2020-02-13 11:25:55 推广 来源:生态体验

01.

本站为什么还要做这一期?是因为前面曾经围绕这一主题做过三期,反响热烈,评论、留言引起了广泛热议,广大读者在当前疫情之下,隔离闹得人心烦躁、迷茫、焦虑,特别想读读富有生态智慧的经典解读文字,一是为了用生态智慧抗击疫情,二是为了宅在家里静心修身、增长大智慧,更有能量抗击疫情。

这一篇在前面已经发过,刚一发出来,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大家特别期待。不过刚刚过了一天就被删除了,主要是因为疫情《易》解中出现了一些敏感的词。这次发表,保持疫情《易》解的基本智慧面,但对《周易》中一些分析卦象中的敏感爻辞,不适合近期发表的,就请教授作了适当处理,还望大家理解。

02.

在前三辑,我们从生态体验理论之元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维度,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感染、消亡的轨迹,结合《周易》的生态思想,作出了生态解码。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跟帖、评论、留言、赞赏、开放互动、讨论深化。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个话题的热切关注、热情参与、开放式交互和智慧碰撞!

今天,我们进一步作《周易》解疫,以期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的人们。

03.

疫情冲击之下,不必人人自危!

疫情当前,人心惶惶。人人关心自身处境,这是严峻疫情下人之常情,只是,何以求得心安?

静心品读《周易》,升维鸟瞰福祸处境,调适、优化全家人的身心状态,不失明智之举。

严峻疫情之下,之所以有人心惶惶之感,何以故?原因是觉得不能自己把握命运,特定处境会不会招致悔吝,心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无论有无此次疫情,其实我们都有必要潜心钻研、精通《周易》奥义,深悟易理,则随之洞悉身边的世事、人事。恍然大悟,原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

社会应加强危机意识、应急响应教育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平时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面对生死挑战的时候,则显示出空前的恐慌。其实,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安全问题,也广泛存在于交通、饮食等领域之中,本来就无法回避。只是这次让人如此近距离,面对突发严峻疫情,恍然领悟到“生死就在呼吸之间”的生命之道。

《坛经》中说:“迷为众生,悟则是……”迷悟之间,悟则升起生态智慧,在全息沉浸的内生态体验中升维转智,所谓“若能转物即同……”

这样看来,目前无论是否感染者,人心思安,祈愿自己和家人身处吉地,成为吉人,呈现为吉态。而祈愿自己和家人远离凶险处境,远离悔吝结局。这是所有人求得心安的迫切心理需求。

04.

开启生态智慧,则吉无不利

深入感悟《周易》的生态智慧,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以《易》观之,福祸随人随境变化。即那些有德行、有道德智慧、开启了生态智慧的人——“君子”,会在概率上身处吉地,成为吉人,呈现为生命的吉态。《周易》是这样说的:“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也就是说,君子善于、能于明吉凶变化,即使平素居家、坐卧,也愿意花时间、花心力于“观象玩辞”之事,学会“自祐”,故而“无不利”。于是,完全可以升维鸟瞰,所看到的君子境界的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和运势,就是“君子居易以俟命”。是以君子“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05.

疫情之下,

孔子解《易》微言,深入浅出,开思启智。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故乾坤变化,尽在《易》矣。《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通观《周易》,其生态智慧的运演是成序列的,将人生命理的静态、动态圆通变易,在动态中把握某些静态的时空点,在静态中洞观生命动态运演的命理、趋势、情势。《易》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但是,人的一生会分为不同的生命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同阶段、不同生命状态之下,一些人会做出自埋悔吝的事。譬如,在某一个阶段表现得懵懂无知,会做出一些缺德、蔽智的事。而另一个阶段,则会由于自己身强力壮,或位高权重,或手中握持着丰厚的钱物、信息,或者掌握着强大的高科技手段,便会在一种无比刚强的、刚愎自用的心态下,做出一些缺德、蔽智的事。而俗常状态的人,往往并不深知因果律,行事表现出强势、率性、任性,以大快朵颐,无限自我满足。

《周易》给出的生命健康、安宁之道是什么?

