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贵华
红25军决策实施战略转移和长征途中,召开了若干次会议。其中有三次重要会议,不仅决定了红25军发展和开展革命斗争的战略方向及前途,而且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建立、发展、壮大红军武装,有着重要意义。三次会议重要决策的执行,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几支红军长征队伍中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三次重要会议关于坚持、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建立新的红军武装的重大决策
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即开始长征,是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了摆脱敌军重兵追堵的困境,谋求新的发展的战略抉择。从决策战略转移即长征开始,至1935年7月16日红25军继续踏上西进征程,在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立足发展、继续长征的战略问题上,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即花山寨会议、庾家河会议、丰峪口会议。这三次会议作出的决策《决议》,决定了红25军的战略前途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鄂豫皖(鄂豫陕)省委暨红25军在实施战略转移、创建建立新区、坚持根据地革命斗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中,着眼中国革命斗争的全局和未来发展,去筹谋确定革命斗争的方针和任务的。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的常委会议,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在决定省委率红25军由鄂豫皖根据地,向平汉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的同时,并决定留一部分武装再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重重拦阻,进入陕西省雒南地区,于12月10日在庾家河召开的常委会议。在作出的《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中,决定创建新的苏区,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和人民政权。同时决定努力扩大革命武装。
1935年7月15日丰峪口会议,鄂豫陕省委决定为“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并确定将鄂陕、豫陕两特委合并,组成新的鄂豫陕特委,统一领导各游击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边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这三次会议及其作出的决策,在决定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时,不是放弃原有的革命根据地,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最大的努力,留下革命种子,组建新的革命武装,建立新的红军部队,坚持根据地斗争,不放弃、不动摇,坚守和坚持经过艰苦斗争创建的苏区。这是红25军着眼中国革命斗争全局,把握中国革命总的战略目标的远见卓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三次会议决策及执行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
这三次会议决策的执行,保卫和坚持了红四方面军暨红25军等经过艰苦斗争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新的苏区即鄂豫陕苏区,创建了两支红军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苏区游击战争的指示,依靠地方党组织,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特别是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坚持和保卫了三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红25军战略转移后,留下来的党组织和红军部队,在鄂豫皖边、鄂豫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中共中央曾在1935年2月后接连发出指示,要求长征后留下的苏区部队,要以“小的游击队形式,有计划的分散活动”,“占领山地,机动,伏击袭击,出奇制胜”“游击队应紧密的联系群众,为群众切身利益斗争”,使游击队在群众中站稳脚踏,“恢复党的组织,加强群众武装”“把得力干部分配到地方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遵照中共中央这些指示,三块革命根据地,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游击战争。
在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红25军长征后,留下的地方党组织和红军第82师、鄂东北独立团和游击队等部队,共2000余人,即在霍山、舒城、潜山、英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着手建立游击根据地。1934年12月,国民党军豫鄂皖“剿总”所属第11、第25路军和东北军第57、第67军共56个团17万人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清剿”,红军和地方党的组织遭受一定损失。红28军组建后,依托大别山区,在皖西的太湖、宿松、霍山、潜山、舒城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先后粉碎国民党军多次重兵清剿。至1935年4月,红28军主力先后在金寨县梓树坪、岳西县界岭、桃岭等战斗中,共歼国民党军4个营。
桃岭战斗后,蒋介石电令鄂豫皖剿总派重兵重新部署,对皖西进行重点“清剿”,并分3个“防区”,限令2个月消灭红军。红28军决定进入桐柏山区,于25军会合。1935年5月22日西越平汉路,直插桐柏山。5月底,敌人前面堵截,后面追击,高敬亭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研究认为:大别山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地形熟悉,既可以在此立足,又能拖住蒋介石10多万正规部队,大大减轻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压力。于是毅然决定重返大别山,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游击战争。
1936年2月,蒋介石调集6个师,会同第十一路军、第二十五路军等部,再次对鄂豫皖游击区大举清剿。国民党军分4个“驻剿”区,以追堵围截等手段,对根据地留下的党政机关,实施梳篦式“清剿”。同时,修筑碉堡、设关设卡,严禁粮、油、盐、布、药品等过过封锁线,扬言3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红28军及根据地党政机关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红28军不畏艰险,连续突破了敌人多次围追堵截。
