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本周六在济南开幕,本次大会以“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全面小康新时代”为主题,围绕医学大发现、中医药独特优势与创新等主题,邀请到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外国知名专家、13位两院院士、汇聚近千名国内外中医药大咖,就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力量进行深入地交流与研讨
这是中医科学大会首次来到扁鹊故里——济南,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23号播出的《全国新闻联播》《新闻晚高峰》《央广夜新闻》《新闻进行时》四档栏目,央广通过连线、录音报道等方式,同时聚焦这次大会,播放了济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协助采访的报道。其中,《全国新闻联播》以头条录音对此进行了报道,《新闻晚高峰》等栏目单条录音在4分钟以上,央广的重点报道为促进山东中医药强省建设,为打造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助力。
央广在报道中说,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由农工党中央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邀请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等众多国内中医药界专家学者,以及爱德华•莫泽、蒂姆·亨特、兰迪·谢克曼等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出席。
来自美国的兰迪·谢克曼教授是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长期致力于细胞生物学研究。他认为中医药为世界做了突出贡献,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青蒿素。但要想推动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还需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现在最核心的就是要把中医发挥作用的核心分子结构找出来,能够量产标准化,在全世界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使用,这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很关键的步骤。”
就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们要跟踪国际前沿发展,不断来追赶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大地,要努力地把中国固有的这种优势和特色不能丢掉,很好的发展起来,我想这两方面把它做好,医药产业发展一定能够在国际上有很大的这个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国家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为中医药振兴发展、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围绕如何更好推动《意见》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认为。
“应该很好的梳理历代的这些重要的文献以及有效治疗的方法提供给临床,比如说屠呦呦的青蒿素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发展主要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希望能够抓到一些疗效比较好的大品种,能够真正把它开发出好药,作为中医药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另外中医现代化的研究,真正要去做高水平的研究。”
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一带一路”服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需要中西医携起手来,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运用中西结合研究方法发掘中医药学伟大宝库。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高树中认为。
“要因材施教,培养当代扁鹊,解决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医药不通,懂医的不懂药;第二就是内外不通,分科太细,开药的不懂针灸推拿,针灸推拿的不懂内服,内服和外治都要学习;第三就是道术不通,理论临床脱节;搭建一个平台,汇集全国所有名医,把扁鹊班变成中医教育改革的特区和稷下学宫。”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近千名专家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中西医融合应对策略”、“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新进展”等10个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