以《周易》之智,恰恰是凡事适可而止、适时而止,谨防“亢龙有悔”的结局。如果你的修养真正达到了“君子”的境界,洞彻并掌握了其中的生态哲理,那么,人海茫茫中的“吉凶悔吝”,则“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是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而“小人行险而侥幸”。生态体验理论国际原创品牌微信公众号在1月26日发表的《丢弃“侥幸” 守望相助 理性应对》篇,已详细阐明了“侥幸心”害人害己的命理逻辑。

事实上,吉凶随人、随境而生,转境则消亡。谁开启了生态智慧,就可以在俗世间也能够不断优化生命之道,身处安宁之境。即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乔达摩.悉达多潜心“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救拔愚痴众生“出离苦海”。

《周易》揭示:天道昭彰,人心惟危。命理运势,皆为自作。不过,可以随人、随境而转化。毛泽东主席深刻指出,被动和主动总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又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在隔离中,可以静下心来,深刻反思以往的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启生态智慧,以优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立德树人的科学有效途径方法。

06.

《周易》给出的天道、地道、人道

《周易》清晰地勾勒出了人的命运和生死天机,应静心体验,反复体认、回味。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道、地道,是我们人类必须尊重、顺应的,须知,大自然并不因人类而存在,“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革命导师曾深刻指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人只能是在自然之中而不能站在自然之外,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多次强调:“人是自然之子。”

这次的突发疫情,一夜之间让人们感受到了平安、健康生活的割离、丢失。这让我们重新思考、重置“属人的生活。”为了今后能够生活得更好,真正过上平安、健康、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学会循天道、敬地道、立人道。而人要想真正“立人之道”,就不能走旁门左道,舍本逐末,而是在于“曰仁与义。”离开或丢弃了“仁与义”,平安、健康、幸福的生活也就远离我们而去了。这是《周易》耸立在我们面前的生态之道、生命之道、生命大道。

《周易》中隐现的天机妙理

《周易》的天机妙理并非遥不可及、玄而又玄,而是近在身边、生动形象。《易经系辞下传》中明确警示:“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解。”

有必要人人真正觉悟,自觉反思以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检讨我们对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态度与行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确立“生态哲学”、“生态思维”,祛除“自以为是”的思想意识,从此全民培育形成参赞天地、善待动物、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生活方式。

此次严峻的疫情启示、告诫我们,若人间有“仁义”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不灭斯文,天佑我中华。孔子解《易》微言明确指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07.

“欲壑难填”是现代人“百病丛生”的根源

生态体验理论深刻揭示:由于种种原因,个体人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性领悟力常常受到遮蔽,结果出现以有限的逻辑推理去理解无限多样化的生态关系的情况,其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可能性和当世结果,就是某个作为所谓“主体”的个体人,只看到他自己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存在价值,而小看、忽略以至否定他人他物以及与自己关系不甚密切的人或(动)物的存在价值。

这样一来,三重生态的完整关系就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这一个”人在生存实践中的体验所达成的生存境界就被“生态限制性法则”所限定。这种倾向和状态以“这一个”人的具体的生存、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周围的人和(动)物发生动态运动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关系紧张、不和谐以至紊乱现象,进而影响到“这一个”人及与他有关的人和(动)物的正常存在。当这个人对周围关系世界的领悟趋于狭窄化、片面化的时候,其道德境界就会反向下滑,最后可能突破人类的底线伦理,而沦落为俗人、假人或歹人。(刘惊铎著:《中华美德教育论》,2003年)也致发这一个个体人内生态的紊乱,降低其生存和生活质量。

在这次严峻疫情之下,人们已真切感悟到:当人的道德境界更多地受到人类或个人自身利益和人际圈的局限的时候,在其意识深处,埋藏更多的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关心,境界较高的也仅仅是对人类较长远利益的关心,而缺乏对超越于自身和人类直接利害关系的生态因素的关注意识,要让他们超越自己直接的现实生存空间去思考和关注在他看来是遥远的、与自己的利益毫不相干的问题,经验证明是相当困难的。

当代哲学家张世英说:“‘欲壑难填’,这种主-客模式所给人的束缚是无止境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主客关系式的认识只是一种外在的认识,总不免抽象性,而且认识必然性并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就等于是自由,至少不等于获得高层次的自由”。

08

 

在严峻疫情下,人们的内生态体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人们开始挣脱功利取向的羁绊,努力超越缺失性认知的褊狭,进入到存在认知的境界,领悟到了“存在价值”。自我的特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严峻疫情面前,人们开始最接近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他更想真正地成为他自己,成为更完善的人,他的生命中复归、拥有了“仁与义”的内核。从这一意义上,这一体验又可看作是一种“剧烈的同一性体验”。这一思想,彻底动摇了弗洛伊德理性与激情二岐对立之主张的根基。

当前的内生态体验领悟更多的是:热爱、拥抱生活吧,幸福不在天国,它就在你我的身边;追求幸福吧,它不仅能给你情感上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你发现人生的意义,使你获得涅盘后的新生。“高峰体验”表明个体获得了最大的同一和自律。即使疫情结束,人们再也不愿很快地退回到原来的低谷生存状态了。

在严峻疫情之下,内生态体验如何解析困境?