红28军以营为单位,分散在鄂豫皖山区与平原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经过艰苦作战,至1937年上半年,先后取得打抒口、老山寨、啄立山、王通、洪武垴、望兵寨等战斗的胜利,摧毁了敌人大批据点和堡垒,解除了许多保安团的武装,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被服,迫使敌人不得不撤回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据守。经过近一年的作战和工作,鄂豫皖边游击区扩大到几十个县范围,红28军和各游击队得到锻炼和发展。三年游击战争,共歼国民党军18个营另15个连。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红25军长征后,中共鄂豫边区工作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组成了一支游击队(10多人),在桐柏山区开展游击活动,先后在信阳、确山等县消灭了几个反动联保主任和恶霸地主。1936年3月,省委组织唐河、泌阳、桐柏等县党员和革命群众,协同游击队,袭击了桐柏县平民庙会,夺得枪枝。此后,省委领导在敌人调集国民党军4个营和两个保安大队清剿的形势下,鄂豫边省委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开展斗争。至8月,信阳、确山、泌阳、唐河的党和群众组织先后建立起来,游击队得到很大发展。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25军继续长征西进后,中共鄂豫、鄂陕两特委率领地方武装继续坚持陕南游击战争。1935年9月9日,两特委在梁家坟举行会议,决定树立独立坚持斗争思想,以根据地为中心,同时向外发展,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吸引更多敌人,减轻红军压力;将两特委合并为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中共陕南特委),将原成立的6个游击师(大队)合并组建为红军第74师。从10月开始,红74师避开国民党军主力,在山阳、镇安、柞水、宁陕间与国民党军周旋。首战青铜关,奇袭宁陕县,攻占佛坪城,在西(安)汉(中)公路上炸公路,烧桥梁,割电线,打军车,闹得敌人派飞机侦察。至1936年9月,红74师转战于鄂豫陕边3省24个县,经历了大小战斗上百次,攻占两座县城。先后打破国民党军三次重兵围攻(“围剿”),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约4000人,缴获各种枪3000余支。还动员了陕军第2旅起义。
(二)创建了两支在极度艰险环境中拖不垮打不散的英雄部队
红25军战略转移和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先后重建和组建了两支重要的红军队伍――一支是坚持鄂豫皖边根据地开展革命战争的红28军;一支是在鄂豫陕新根据地组建的红74师。
红28军:红28军于1933年1月组建。曾先后两次编入红25军。红25军于1934年11月战略转移撤离鄂豫皖苏区后,1935年2月,留在皖西北的红军82师和于1934年11月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地方游击队合编,重新组建了红28军。在3年游击战争中,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28军以岳西鹞落坪为大本营,转战于鄂豫皖3省45县,在十分艰苦的险恶的战争、生存环境里,始终心向党中央,面对百倍于已的敌人,毫不畏惧,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4次大“清剿”,拖住国民党军十几万军队。使1927年黄麻起义后在大别山区树起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红28军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各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也密切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战争。是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保存兵力最多、唯一一支保留军、师建制对敌作战的红军部队。
1938年2月中旬,红28军和鄂豫皖边红军游击队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4支队在抗日战争中,战功卓著。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的第一个战斗――蒋家河口伏击战斗,就是4支队特务营(由鄂东北独立团改编)打的。缴获日军一面军旗,消灭日军20多人,鼓舞了抗日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和信心。这支部队后来改编为新四军2师,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主力部队发展到3.3万多人,组建地方武装1.1万多人。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现这支部队一部(红军团)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序列。新四军2师还有一个团调归新四军7师,这个团即是红25军长征后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后为山东野战军第7师的1个团、第7纵队1个团。这个团抗日战争获“铁锤子团”荣誉称号,今年纪念建国70周年阅兵活动中,打出了这面“铁锤子团”旗帜。这支部队现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序列中。
鄂豫陕组建的74师:1935年7月16日红25军继续西进长征后,鄂豫陕特委将6个游击师(部队)合编组建74师。经过艰苦斗争,至1937年1月,红74师发展到2000多人,编为3个团。1936年12月24日,根据周恩来指示,红74师改编为抗日南路军(对内仍称红74师)。1937年1月,红74师向东进至灵宝、潼关之间,履行西北军、东北军和中共中央达成的处理西安事变的有关协议,支援东北军和西北军制止国民党亲日派的军事进攻,以保卫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1937年8月25日,红7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留守处,不久改编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第4团(团长陈先瑞、政委罗志敏(后刘国桢));1942年该团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陈先瑞任副旅长兼团长),后合编为第2团;1944年编为河南人民抗日军第3支队。抗战胜利后,第3支队改编为河南军区独立第3旅(陈先瑞任旅长)。1946年改编为河南军区独立第5旅(陈先瑞任旅长);解放战争爆发后,先后改编为第二纵队第15旅、鄂西北军区第2纵队第15旅、江南游击纵队、中原军区江南游击纵队、中原军区游击纵队。后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中原野战军会合,编入陈锡联的第3纵队。
(三)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
红28军,在面临国民党军10多万部队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原打算进入桐柏山区后,继续向西同红25军会合。于1935年5月下旬政治委员高敬亭召开干部会议,决定重返大别山革命老根据地,利用这里群众基础好,地形熟悉的优势,既立足发展,又拖住蒋介石10多万正规部队,以大大减轻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压力。在3年游击战争中,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28军以岳西鹞落坪为大本营,转战于鄂豫皖3省45县,在十分艰苦的险恶的战争、生存环境里,始终心向党中央,面对百倍于已的敌人,毫不畏惧,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4次大“清剿”,拖住国民党军十几万军队。使1927年黄麻起义后在大别山区树起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红28军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各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也密切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战争
第74师:1935年8月,在得悉红25军主力西进后,为保证主力部队的行动,拖住敌人,9月9日在商南县梁家坟召开的会议,正式合并两特委,决定树立独立坚持斗争的思想,以根据地为中心,同时向外发展,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吸引更多的敌人,减轻红军主力的压力。陈先瑞回忆说:“这次会议,对我们长期坚持鄂豫陕边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围剿’,配合主力长征,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在,241页)
