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高峰 报道)相传原始社会末期,轩辕黄帝统一黄河部落后,先后发兵擒蜇尤、平长江、征岭南、拓蛮夷。黄帝亲自带稻种来到岭南教当地百姓种植稻米和养殖家畜,娶了一个民间女子为妾,后人称“鬼方氏”。黄帝与鬼方氏育有两子:长子叫禺,也称太禺;次子叫阳,也称仲阳。后来黄帝将禺阳二子安置在交通较为方便的清远北江边的飞来峡山中静修。
螺塘村风光
又过了很多年,这一年广州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计可施,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他们的虔诚终于感动了北方五位仙人。五仙人曾经随黄帝一起来岭南送过稻米,可谓驾轻就熟,他们骑着毛色各异、口衔五色稻穗的五只仙羊,从北方一路南下,途经清远前往广州。无奈经过石潭九牙山时,被九只凶猛的猎犬挡住去路,隐居水茜蛇山的南蛇仙子见状,立即变成蛟龙腾云驾雾,护送仙羊越过莽苍群山,绕道北江峡山“第十九福地”飞来寺,途中有幸得到黄帝的两个儿子禺阳的鼎力相助,沿清远峡山飞临广州。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广州被称作“羊城”、“穗城”。
相传五仙人为了感谢南蛇仙子和禺阳两兄弟的护驾,临别之时各赠一串稻穗,南蛇仙子将稻穗转赠给水茜百姓,禺阳两兄弟将稻穗转赠给飞来寺禅师。南蛇仙子死后,水茜百姓在蛇山建起了“祖王庙”,每年春秋二祭。飞来寺禅师为了纪念禺阳两兄弟,将飞来峡北岸的山脉称为“大禺山”,南岸的山脉称为“二禺山”,两山夹峙的峡谷叫做“禺阳峡”,简称“禺峡”。据《禺峡山志》载,二帝子在此与百姓共同生活、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据说现在的番禺就是禺的孙子番禺的后代封地,数千年来作为地名至今未改。阳的后人留在清远,相传飞来峡口两岸江口螺塘的黄姓先民,大都是阳的后代。
原来,螺塘地处飞来峡口,地形呈“葫芦状”,汹涌的江水经过北江三峡的束缚,一出峡谷便怒涛澎湃,向南一泻千里。螺塘两岸,形成百里滩涂,盛产茜草和田螺,据说,螺塘出产的黑鬃鹅因喂养茜草和田螺而闻名遐迩,成为历代贡品。
话说岭南三大古刹(南华寺、飞来寺、庆云寺)之一、被誉为“第十九福地”的飞来寺,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诸位也许一听飞来寺这个名字就感觉很惊奇?飞来,难道这个寺是飞来的?没错!传说这寺正是大力神以神功把安徽舒州的延祚寺搬过来的, 还说这大力神是轩辕黄帝二庶子太禺和仲阳所化,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间就将这寺移来清远峡山,途经梅岭时挂落一角,在梅岭留下了挂角寺,移到清远峡山的就称为飞来寺。
飞来寺的到来,让清远百姓欢呼雀跃,他们纷纷前往峡山参拜祈福。其中螺塘村有一位黄姓长老,对飞来寺住持贞俊禅师非常崇拜,隔三差五就送新鲜蔬菜来寺庙,并亲自聆听贞俊禅师的禅修课,最后成为贞俊禅师的俗家弟子。某日,贞俊禅师赠送两粒水稻种子给黄长老:“这是五仙人赠送的稻谷,也是飞来寺的镇寺之宝,你与飞来寺有福有缘,现转赠给你,希望在螺塘广为种植,生产的大米就叫‘神仙米’吧,力争让‘神仙米’成为朝廷贡品”。
黄长老回到螺塘,召集族人宣布,集全村之力,培育神仙米。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培育,十载耕耘,神仙米在螺塘开枝散叶,成为历朝历代的贡品。这就是螺塘“神仙米”和“福缘米”的由来。
到了南宋末年,宋少帝被元朝军队步步追击,仓皇南下,途经清远峡山。在陆秀夫、文天祥等主战派的护卫下,在清远邑人朱文焕、王九都、徐起公等战将的浴血抵抗下,元兵在北江两岸遭受重创,宋朝三位战将也兵败殉国,长眠于清远。相传宋少帝在天子山瀑布前面暂避,螺塘黄氏族人主动送来粮油,饥肠辘辘的宋室皇族吃完米饭,大呼终于吃到了久违的神仙米。谁知元兵铁骑寻踪而来,情况十分危急,护驾的宋兵急中生智,从山上悬崖攀绳而下,救走皇后和少帝。
明、清两朝,每年金秋时节,水稻收获之后,螺塘和水茜百姓为了纪念五仙人的厚爱,择日在江边的田野上举行“火龙迎恩”盛会,感恩仙人恩赐稻谷,感恩大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就是清远“谷神节”的由来。
晚上,村民点燃篝火,以大地为舞台,苍穹为背景,繁星做照明,嘿嗬嘿嗬地舞起“稻草龙”,为“谷神节”增添了一道亮丽风采。20米长的“稻草龙”在田野上左右腾挪,上下翻飞,在阵阵鞭炮声中,“稻草龙”仿如腾云驾雾巨龙,时而引颈腾空而起,时而伏地乌龙摆尾,令观众如痴如醉。(本故事由清远作家高峰先生搜集正理;搜集地点:北江河畔飞来峡镇江口螺塘村;讲述人:黄婆婆,103岁)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