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全国护工护理公益慈善工程 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9-12-06 12:18:5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2019年12月5日,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的全国护工护理公益慈善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

全国护工护理公益慈善工程的出台是为响应《2030健康中国行动》号召,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推动护理服务快速发展的政策,承担政府职责,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健康特征和护理服务需求,统筹发展机构护理、社区和居家护理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覆盖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标准及服务,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护理服务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组织社会各界关心中国基本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特别是基层护工护理行业发展的力量,为构建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水平、满足人人能够享有、社会能够负担得起的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争取社会力量资金和物质支持。充分发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公会社会公益平台组织优势,以建立全国性的,由行业知名专家、权威机构共同参与制定的全国性护工护理职业技能标准及职业认证体系、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让护工就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引导护工护理规范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亿,近1.5亿患有慢性病,近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而一项老年人口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位列需求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服务、居家照料和护理康复。

《意见》明确,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逐步推进延续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同时,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大力发展护理产业。

《意见》提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推动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态创新,改进服务流程,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

《意见》要求,推进院校护理人才培养,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助产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通过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或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扩大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及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帮扶带动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提升。

《意见》鼓励,有条件的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日间照护、居家护理和家庭病床。为长期卧床、晚期肿瘤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人群等提供居家护理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积极开展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具有较高再入院率或医疗护理有较高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以及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合作的机制。

《意见》认为,要逐步建立护理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护理员服务行为。要大力加强护理员的培养培训,提高其病患、老年人、残疾人、母婴生活照护从业技能。积极支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参加护理员培训,充分利用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鼓励各类人员到护理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员的规范管理,护理员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严禁护理员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格局。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护理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医学科技发展基金发力启动全国护工护理公益慈善工程,将极大的缓解全国基层医疗服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将医疗护理与非医疗行为的基本护理服务准确界定,解放医务人员基层工作压力,提高医疗效率医疗水平。释放社会对专业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养老护理、母婴护理及安宁疗护的巨大需求。为社会培训大量的护理人员,从事护工护理行业,让护工就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引导护工护理规范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