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高峰 报道)江口螺塘和石潭水茜分别位于清远北江河畔和滨江河畔的东西两边,因为这两个村庄盛产田螺和茜草,故名“螺塘”、“水茜”。虽然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在民间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历史往往有某种惊人巧合,螺塘村有“田螺姑娘”传说,水茜村也有“南蛇仙子”故事,同样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民间故事采集地——螺塘村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广州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计可施,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他们的虔诚终于感动了北方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毛色各异、口衔五色稻穗的五只仙羊,从北方一路南下,途经清远前往广州。无奈经过石潭九牙山时,被九只凶猛的猎犬挡住去路,隐居水茜蛇山的南蛇仙子见状,立即变成蛟龙腾云驾雾,护送仙羊越过莽苍群山, 绕道北江峡山“第十九福地”飞来寺,途中有幸得到黄帝的两个儿子禺阳的鼎力相助,沿清远峡山飞临广州。
参加故事采集活动的清远文艺家
螺塘和水茜的村民说,当年仙人们为了感谢南蛇仙子和黄帝两个儿子的护驾,分别时以稻穗相赠,故清远成为“稻米之乡”。为了纪念仙人的厚爱,这里的人们每年都举行“谷神节”,感谢大地的恩赐。
相传南蛇仙子收下仙人相赠的稻穗后,就在村前面的水田上种植水稻,成熟后交由村民收割。据说,南蛇仙子和田螺姑娘在山中修炼了一千年,能变人形,白天出山帮助人们种植水稻,顺便寻找人间的自由幸福生活。每晚夜深人静之时,南蛇仙子和田螺姑娘变回原形,潜伏在水中,伏击前来残害水稻的害虫,故螺塘和水茜的水稻每年茁壮成长,坐享丰收。南蛇仙子和田螺姑娘为了保护即将成熟的稻谷,每晚不辞劳苦,从东面螺塘穿越稻田来到水茜巡查。
九牙山下有一个神通广大的道士,他知道南蛇仙子的来历,认为清远地灵人杰,岂容妖孽栖身?于是在南蛇仙子和田螺姑娘每晚都要经过的路上安装了数把用雄黄酒浸泡过的锋利刀片。结果,南蛇仙子被刀片割伤蛇身,血流不止,奄奄一息。田螺姑娘见此情景,也因伤心过度,最后与南蛇仙子双双气绝身亡。
螺塘和水茜村民眼见南蛇仙子和田螺姑娘仙逝,悲痛欲绝,纷纷捐款厚葬,每年春秋二祭,感恩仙人的庇护,怀念仙人助人故事。每年秋天,水稻收获之后,村民就用稻草扎起“稻草龙”,在田野上举行“火龙迎恩”,感恩南蛇仙子恩赐水稻,感谢田螺姑娘保护水稻,感恩大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就是清远“谷神节”的由来。
往事越千年。田螺姑娘和南蛇仙子的故事虽然是个民间传说,但它却极大地丰富了清远民间艺术的宝库,多层次地反映了清东平原和滨江山区的风土人情。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江口螺塘和石潭水茜而言,田螺姑娘和南蛇仙子传说与“神仙米”、“稻草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使螺塘和水茜具有了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使在今天,上述地名仍留存于乡间,真实地支撑着田螺姑娘和南蛇仙子传说的故事脊梁。
每逢金秋十月,两地村民都会择一良辰吉日,在村前的稻田上扎好数丈长的“稻草龙”,等到太阳下山之时,由头戴红布巾、身穿皂衣的村中长者带领若干精壮男子来到庙前祷告,祈求田螺姑娘和南蛇仙子庇佑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同时,还为“谷神”做三天三夜的打醮庙会。每年的“谷神节”,两地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编出了造型完美的“稻草龙”。
入夜,篝火正旺。村民围坐在篝火前,以大地为舞台,苍穹为背景,繁星做照明,嘿嗬嘿嗬地舞起“稻草龙”。两条长约二十多米的“稻草龙”,由龙头、龙尾和龙身组成,龙身上覆盖着一千多片龙鳞,在田野上左右腾挪,上下翻飞。随着阵阵鞭炮声,“稻草龙”舞得更加起劲,仿如腾云驾雾巨龙,时而引颈腾空而起,时而伏地乌龙摆尾,赢得观众阵阵的喝彩声。“稻草龙”成为村民在田间地头舞动祈福的习俗,这种形式作为“谷神节”的精华一直流传至今。
“谷神节”虽然是个美丽神话,但现实中用水茜山泉和稻米酿制的“石潭豆腐”,仿如少女凝脂般爽滑,食之令人回味无穷。如果配上“螺塘田螺”、“螺塘泥鳅汤”和“螺塘黑鬃鹅”,一定会令你开怀畅饮,流连忘返。[本故事由清远作家高峰先生搜集整理;搜集地点:北江河畔飞来峡镇江口螺塘村和滨江河畔石潭镇联滘水西村;讲述人:长者黄婆婆(103岁);乡贤刘逢明(50岁)]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