1936年9月,经四川北上的红二方面军东出陕甘边,发动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迫使围追红74师的敌人大部调走。为配合策应红二方面军行动,红74师派手枪团政委带一支部队,尾敌西去,骚扰敌人。大部队转战于镇安、柞水、商南、洛南等地。接着北上威逼卢氏县城,尔后在华山脚下转了一个大圈,少数部队登上华山,贴标语,大造声势,“大闹华山”。后来毛泽东主席对陈先瑞说:“你们在东南‘闹华山’,配合得好啊!”
三、三次会议决策及执行的重大意义
(一)充分体现了两省委领导和部队指战员,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品质
考察三次会议作出的决策,其中庾家河会议和丰峪口会议,是在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而红28军1935年5月底在泌阳县五道岭召开的会议,决定返回鄂豫皖边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拖住敌人;红74师于1935年9月9日在商南县梁家坟举行的联席会议,决定坚持根据地斗争,组建74师领导开展鄂豫陕边游击战争,均是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独立作出的正确决策。充分说明,红军领导干部和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坚定信念,明确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总的革命斗争目标。争取民族独立,就是在当前要高举抗日旗帜,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人民解放,就是要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人民利益而战,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斗争的大方向和总战略目标,即共产党英勇奋斗的初心,已经深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红军领导干部的灵魂。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和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和行动,都围绕遵循这一总的目标和总战略去决议和决策,去组织领导开展革命斗争,任何艰险恶劣环境,这一信念和斗争目标,支撑着他们的斗争精神和信心。
(二)充分实践和体现了毛泽东所说的:长征起到的宣言书和播种机的作用
毛泽东评价长征的伟大意义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的评价,红25军长征体现的更鲜明。红25军战略转移即长征,不仅像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而红25军的长征宣言,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抗日先遣队”的旗帜。红25军的长征,向沿途人民群众乃至全国人民宣告:红军长征的意图,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团结一切力量,奔赴抗日战场,是为了民族大义。战略转移是为了摆脱国民党不顾民族利益的围剿和围追堵截,目的是为了民族利益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去抗日。红25军打出的“第二抗日先遣队”旗帜,是对中国人民群众的最大的宣言,必然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红军长征“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0页)。红25的长征,不仅在鄂豫皖留下的种子,扩大革命武装,坚持革命革命根据斗争。而且在鄂豫陕地区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一支新的革命武装坚持新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这是几支红军长征队伍中独有的功绩,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两块革命根据地及革命武装,坚持革命斗争,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灭绝人性的剿杀,充分发动群众,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战,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两块革命根据地和两支革命武装,扩大了红军革命队伍的影响,红军为了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根据地人民群众心中。
(三)是毛泽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更深入有力实践
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这是毛泽东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经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已经基本统一了全党全军的认识,并深深地在全党和全体红军领导干部中扎下了根。红25军不放弃原有的根据地,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创建新的游击武装和红军,高度体现了这一战略思想。
(四)用革命的思想动员和武装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建立、培养了党的力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充分发动群众,得到人民支援并取得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25军领导人程子华、刘华清在评价花山寨会议时说:人民群众“从我们北上抗日行动中,看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还从我们严明的群众纪律上,加深了对红军的认识,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1),第230页,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
不仅是红25军长征的队伍,而且在留下的坚持根据地斗争的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努力创建根据地和创建红军武装,在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党的组织,动员和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党的主张,党的斗争目标和宗旨,在根据地人民中产生广泛影响,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使党的革命斗争思想在根据地人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种影响和动员,为以后的抗日战争,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并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指挥人民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举行淮海战役中,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更是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动员武装组织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觉悟,打下的良好基础,是红军坚持3年游击战争在人民群众中得到的结果和回应。
责任编辑:杨秀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