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特邀熊春锦先生开讲“道医诊断技术及临床治疗应用”[道医望诊篇]

发布时间:2016-12-15 21:43:3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北京(通讯员 冯子芸)11月11日上午,“道医诊断技术及临床治疗应用•道医望诊篇”学术报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倡导者、德慧智教育文化理念创始人熊春锦先生与来自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有关研究人员、研究生,北大医学院中医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业人士、国外留学生,以及河北、山西、香港等地的道医爱好者80余人进行了交流互功。
  此次讲座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处协办,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为庆祝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而举办的“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系列学术报告之一。

 
  熊春锦先生从“道医学溯源:岐黄源于道、道医诊病不离‘精气神’、道医诊断技术简介、道医望诊技术及应用和道医望诊内容“五个大的方面展开讲述。熊先生指出,中华道德根文化孕育了道医学和中医学(孰先孰后,道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应简要阐述一下:是并列的,还是中医学包括道医学)。中华道德根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以易阐道(河图演易)“易道文化”的集大成者伏羲(《易经》);以法论道(四经修治)“法道文化”的集大成者轩辕黄帝(《黄帝内经》和《黄帝四经》);以德证道(五千言论)“德道文化” 集大成者的老子(《德道经》)。

 
  熊先生指出,《黄帝内经》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藏(臟)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道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医源于道”,借助健康问题,展示人类生命的终极真相。当代人认为道德的含义只是品格,不了解道德的能量属性,不能通达万物皆为道德养育的宇宙真理。为医者,首先必须是个悟道、修道、修身实践者,道德是“修之身,其德乃真”行解相应的开发慧性的实践。即使是热爱经典的中医同道们,坚信无形有质的藏象系统有独立的结构、形态和强大的功能,并且控制着有形的命体系统,但并不详细知道无形有质的系统,是如何存在于体内的。由于缺乏对生命内证的认知,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认为中医学本来就具有不可知的特点,至今科学仍然无法验证经络的存在。

 
  熊先生讲到,“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道医学”,在生命本原的层面,立体的系统的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最高机密。道医学在历代传承的过程中,与中医学交相影响,许多内容已经融入到中医学体系里了;但是有更多的内容,仍然是在道家内部承传,比如说道学文献《黄庭经》、《修真图》、《内经图》等,其中许多道医生理学内容都是中医学典籍所没有记载的。

 
  熊先生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修身治理”。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祖先们真实不虚地认识到了“道”是宇宙的本源核心,是天地人万物生生不息的能量动力源泉,是宇宙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量物质。她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大至宇空星群,小至物质夸克,一切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蓄聚的厚薄深浅,决定着万物“道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及其运化过程的长短。“德”与人类万物生命分秒不能离开的阳光、空气和雨水一样,离开就是生命的终结。一切万有生命物质,都是“道德”二字的充分体现,虚无的道化生德一,道生德养,才产生万物。只是长久以来,人类享受着道德的恩惠,却不知自然道德的真谛,更未能自觉地修德行德去“知道”与“合道”,长期处于一种愚昧无明的“离道失德”状态中而已。

 
  道家认为:我们身体包括:性、命两个系统(即阴阳系统,也叫“臓象系统”和“解剖生理系统”,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通过对五德、阴阳、臓象、经络、医药系统对身体性、命两系统的调节,扶正去邪修正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肉体(身)、精神(心)、意识(意、灵)统一的整体模式(现代科学证明人体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道家养生以“精满、气足、神旺”喻为“三全境界”。医源于精、炁、神、性之理,五行生克之义,重视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辩证法。辨证必求“本因、内因、外因”,施治也同样是本因、内因、外因整体性地调治。道医学的许多技术以炁为本,在精炁神这三宝内,执两用中,透过质元的炁,同时把握住精与神,整体性地进行诊断和医治。如果不修身,不经过“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进入得一体道的境界中,则难以体悟、掌握和运用。例如对本因的识别,对炁的辨认,常道之医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岐黄源于道,道医生于仁爱、慈爱、博爱之心,学习道医也必源于此心,方可掌握道医,学而有成,用则必应。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智能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维度的生命医学领域。
 
 
  在古代,由于习医者是师传徒受,以修身为基,习医者大多数都知气识色,能熟练的应用“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技术,“望而知病”,或者知其概貌,实属常规。熊先生重点讲道,望诊是道医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术,所以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习医者内修精炁神,同时必须精熟此术。道医 “玄缘望炁观光”的望诊,分为“眼望”和“心观慧察”两大层次 。“心观慧察”又分为四个层次,即剑指掌眼、慧眼观光、心观遥感、天人合一。熊先生还展开讲述了道医望诊术15个子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熊春锦,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倡导者,德慧智教育文化理念创始人。1948年出生于湖北麻城。承继传统文化世家渊源,致力于以岐黄之道行医济世,专职从医20余载,曾任武汉硚口协和医院院长之职。立下“道传中华,德播世界”之宏愿,于1989年毅然以医从教,至今又俯首耕耘于教育文化领域二十六载。现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东方治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对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 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2月,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家》杂志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上,被评为“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在中国网主办的2014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上,被授予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詩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