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参加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年会。会议标题是“中国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研讨会暨第24届国际论坛”。
目前的中国大地,各种论坛,各种学术研讨会,眼花缭乱。人还没有到现场,大致就猜得到议程了。这是平常的普通会议。我记录的生态体验教育学术研讨会,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会议议程----我以为会议议程安排错了。
11月22日晚8点半,我到达会议指定地点报到。收到一个文件袋。接待登记的老师说:会议的有关安排都在袋子里,您可以回房间再仔细看。我迫不及待,边往电梯方向走边从袋子里取出议程安排。咦?开幕式怎么安排在24号?这违背常识了吧?不是所有的会议都会先来个开幕式,各级领导大小官员都会在开幕式“重要讲话”吗?再一看,给领导讲话的时间似乎也不够呀?是我眼睛花了,还是议程安排错误?
回到房间,我再把议程表仔细端祥了一阵,确认看清楚了。幸好我“内敛”了一回,本想给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席刘惊铎老师发个消息提醒一下“议程安排错了”,又觉得要等等看。要是我自作聪明,那才叫糗大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在心情忐忑中进会场。
第二个不一样:会议室简直不像会议室。
印象中,所有的论坛,都是前面一个高台,作为主持人和发表讲话的嘉宾“阵地”;下面一排一排的椅子,是参会者聆听教诲鼓掌喝彩的地方。也有少数论坛为了彰显平等,围成圆圈或椭圆形,重要人物次要人物,依次从中心往外发散开去……可是,这个生态体验教育的会场奇怪了!主席台是有的。可下面的座位,没有横,没有竖,围着一张张桌子,就是那么自由地等着人去坐。纯粹猜不出哪儿是“重要嘉宾”,我这等不重要的该坐哪儿。怎么继续描述呢?不象会议,倒象是完全自由的分组选坐,先到先得。这是要搞分组讨论!我很骄傲,这是我本次唯一猜中的一点。
既然不分前排后排,没有“级别”差异,我就不客气了,拣那中间靠前视线无碍的位子把自已安顿下来。
第三个不一样:导引者不是专家学者或领导,是生态教育组织者参与者。
在凭祥市希望幼儿园小朋友活泼的舞蹈表演结束后,论坛准时开始了。
主持人简直手里就根本没有拿什么准备好的台词,上来就直接介绍:参加生态体验教育十多年的许昌某幼儿园老师谈体验。英国皇家教育学院院士、荣誉院士报告生态体验式动物福利教育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展望。Paul Littlefair那流利的普遍话足以迷惑地道的中国人;David Coggan院士抱着毛绒小狗说:这只狗陪着他走遍了中国,是他宣讲生态体验式动物福利不可缺少的伙伴……不知不觉间,所有的人都进入了三重生态的“体验”状态。
生态体验教育的“体验”并非事事都要您亲到现场。远在十多年前的河南、英国的教育现场,我们同样可以“观验”、“感验”,形成“图景思维”,产生体验的效果。没有长篇大论的“报告”,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与会者很快就被带入了生态体验场。
第四个不一样:观课不评课,纯粹是体验。
下午不间断不休息地观验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四堂课。按一般常理,观课中间要下课,让观众伸伸懒腰,上上厕所,放松放松……可是,这论坛没有,通通没有!观众不累吗?累了不得玩手机,不得往外走动走动?没有!
观课开始,主持人就告诉大家:找到一个你自已最舒适的生态位!不是正襟危坐,抬头挺胸----当然,观课中我有意环视四周,基本上都是抬头挺胸、聚精会神的“全息沉浸”状态----包括在场的学术委员会“头儿”。我又一次“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估计他们是要点评所观验的课,所以得认真听听。
四节课第一张PPT都是同样的内容:生态体验场公约。四条内容,大致是说遵守活动规则,积极参与,保持安静,大胆表达之类。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异响。全场只有导引者和背景音乐在响;只有体验者的学生和家长发表自已的生命感受、体验之思。
课程感染了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家长,会场的每一个人。但并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控制不住的激动。每个人都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不需要夸张,不需要虚饰,体验平静而美好;体验的表达随性而出。
我期待“专家”评课。二十年教师经验让我期待: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呀!没有“专家”评课提升听众的认知,课不是白观了吗?
教授终于说话了:我们的生态体验课就是体验。面对着老师和孩子们用生命上的课,我们的内心只有感动、感恩,而没有资格“评”课,在这样的生态体验场,任何站在对象外面的评价都是多余!每个人都是体验者,学生,家长,老师,观验者。教授还说,或许有的课的设计和开展流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能够在这个现场让我们一起体验到已经足矣!
我二十年的委屈,二十年的不平喷薄而出!如果上展示课的老师们都能享受到生态体验教育研究专家们如此的理解,如此的宽容,如此的支持,如此的高位引领,那展示课公开课还会是负担吗?上得不完美还会觉得罪过吗?这样的生态体验课,就是一场美好的生命体验!从几位老师轻松愉快的表情和师生的体验姿态,我找到了他们被尊重而不是被“点评”所体验到的幸福!
第五个不一样:开幕式领导讲话很短,专家不读稿子。
我念念不忘“开幕式”。放在第二天,我才明白不是搞错了,这就是“体验”的特殊安排。没有第一天亲临其境的体验,领导讲话,专家发言,都是过耳不留的虚言,掌声都是礼节性的回应。有了第一天的“亲验”,开幕式的简洁明快,再次让参会者体验到生态体验教育人对生命的尊重。领导和专家手里都象征性地拿着稿子,但几乎没有照着念长篇报告的。把想表达的敬意、谢意、核心要意真情流露、行云流水般表达出来,观众一听,肺腑之言,报以真诚的掌声。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刘惊铎教授和姚亚萍教授用对话式理论主报告的形式给大会作原创学术基因、实践路径解读及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进展报告,娓娓道来,既有理论的阐释和启迪,也有情感的导引和互动。大家沉浸在湖光山色之中,经验着身心灵合一的“摄能穿行”“穿越云层”的“升维鸟瞰”新境界。
第六个不一样:专家“不严肃”。
在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态体验教育追随者体验者面前,学术委员会的“领导”应该严肃嘛。可是他们不。姚亚萍教授开口讲话就是:“请大家找到自已舒适的生态位。”“我这样讲话不舒服,得换个位置”。还有学术委员会专家干脆主席台不上,拿着话筒,行走在听众坐席之间……高潮来自学术委员会主席刘惊铎教授。大家等着他宣布“会议至此结束”呢。他却说:“我给大家唱首歌”。拿着话筒台上就唱起来:我不想说再见……专家们的“不严肃”,带给大家的是亲近,喜悦,和谐,美好……这不正是生态体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国际论坛落下了帷幕。大家各自回到工作的地方,挑起工作的担子。生态体验的现场槽刻体验,却永远地留在脑海里了:不需要地震海啸般的激动喧嚣,不需要玄秘深奥的理论灌输,不需要豪华耀眼的排场渲染,不需要说长道短的指点江山----生态体验场的体验,就是这么不一样。在这个巨型体验场,我仿佛看到了德育之韵 教育之光!
(作者:周鸿,系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澳门中华教育会秘书处学术秘书)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