在严峻疫情面前,我们从内生态体验的视角分析困境,有人也许还不以为然,甚至于不能理解。但在平时的俗常态,他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去尝试理解这种天人合一的人间大道。不难看出,人的生态阅历和生态智慧不同,体验的策略不同,其生态体验会表现出程度和个性的差异,有些人能够体验到某些深层的“生态之道”,而另一些人则只是体验到一些浅近的“生命之道”。

但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觉地进入内生态体验之境,对于疫情的理解都会发生飞跃。有的人容易体验到人对社会生活、大自然和自身的融入感,心物一体感,身心的舒泰感、美感,有的人则更容易体验到置身于生态文明之中的和谐、神奇与魔幻般的美妙。虽然每个人所体验到的境界不同,但只要是在三重生态的任意一点上有所领悟,有所突破,那么,生态体验的整体提升就开始“发芽”了。

 

0

开启生态智慧,变异病毒不再恐惧

百变的病毒疫情会让人内心恐惧,因为疫情的状况、趋势都有太多的未知。但是,当我们站到人类高维智慧的源头,透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的生活方式的高低、优劣、错对,则会从心灵深处“远离怖畏”。

《周易》以仁与义为其价值观的核心,孔子以仁为其价值观的核心,老子以道法自然为其价值观的核心,柏拉图以人的理念为其价值观的核心,亚里士多德和狄尔泰等以人的生命(意义)为其价值观的核心,卡逊、莱奥波德、罗尔斯顿和纳斯等以人对自然存在所应承担的责任为其价值观的核心。如果我们将古代东方生态智慧,概括为“天人合德、自然无为、生命与慈悲、直觉体悟”。那么,借助于人类思想史的主脉,全面反思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我们才开始变得“心明眼亮”起来。

这次严峻疫情,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生态体验哲学观点,即:个体人在三重生态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生存,内心安宁,身心舒泰,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达成较高的生存境界。

10

 

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

在严峻疫情之下,我们自觉站上生态体验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的社会治理、教育和医学等,已经裹挟着人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趋向功利化、实用化、世俗化之境,而忽视了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陶养和生态行为习惯的培育。

这样做的结果,以致衍生出了大量的非生态、反生态的行为习惯,违背了生态之道和生命之道,在概率上降低了当代人的生命存在质量,从而给人的工作、生活和交往、健康带来难以排解的深层烦恼和痛苦、恐惧。它既不利于生命的健康、幸福、持续的存在,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

在这次严峻疫情面前,我们乘势升维思考,并在顶层设计上,自觉顺应13亿多人民的热切期盼,把对全民大健康的关注和重视,融入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

从分析性的学科视角和行业区隔的怪圈里,很难解决这样的世纪难题。但是,一旦我们升维鸟瞰,高维观照,则可以从医学、教育与社会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的新高度,清醒认识到,并在制度、行动上配套做到:

当代人日益关注自己的行为习惯与健康快乐幸福的关联度,并设法使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日益生态化,而为未来的健康快乐幸福积累福运。

一方面深刻体认《周易》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自觉践行《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念。在文化教育改革中,则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把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作为时代性重大命题。

这次严峻疫情也提醒我们,生态养生教育、生态康养产业、生态体验理念、生态体验教育体系等的探索,成为重要的新方向。必须跳出学科化的思维窠臼,深刻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彻底改变某些形式主义的行政管理习惯,系统科学地培育全民的生态思维、生态行为习惯,高起点建设人民幸福安宁的新生活。

(受访专家:刘惊铎,陕西眉县人,教授、博导、博士,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曾任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开放大学政法学部部长、澳城大等博士生导师;采访记者:姜才珅,生态体验网编辑部主任、生态体验理论国际原创品牌微信平台主任编辑、博士)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